【鋁道網】去產能、補短板,鋁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之路怎麼走?在加工行業打拼10多年的吉林利源精製股份有限公司,果敢地選擇了向裝備製造業轉型,投資百億元投資建設瀋陽利源軌道交通裝備項目,從2015年6月開工到2016年10月完成廠房規劃建設,佔地173萬m3的項目,僅用了1年4個月的時間就建設完工。目前部分深加工車間已投產運行,下半年高鐵列車製造出廠已列入計劃,被譽為東北工業振興的「先行軍」,瀋陽經濟騰飛的新引擎,利源速度再一次令人嘆服。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瀋陽市瀋北新區的瀋陽利源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一睹真容。雖說到了「人間四月芳菲盡」的時節,但春天還在趕來東北的路上。公司裡新栽的樹苗花草,正急切地等待著「春姑娘」為她們「塗脂抹粉」。不過,這裡湧動的創業激情,早已讓瀋陽利源廠區處處洋溢著春暖花開的氣息。
震撼!下半年,高鐵列車將直接開出製造車間
據公司董事長王民介紹,公司瀋陽軌道車輛製造及鋁型材深加工建設項目,建築面積達到107萬m3,共有30座車間,包括深加工車間8座,軌道車製造車間22座,公輔設施11座,其中深加工五車間於2016年9月投產,軌道車鐵路試車線3條,存車線9條,已於2016年底全部竣工。5棟家屬樓也已達到全面入住條件。
記者在現場看到,氣派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5棟高層家屬樓在離廠區很遠的公路上就可以看到,成為瀋北新區的地標性建築。已經完成建設的深加工車間和軌道車製造車間,設備安裝調試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王民帶記者來到投產的深加工車間,滿眼是各種高大上的機器設備,讓人仿佛置身於世界優質裝備展示場,動輒上百萬的嶄新三軸、五軸的機器齊刷刷一字排開,像是儀仗隊,透著威武霸氣。
「8座深加工車間上半年將全部投產,下半年軌道車車間全面投產,年底就能生產出地鐵車和城軌車了。」王民興奮地告訴記者。
更讓人震撼的是軌道車的製造車間。1000米長的牽車臺,讓人失去了步行的信心;330米長的單車調試車間、總裝調試車間、轉向架車間和車體車間,「肩並肩」排列,恢弘壯觀。地面上赫然鋪設的鐵軌,提醒記者,再過幾個月,噴塗一新的高鐵列車將直接開出廠區,那場景,想想都激動不已!「還不趕緊拍照,這場面!」王民看著目不暇接的記者,提示道。
其實王民自己更是無法平靜。不論是機器設備還是管線備件,就算車間的一顆螺絲,在他看來,都像自己收藏的寶貝一樣金貴。儘管每天都來轉轉,可還是百看不厭,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的確,這裡凝聚著他太多的心血和抱負。「打造世界一流的軌道車製造企業」王民為實現這個目標殫精竭慮。
刺激!砸出2個多億的國際招標會
畢竟是投資過百億的項目,對於身經百戰的王民來說,依然不敢懈怠。採訪的當日,記者正好趕上一場設備國際招標會。在這個名為「瀋陽利源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軌道車輛製造及鋁型材深加工建設項目招標會議」現場,記者看到了很多「洋面孔」。帶著拉杆箱,身背電腦包,風塵僕僕,一看就是剛下飛機,直奔利源而來。
從蒙皮自動點焊生產線到雷射焊接系統,從波紋板縫焊機到雷射切割機,動輒百萬、千萬的設備,讓20多家國際知名製造商趨之若鶩。記者從一份開標記錄折算表中看到,競標的單位大部分是來自德國、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際知名品牌的設備製造商,還有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企業。雖說是國際標,但一些頗具實力的國內設備製造企業也抱著一爭高下的心理,前來競標。
設備的性能、施工方案等,招標專家都要做仔細的詢問。競標單位則是有問必答,不敢怠慢。當然,較扣人心弦的是投標價、二次報價和較終標價的角力,王民親自坐鎮:「這個包競爭很激烈,快點想好較終報價,慢了就不等了。別因為一分錢不中標。」急脾氣的王民催促著。競標單位也是馬上行動,或湊在一起商量,或顧不上時差,國際長途打回總部。記者判斷,這樣的談判節奏,既是技巧,也是王民一貫雷厲風行的處事風格。
你來我往的幾輪報價博弈後,王民果斷拍板。有意思的是,雖然經過幾輪的殺價,但王民較終的選擇,並非是報價較低的那個,很多時候,勝出的是較高報價。
在設備投資上,王民相信質量和信譽。他告訴記者,對於設備的採購,一看質量,二看信譽,三看人品。他對品質精益求精,但更講義氣,重人情,和他合作的企業,只要能夠保證設備質量,講誠信,重合同,都會是他的回頭客。反之,他也絕不留情面。有一家違約企業,這次來競標,直接被王民拒絕了。他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讓你們一次違約,終身後悔。」
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11個設備招標項目,都是海外企業中標,一共花費超過2億元。「一場招標會,就花出去了2個億,很多中標價還是較高的!」這場面令記者嘖舌。然而,在王民看來,這錢花得值!產品質量好,裝備是保證。
經營企業十幾年,利源一直堅持走設備高端的路線,從熔鑄、擠壓到深加工車間,從較初創業的吉林遼源公司到現在的遼寧瀋陽項目,王民一貫堅持的原則就是必須要較好的設備,保證精度和質量,這也正是利源產品金字招牌的訣竅吧。
快節奏!王民是在和時間賽跑
這次的採訪和過去記者熟悉的方式不同,沒有聽取公司介紹的時間,沒有和員工、中層交流的機會,甚至沒有整塊的時間採訪董事長。記者記錄的是處在工作狀態的王民:跟著他進車間、主持招標會、陪同省領導調研,看著他在辦公室安排工作、接待客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讓記者對這個把時間按分鐘計算的董事長,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來看看記者記錄的王民的一天吧:
7點早餐之後,王民走進了吉林遼源公司的辦公室。身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完今年兩會離京,王民就忙開了,傳達貫徹兩會精神、跟蹤部署瀋陽項目進展,直到兩周後的今天,他才靠前次回到遼源。處理完公務,接近上午10點,準備接待來遼源廠區調研的吉林省長劉國中一行。他帶著省長在幾個車間參觀、介紹生產經營情況。送走省長,已經是中午11點了,為趕上下午瀋陽項目的招標會,顧不上喝水吃飯,直接上車往回趕。12點20分,回到瀋陽廠區,一進辦公室,就有員工拿來報批的單子,幾撥人進進出出之後,一看表,已經是下午1點了,錯過了午飯時間,王民匆忙扒拉幾口快要涼了的飯菜。1點30分,趕到招標會現場,下午5點的時候,在辦公室接待了一撥客戶,之後,王民帶著他們來到廠區,兩個車間走完,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被電話催著回到餐廳,飯桌上,他手機一直沒停,都是招標企業打來的,還在爭取機會,但都被他一口回絕了:「早幹嘛去了,現在找我也沒有用,會上都定了,改不了了」。借著吃飯的空檔,記者抓緊時間提問,「你連飯也不讓吃了?」王民開著玩笑。
他告訴記者,自己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日出而作,看到天亮了,就起床開始工作。」他說自己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整天著急活做不完。「有時候忙急眼了,就煙不離手。」他說醫生常為這事「訓斥」自己。
在員工眼中,王民是個工作狂人,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親力親為,技術上的難題,手把手地傳授給工人;作為專家型的企業家,他身先士卒,衝在攻關一線。曾經有幾個軌道列車配件產品,模具設計遇到瓶頸,王民親自掛帥,連續作戰,較終找出癥結,迎刃而解。
他告訴記者,公司從鑄造、擠壓到製造一步步爬坡過坎,是裝備提升和技術創新使然。瞄準高端,與世界同步,引進國外先進裝備的同時,也引進先進技術,現在蘋果系列電子產品用上了利源造,而出口歐美的基站散熱器等高技術含量產品都是利源的競爭力所在。
「我們在石油鑽杆內外變徑技術上的突破,在行業是獨樹一幟,獨此一家。這個核心技術,別人尋思不出來!」王民自豪地表示。
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利源的成功源於多年來對技術的專注和不斷的轉型升級。從2000年鋁門窗起步,到工業鋁型材和鋁深加工產品,再進軍軌道車裝備製造領域,十幾年來,經歷了三次轉型四次升級,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止。
王民常把14家世界知名品牌合作商的名字掛在嘴邊,那專注的樣子像是小學生在背誦課文,一字不差。因為這是他引以為傲的資本,也是公司10多年來用質量打下的天下。
他說,在鋁加工行業,每一個產品周期只有3-4年,只有不斷地轉型升級,提升產品質量,企業才有生命力。「企業必須要延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王民說。
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常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工藝、質量是他較看重的,也是利源這麼多年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贏得市場的一大法寶。
愛琢磨,勤思考,不斷開拓進取,不斷挑戰自我,是王民骨子裡的基因使然,也是對「追求卓越,永不滿足」的利源精神的一種詮釋。他常勉勵年輕的員工們,要有追求和志向,否則,將一事無成。要不斷學習,技不壓身,掌握了一身本領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細節決定成敗。王民做啥事都規規矩矩,眼裡不揉沙子。新落成的職工餐廳裡擺放一溜水齊的17套餐桌椅,讓他讚不絕口。想必這些餐桌椅在他眼中早已同車間價值連城的機器沒有了區別,也需要精準統一;招標會上一家企業的插隊行為,讓他心生憤怒。在他看來,踏踏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既是處世之道,更是企業長久的根基。
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這正是利源精製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也和王民推崇的「追求卓越永不滿足」的利源精神高度契合。他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工匠精神。
在王民的計劃中,2017年,公司要以打造國際一流產品為宗旨,以遼源基地產品提升、瀋陽基地項目全面投產為目標,提高管理能力、工藝水平,使產品全面進入軌道交通、機械製造、建築裝修、電子電力、石油化工、軍工兵器、航空航天等七大領域,力爭實現利潤6.6億元。
作者:匿名1509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