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泳丨房子,是富人的財富,卻是中產的債務

2020-12-22 騰訊網

作者丨清和 智本社社長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西方民粹主義崛起,窮人成為了右翼政黨上臺的槓桿。

為了博取鐵鏽地帶的工人支持,川普承諾將製造就業崗位帶回美國,不惜與中國發動貿易戰。

歐巴馬拍了個《美國工廠》更加直觀地反應了美國製造業的現實問題,當然也折射了中國的內在問題。

為了博取亞馬遜農民的支持,巴西右翼領袖、網紅總統博索納羅,默許農民縱火焚燒原始森林,以「退林還耕」。

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國際人士紛紛發推特譴責巴西燒毀了「地球之肺」,暴露出窮人爭奪生存空間與富人呼吸新鮮空氣之間的矛盾。

不管是鐵鏽地帶的工人,還是巴西原始森林的農民,反應出當今世界的核心問題:

貧富差距正在撕裂這個世界。

圖:美國人均財富的分布情況,來源:橋水基金,智本社

自1980年裡根政府執政以來,美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最近40年時間,美國工人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緩慢。1980年,美國收入前40%的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收入後60%的家庭的平均收入的4倍。到2016年底,兩者的收入之比增加到了10倍。

如今,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擁有的財富總量,大約等於最貧窮的90%的人擁有的財富總量。這一財富分配狀況與1935至1940年的情況類似[1]。

美國並不是個例。如今,世界基尼係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危險線。

二戰後西方世界努力致力於公共福利建設,窮人的生活質量大幅度提升。如今,為了維持高福利,美國、歐洲各國政府已負債纍纍。

為什麼在公共福利建設方面的努力,無法阻止貧富差距的擴大?

貧富差距,並不支持政治口號、剝削理論以及「我窮我有理」的邏輯;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經濟規律。

按照新古典主義的邏輯,窮人賺得少,富人賺得多,都是由市場競爭決定的,不能怨天尤人,因為市場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當今世界,貨幣、勞動力及土地市場,這三大重要的市場都不是充分競爭的市場。按照市場的邏輯,論述貧富差距存在前提性缺失。

這三大市場,都存在天然、制度及國家三重障礙,導致要素無法全球自由流通,其結果都是不利於窮人的財富增加。

本文邏輯:

貨幣非市場化:富人靠近貨幣,窮人依靠勞動

勞動非市場化:資本全球配置,勞動囿於本土

土地非市場化:城市房產增值,農村土地貶值

01貨幣非市場化

富人靠近貨幣,窮人依靠勞動

貨幣,是一個無比深奧的經濟學問題。

貨幣,也是當今世界經濟問題的核心所在。

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全球進入浮動匯率及信用貨幣時代,國際貨幣市場逐漸走向自由化。

如今,國際外匯市場已經實現了市場化交易,資本管制被打破,國際資本在西方國家自由流通。

但是,貨幣依然是一個由國家壟斷的市場。政府或貨幣當局,始終壟斷著國家貨幣發行權。這就決定了貨幣並不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貨幣資源的配置受到人為的幹預。

當貨幣超發時,越接近貨幣發行權的人,越可能獲得財富;遠離貨幣發行權的人,財富則縮水。

如此,貨幣富餘者與貨幣貧乏者之間的貧富差距,隨著貨幣超發而擴大。這成為了最近四十年富人與窮人拉開貧富差距的重要因素。

1970年代,是改變世界格局的十年。這十年的變化,對當今世界影響深遠。

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浮動匯率誘發了國際外匯套利空間,投資銀行由此興起。

1980年代初,裡根政府時期,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採取了極度緊縮的貨幣政策,將肆虐了近10年的通脹給打下去了,美元重回強勢軌道。

沃爾克卸任後,裡根政府加快了金融混業及自由化改革,打造了所謂的裡根大循環,美國從產業資本逐漸走向了金融資本之路——強美元、強金融、弱製造、高赤字、高負債。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貨幣體系從金本位轉向信用本位,美聯儲發行美元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無需剛性兌付黃金,可透支國家信用超發貨幣。

借著強勢美元浪潮、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以及全球化浪潮,美國金融持續繁榮,房地產、股票、信託、債券、基金、期貨迎來了史詩級的大牛市。

裡根大循環推動了美國經濟持續增長,但是這是一個全球化經濟結構失衡的增長。

受特裡芬難題的制約,美國在強美元的推動下,金融異常繁榮,而製造業則日漸衰落,這造成金融及跨國公司富豪及高級人才,與藍領工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迅速擴大。

更大的問題還在於,美國這輪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貨幣增長。

圖:1980-2018年美國GDP增長率及M2增長率,智本社

1946-2006年,M2年均增速6.5%,與名義GDP增速基本相當,比實際GDP增速高出3.4個百分點。從1980年到2018年,大部分年份M2增速都高於GDP增速。

貨幣總量,大幅度覆蓋了經濟總量。這輪經濟增長,存在不少貨幣泡沫。

在沃爾克執掌美聯儲之後,受弗裡德曼的貨幣主義影響,美聯儲逐漸以控制通脹為主要目標。

因此,從1983年開始,美國一直保持低通脹狀態。

圖:1960-2018年美國通脹率,智本社

換言之,美國多發的貨幣沒有流向消費領域。

貨幣流到哪裡去了?

房地產及金融市場。

圖:1980-2019年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智本社

美國金融市場迎來了歷史罕見的大牛市,房地產及金融資產價格大幅度攀升。房地產、金融及跨國公司富豪及從業者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而普通勞動者尤其是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增長緩慢。

2000年到2005年,美國的經濟增長了12%,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7%,但普通勞動者的平均工資僅增長了3%。

高管和普通工人的報酬之比從1965年的20比1增長到2000年最高時的400比1。即使是次貸危機期間,美林公司的CEO塞恩年收入也高達1500萬美元,貝爾斯登的CEO凱恩在倒閉前賺取了1100萬美元。

這就是「誰接近鑄幣權誰更富有」的道理。

金融過度繁榮,滋生了一群「食利者」。

過去幾十年,美國主權債務、企業債務規模大幅度膨脹,投資銀行是債務市場的主要得利者。

投資銀行將債券、房屋抵押合同等打包做出金融衍生品獲利。

跨國公司則拿著大把美元在全球從事資金販賣工作,將美元轉手販賣給新興國家的投資者。

另外,大批中產階級背負著房貸為銀行打工,大批低收入者繳納昂貴的房租為房東打工。

這是一條金融套利鏈。

表面上看,信貸市場是一個自由市場,金融機構與借貸者互利共贏。但實際並非如此,因為貨幣的供給端並不是自由市場。

貨幣的供給由美聯儲控制。美聯儲給金融機構發放廉價貨幣,金融機構轉手販賣即可獲利。

美聯儲雖然無法控制市場利率,但可以通過調整市場基金利率及公開市場操作,很大程度上影響利率走勢。

從1980年代開始,美聯儲的聯邦基金利率越來越低。受投資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支配,收益率持續走低,槓桿率持續走高,每次加息的力度都小於降息的力度。

圖:1971-2019年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來源:興業證券

受到白宮及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壓力,美聯儲有時無法堅守發幣紀律,開啟寬鬆閘門,釋放貨幣刺激經濟增長和金融繁榮。

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聯儲已將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零附近,任由資本市場借貸。

但是,這時市場陷入了流動性陷阱。銀行為了規避風險,採取逆向選擇,減少信貸發放。

不過,美聯儲以量化寬鬆的方式,直接購買了幾萬億美債,釋放了巨大的流動性到債券市場上,刺激股市快速反彈。

美聯儲還以最後貸款人的身份,為花旗、高盛等金融巨頭提供貸款,助長了「大而不倒」的道德風險。

換言之,金融巨頭及富豪無需為自己的錯誤決策徹底買單,沒有完全受到市場的懲罰,而中產、窮人該破產還是得破產。

即使危機爆發,富人可分攤風險,而窮人和中產則很難規避。

富人的資金大部分配置在全球的房地產及股票、信託等金融資產上;而窮人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工資,中產的資產基本配置在房子裡。

富人有條件規避外匯風險,而普通人只能將財富寄託於本幣命運。

當金融危機到來時,富人更能夠規避風險,而窮人、中產面臨失業,收入全無,背負房貸的中產還可能失去房子。

房子,是富人的財富,卻是中產的債務。

所以,釋放越多的貨幣,越有利於金融及房地產資產膨脹,越有利於富人的財富增值;窮人的財富反而縮水。遠離資本市場的製造業工人以及設計師、律師、創業者、小企業主,都是貨幣潮水的受害者。

表面上看,貨幣超發沒有引發物價上漲,但是房地產價格上漲,極大地抬高了窮人的住房成本,以及中產階級的貸款成本。

同時,房地產及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窮人無法參與獲利,工資增長又緩慢,如此貧富差距更加擴大。

所以,超發的貨幣,是富人的甜甜圈,中產的苦咖啡,窮人的魚骨頭。[2](詳見《馬爾薩斯陷阱3.0|世界正滑向危險邊緣》)

貨幣超發,加劇了貧富差距、經濟結構及社會失衡。

只有堅守貨幣中性,貨幣當局依據貨幣紀律及科學原則,執行貨幣政策,該緊縮時緊縮,該寬鬆時寬鬆,避免貨幣超發,才能降低社會的裂痕。

不過,當前最完善的央行制度,也很難做到。

或許,讓貨幣掌控在人手上,是上帝最大的失誤。

02勞動非市場化

資本全球配置,勞動囿於本土

很多中國人看到了《美國工廠》中工會的難纏,慶幸中國有一批任勞任怨的工人。但其實工會是矯正勞動力市場失靈的重要組織。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勞動者能否找到工作,拿多少工資,完全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自由競爭。他們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剝削理論。

高管、高級技術人才,往往是勞動力市場的稀缺人才,容易獲得高薪。即使是普通工人,在用工荒時,也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

但是,勞動市場終歸不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

資本是天然的生產要素,但是勞動者不是天然的生產要素。

工人,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勞動者。

人,本質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人擁有多重屬性,除了勞動者,還是社會人、家庭成員以及自我個體。

勞動力的價格機制容易失靈。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預測,工資上漲,人們會增加人口生育。

但現實中,勞動力價格上漲,人們不一定會因此多生孩子。西方國家勞動力價格相對高,但是生育率卻極低。

原因是,人們並不會將孩子或個人界定為勞動者,根據勞動力的價格來決定生育。生育,本質上是一個社會行為,而不是市場行為。

事實上,勞動的供給,並不是人口數量,而是勞動產出能力。

二戰後,人們將人口數量轉化為人口素質,作為勞動供給的主流方向。人們會根據職業收入高低學習相應的專業,培養相應的技能。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學習知識及技能,也不完全服務於勞動市場,不完全受價格支配。

一個孩子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周期,傾注了父母的心血。今日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對孩子20年的成長生涯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這依然是一個問號。或許,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孩子的天賦及偶然因素,有時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另外,勞動力的供給,受到一個國家的生育政策、生育習俗、氣候環境、避孕技術、城市化進程、醫療衛生條件、勞工法律、國籍戶籍限制等影響。

比如,國家在五六十年代大力鼓勵生育,在八九十年又執行嚴格的生育政策,這就人為地製造了一股龐大的勞動力供給洪流——年輕人多、老人小孩少。同時,大規模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也極大地製造了勞動力供給。

這股洪流形成了製造業的人口紅利——工資低、產品價格低。

又如,醫療及避孕技術落後時代,人口數量並不由人為控制,更不受市場支配。勞動力數量,取決於人類的情慾常數,以及不確定的嬰兒死亡率。

社會穩定,經濟恢復時,人口出生率上升,勞動供給增加;但人口無序出生,常常將社會推入人多地少的「馬爾薩斯陷阱」之中。

在古代,勞動力供給,完全由人類的原始情慾及叢林法則決定。只有在醫療及避孕技術發達的今天,人口生育才擺脫情慾束縛,逐漸遵循市場法則,但並不充分。

所以,僱主在勞資談判中居於優勢地位。

僱主是按照市場原則行事,而勞動者往往受到眾多非市場因素的制約。如果工資太高,僱主可以解僱工人,甚至關閉企業,但是工人因生存問題卻不敢隨意放棄工作。

當人口大規模生育,或大規模遷移到城市,或不重視勞動保護,勞動工資會被壓得很低,勞動者很難通過努力來提高收益。

19世紀歐洲,大量人口遷移到城市,政府奉行自由主義思想,不注重勞工保護,工人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工資收入低,加班時間長。

反過來,資本具有密集性,勞動則是分散,資方與勞方是一對多的關係,僱主擁有更強的主動性和議價能力。

比如,一家公司可以僱傭1萬人,但是一個工人只能給一家公司打工。僱主面對1萬工人,可以設定統一的規則和標準,在勞資談判中佔據優勢。

若與資本的靈活性比較起來,勞動者就顯得更加弱勢。

資本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資本可以在全球自由配置,在全球獲取利潤。但是,勞動者由於受到國籍的限制,無法在全球自由配置。

英國經濟學家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的經濟邏輯,資方可以將資本、半成品、原材料、設備在全球自由流通,配置效率高、效益高。[3]

比如,美國的企業因本土工資高,將資本、設備、工廠轉移到工資更低的中國,然後賺取利潤。但是,美國和中國的工人卻無法在全球自由流通。中國的工人,無法到美國就業賺取高工資;美國鐵鏽地帶的工人無法到中國來就業,只能處於失業狀態。

一旦這個國家的產業及工廠都遷移到海外,而這些工人又無法到他國就業,那麼他們將面臨失業。工人重新培訓再就業的門檻往往很高,轉業的成本阻礙了勞動力在不同行業間流通。

這說明勞動力市場的交易成本極高。

圖:1980-2018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智本社

受特裡芬難題制約,美元強勢無法與製造業出口強勢並存。美國締造了強勢美元,出口製造業定然受到打擊。這是美國製造業整體規模下降及貿易赤字的重要原因。

自1997年以來,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下滑了大約30%,美國製造業中產受到沉重的打擊。

反過來,埃克森美孚、蘋果、摩根大通、高盛、伯克希爾-哈撒韋等跨國公司在全球獲利豐厚。

這樣的結果是歐美國家的資本獲取的利潤很大,而美國製造業工人收入提高慢,新興國家的勞動力獲得的工資收入很低——全球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誠然資本的全球流通,可以平抑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價格。但是,勞動力的限制性流通,極大地導致價格失靈,勞動者收入增長相對緩慢。

所以,斯拉法得出的結論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將是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下降,工資與利潤之比朝著不利於工資的方向變化。

怎麼辦呢?

斯拉法是一個凱恩斯主義者,他的解決辦法是通過政府干預,規範勞動力市場,加強勞工保護。

事實上,世界主要國家都制定了勞工保護法,對工人的人權、最低工資標準、勞動履約、法定假期、工時、禁止童工、婦女勞動者保護、勞動環境等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

政府干預,尤其是法治幹預,促進勞動市場自由配置,本質上是降低市場的外部性,促進庇古的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均等化。

資方不可以隨意排汙,隨意丟棄機器設備,會造成環境汙染。這就是外部性。

同樣,資方也不可以隨意解僱工人,會增加貧困、社會不穩定等外部成本。

所以,政府必須出臺法律,約束勞資雙方履約,對合法僱傭、解僱、違約等作出明確的規定,以降低勞動力市場的外部性。

經濟學家科斯並不認可庇古和斯拉法的政府之手。他認為,在交易費用為零時,只要明確產權,市場交易即可實現帕累託最優。

但是,勞動力市場的交易費用極高,密集的資本對鬆散的勞動構成降維打擊。經濟學家布坎南就提出,當一對多發生交易時,交易成本極高。資方與勞方就是這種情況,勞動者居於被動地位。

這時,工會的作用就顯得極為重要。勞動者聯合形成工會,與資方談判,以平衡勞資雙方的對等地位,降低交易費用。

工會,是彌補勞動力市場失靈,促進勞資雙方有效博弈的一種重要組織。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反對工會組織,他們認為工人聯合起來罷工、要求加工資等一致行動,是一種價格聯盟行為,破壞了市場競爭。

在美國反壟斷法推行初期,工會組織被認為是壟斷組織。1894年普爾曼罷工拒絕運輸郵件,司法部以「限制貿易罪」將罷工領袖尤金·德布斯起訴到最高法院,結果法官依據反託拉斯法判處德布斯有罪。

從1890年到1897年,最早的13個被認定為違反《謝爾曼法》的案件中,有12個是針對勞工組織的。

不過,191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克萊頓法》糾正了這一錯誤。該法特別規定了工會組織可以不受反託拉斯法的約束。

工會與資方博弈,有利於市場修正,促進資源充分配置。

看了《美國工廠》的人感覺,美國的企業被強大的工會搞死了。如果企業被工會拖死了,工人也得失業。

我們不需要站在任何一方,因為這就是市場博弈的常態。

這裡的問題,不在於美國工會,而是勞動力無法在全球充分流通和配置。

如果中國的工人可以到美國工廠工作,可以增加美國工人的供給,降低勞方及工會的議價能力。如此,中國工人的供給減少,可以降低中國資方的議價能力。

另外,全球各國共同致力於勞動保護極為重要。低尊嚴、低人權、勞動保護薄弱的國家,更易吸引全球資本投資。如此會導致全球勞方的議價能力下降,拉低全球工人的收入水平。

03土地非市場化

城市房產增值,農村土地貶值

土地及房產,是當今世界的核心資產。

在很多國家及城市,房產,已成為貧富分水嶺。有產者希望房子上漲,無產者希望房價下跌。二者矛盾不可小覷。

有無能力買房,表面上看是市場行為,其實非完全市場行為。房價的漲跌,由三大非常重要的因素決定——人口、貨幣及土地政策。

這三大因素,都不是完全市場因素。房地產市場,並不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

人口,受國家生育政策、戶籍制度、國籍制度及人口流動政策影響。當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時,城市化加速,房地產需求增加,房價快速上漲。

在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中,房子的價值,不僅等於居住價值、投資價值,還包括城市門票的價值。

爭奪城市門票,是城市化進程中房價上漲的內在動因。[4](詳見《房子,無奈的代際選擇,昂貴的城市門票》)

貨幣供給,掌控在央行貨幣當局手中。過去十年,美國、英國、澳洲、中國香港及內地的房價大幅度上漲,都與貨幣大規模發行直接相關。

土地政策,尤其是土地產權制度,對房價的影響或許更為根本。

美國在建國初期,戰爭債務堆積如山,聯邦財政陷入困境。美國國會在1785 年和1787 年,先後出臺了《關於西部土地測量和出售法令》和《西北法令》,目的是出售公共土地,「用於償還債務或者履行償債業務」。

這就是美國土地財政的開端。(詳見《房地產稅 | 中國經濟的驚險一躍》)

後來,美國從法國手上以白菜價買下了路易斯安那21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再加上西部擴張吞併了大量土地。

聯邦政府獲取大量領土支配權,並通過拍賣土地獲得巨額出讓金。土地出售收入佔聯邦政府收入最高年份達到48%。

最終,美國通過出售土地還清了債務。

但是,美國這輪瘋狂的土地財政,直接導致房地產價格暴漲,資產價格泡沫崩盤最終引發了「1837年美國大恐慌」。

「1832年僅有5900萬美元,到1836年已經瘋漲到了14億美元——僅僅4年的時間竟然大幅上漲了23倍……大量的流動性是由那些新開的銀行創造出來的……這些錢並沒有投資到新興產業,其中大部分都流進房地產業用於投機。[5]」

1837年底,全美所有銀行都停止了金幣兌付,股票市場大跌,全美90%工廠停工和大量工人失業。

在大恐慌之前,美國聯邦政府控制著大量的土地,相當於土地供給被政府壟斷。這極大地阻礙了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

聯邦政府拍賣土地,大量金融及地產投機者購買大片土地,炒高地價、房價,製造了嚴重的金融泡沫。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第二年正當戰爭打得難分難解之時,林肯總統頒布了《宅地法》。這部法律的出臺,標誌著美國的土地制度從國有化轉向私有化。

在土地私有制中,土地被大大小小的私人持有,不利於大地產商集中炒賣土地,可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充分配置。

如今,美國土地以私人所有為主,居民住宅用地供給充足。

2017年,美國60%的土地為私人所有,38%為政府所有,2%為印第安人保留地,人均私有土地達3萬平。全國居住用地共5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比重達6.2%,人均居住用地面積高達1728平。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實現套戶比超1.1、住房自有率超60%,至今保持在1.15和64%左右;60%的住房為擁有3個甚至更多臥室的大戶型,擁擠程度很低;62%的住房為獨立式單戶住房,新建單戶住房平均建築面積近250平,人均近100平[6]。

土地私有化,分散了土地供給,促進土地自由交易,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和房屋自給率。這就是美國在高房價下,依然存有大量的別墅、大房子居住的重要原因。

當然,美國房價還受到貨幣泡沫的衝擊。德國是土地私有化制度極為成功的國家。

這個國家抑制金融泡沫,鼓勵土地私有者自建房或聯合建房,打擊土地集中及房地產炒賣。德國的房價一直非常平穩,價格相對低,居住矛盾小。

香港是土地國有化的失敗案例。

很多人將香港的高房價及社會矛盾,歸為香港的保障房政策、金融炒作及李嘉誠。

其實,香港高房價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國有化。

香港房價從1985年開始起飛,一口氣上漲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圖:1982-2012年香港房價走勢,智本社

為什麼從1985年開始上漲?

1984年12月19日,中國與英國籤署了《中英聯合聲明》。為了防止英國在回歸之前,將香港的土地一售而空,該聲明附件第三款規定,「所批出的新的土地,每年限於50公頃」。

50公頃,什麼概念?

相當於深圳一個大型樓盤的面積。香港一年只供應這麼少土地及新房,市場嚴重供不應求,資金蜂擁而入,房價應聲上漲。

香港土地國有化,導致土地使用率極低,資源配置效率不合理,土地被集中控制,房價持續走高。富人出高價也只能購買到小房子,窮人住的公屋則更加袖珍。

房價高企後,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受到挑戰。

雖然香港政府獲得大量土地財政後,也努力致力於公屋建設。

但是,由於大部分未開發土地都掌控在政府手中,政府成了有產者與無產者鬥爭的焦點。香港公屋佔比達4成,跟新加坡比有距離,跟新興國家比則綽綽有餘。

但核心問題依然嚴峻,那就是土地使用率很低,居住面積太小,香港土地使用率只有23%。

董建華主導的「八萬五」建屋目標計劃以及林鄭月娥的大嶼山開發計劃都受阻擱淺。手握土地供給大權的港府,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問題不在有產者的反對或無產者的支持,而是這種高度集中、政府壟斷的土地所有權制度。

從美國、德國及中國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土地國有化制度下的高房價,導致了有產者與無產者的尖銳矛盾,擴大了貧富差距。

在中國,城市土地可流轉與農村土地不可流轉,造成了嚴重的城鄉割裂以及貧富差距。

中國城市的農民與農村的農民,完全是兩個世界的農民。這是由城鄉土地雙軌制決定的。

城市農民,可以出售土地獲利,坐享城市化紅利,坐等地價、房價大幅度上漲。

但是,農村土地不可以流轉,房屋無法對外銷售,農村農民最核心的資產無法流動,無法變現,嚴重抑制了農村致富。

比如,用30萬在農村建房,用60萬在縣城買房,這兩個決定帶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農村房產無法流轉、變現,升值空間被抑制;縣城房產可抵押貸款、可出售變現,用於做生意。

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認為,隨著農業人口不斷湧入城市,農民可以從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獲利,從而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縮小了貧富差距。

但是,城鄉土地雙軌制度反而加劇了財富失衡。農村土地無法變現,土地邊際遞減,中國農民只有進城打工這條路才能獲得收益,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城市房價高企,城市房子增值,進一步擴大了城鄉貧富差距。

任志強直言:「如果不打破土地制度的雙軌制,農民的宅基地做交換時,使用權哪兒有什麼權利?它不能作為銀行的抵押資金,因為不能交換。尤其是不能讓城裡人到農村去買宅基地。城市的資源和金錢如果不能進入農村,農村怎麼能富?」

從國際市場來看,受國土、領土限制,土地資源難以在全球流轉,加劇了農民的貧困。

正如亞馬遜的農民,無法到其它國家打工,也無法將耕地出售變現,只能火燒更多雨林,種植更多糧食餬口。

總之,市場資源配置越充分,越有利於創富。富人駕馭資本在全球暢通無阻,資源配置高效;而普通人的財富增長,受制於三大非充分競爭市場——法定貨幣、勞動及土地。

法定貨幣、國際限制、國土製約,正在阻礙全球化資源配置,擴大貧富差距。

這充分體現當今世界國家主義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愈深,愈不利於窮人。這也是當今很多人反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過度市場化導致了貧富差距;實際上,恰恰相反,不充分的市場化才是問題所在。

更嚴重的問題還是,該市場化的沒有市場化,不該市場化的反而充分市場化。

以制度重構市場化、全球化治理模式,才是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 貧富差距:美國經濟背後的「幽靈」,張鵬,西澤研究院,編譯自橋水公司的報告《Our Biggest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 The Two Economies: The Top 40% and the Bottom 60%》

[2]. 馬爾薩斯陷阱3.0|世界正滑向危險邊緣,清和,智本社

[3]. 用商品生產商品,斯拉法,商務印書館

[4]. 房子,無奈的代際選擇,昂貴的城市門票,清和,智本社

[5]. 逃不開的經濟周期,拉斯·特維德,中信出版社

[6]. 美國房地產60年大牛市、次貸危機及背後的深層次住房制度,任澤平,澤平宏觀

- End -

相關焦點

  • 光鮮亮麗的背後,是一場盛大的財富幻覺,關於中產返貧的扎心真相
    中產財富幻覺近幾年,我國中產迅速崛起,大多數中產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在一二線城市紮根立足, 有房、有車、有存款,有著不錯的經濟收入和生活品質。而實際上,中國的中產財富都被綁在房子上,看似財富殷實,實則終究是「紙上富貴」、不堪一擊。
  • 看似財富殷實,實則不堪一擊,內卷博弈下的中產返貧之路
    美國中產收入停滯不前,中產階級處境每況日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產階級逐步塌陷。美國引以為豪的 「橄欖型」社會一去不復返,再也難以回到父輩時期的繁榮。在超級大城市中,贏者通吃的現象無處不在,資源高度集中和激烈競爭,人才和優勢群體不斷積聚,富人搶佔掉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中產只能獲得次級的資源,且向上跨越階層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 中產家庭的財富焦慮、消費痛點,你中招了嗎?
    然而,顧佳式焦慮僅僅反應出了中國千萬中產家庭的冰山一角。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產的地方就有鄙視鏈。在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中,越冷門的學科越砸錢越高貴。02與中產家庭面臨類似困局的還有一個群體,那就是高淨值人群。隨著經濟高速發展,高淨值人群正在逐漸壯大,即便在充滿變數的2020年,全球財富增長勢頭也從未減緩。根據萊坊《財富報告》調查,2019年全球新增3.1萬超高淨值人士,總人數達到513,200人。
  • 「富人、中產和貧民」,雪梨東富西貴並非只是傳說!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4002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前 言富人、中產、貧民富人區前十,雪梨佔九席後疫情時代,富人區會重新洗牌?未來財富更加集中前 言不管是否承認,財富階層都可觀存在。澳大利亞最新的一份報告就對當地的富人、中產和「貧民」進行了劃分。結果顯示,10%的富有家庭擁有財富總額的近一半。
  • 美國少數群體所擁有的財富幾乎是中產和中上階層總和
    來源:金融界網站北京時間11日消息,隨著美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處於財富頂端的少數群體所擁有的財富現在幾乎相當於整個中產階層和中上階層財富的總和。截至第二季度末,美國最富1%家庭擁有約35.4萬億美元資產,幾乎與美國整個中產和中上階層所擁有的財富總額相同。 佔美國50-90%人口的幾千萬人所持有的資產總共為36.9萬億美元左右,這些人中大部分來自中產和中上階層。
  • 當戰爭爆發,不同的階層,窮人、富人、中產誰才最害怕
    而那些富人與中產階層又是何感想?其實這也是分戰爭的性質的,如果這場戰爭是一場被侵略戰爭的話,那麼所有的人都不好受,比如日本的侵華戰爭,對於我們國家的人民來說,我想除了漢奸所有人都是不好受的,可以說是痛苦的。那些有錢的富人們,無法在國內待下去,沒有安全保障,所以不得不被迫失去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的的資產,然後帶著錢跑到國外去避難。
  • 「中產家庭」標準出爐,國內有3320萬戶達標,你是中產嗎?
    相信在大家的日常生活當中,除了小康水平之外,都聽說過中產家庭。畢竟,在現在這個社會裡,中產家庭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的財富,而達到這個標準的人,也自然而然的會讓人心生羨慕,甚至他們的日子也會過得相對較好。
  • 現在富人越來越富,窮人卻越來越窮,為什麼錢財不能平分?
    富人的資產可以分配給你,但他的債務和責任不能分割。富人的概念不是那麼簡單。錢只是你看到的結果,但錢是由咋分,分配的,它是如何計劃的?個人能力、人脈、品牌效應、個人聲譽等。 在大多數情況下,許多富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財富,創造價值,滿足他人的需求,從而實現自我。創造價值和獲得財富是相互的成就。
  • 媒體:除了房子 「中產」的你可能一無所有
    改革紅利的共享中,下層群體往往成為局外人。最典型的是戶口問題。在一線城市,本地戶籍就是無形資產,它的稀缺度決定了這種資產對於外來者的獲取難度。戶籍之上,捆綁著教育、社保機制等,這使得它在階層劃分上的權重增加了不少。所以,戶籍制度改革,本質目的是把這種非市場的力量降到最低。對權力的監督,也是遵循的同樣的邏輯,以防它淪為「官二代」的起跑護航工具。
  • 薛丁格貓式的困惑:坐擁千萬房產,生活卻節衣縮食…到底是富人還是...
    ,可若賣掉房子手裡就會有大幾百萬的現金,則又變成了富人……賣與不賣都可能發生,也因此處於富人和窮人的疊加狀態。他們的收入處於中上水平,工資可能兩三萬、甚至四五萬,但因無老可啃,只能憑一己之力在城市打拼。
  • 為什麼只有中產陷入生育危機?
    理論上推測應該是中產和富裕家庭,但是實際上我們做的市場調查和我們想像的大相逕庭。今天我們就來從另一個角度談一談生孩子的問題。但是我們從市場調研來看,城市的白領和中產,對於生孩子都有憂心忡忡。新婚的夫妻可能由於房貸車貸,或者房租交通等一系列的生活壓力,無法保證對孩子出生後能提供較為優質的生活而擔憂,不敢輕易生孩子。已有一個孩子的中產,因為自己生活的壓力,以及孩子教育的壓力,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家庭工作之間疲於奔命,更是無法考慮二胎的問題。
  • 一場疫情,看清了多少家庭在裸泳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如果不是他們吵架的聲音太大,或者說房子的隔音不是很好,我一直以為他們家是中產家庭,是讓我一直羨慕的家庭。外表光鮮、精緻的「中產一族」我跟老公是改善房搬到了這個小區,他們是我們的鄰居。經常在電梯口碰面,於是互相熟悉了。
  • 全球中產財富分布版圖
    全球中產財富總額排名前10位有哪些國家呢?全球家庭財富分布如何?瑞信研究院發布的第6份全球財富報告——《2015年度財富報告》,提供了當前全球家庭財富和人均財富的分配直觀的信息。報告以美國作為基準國家,按當地擁有5萬~50萬美元的財富標準(按2015年年中的價格計算)來界定中產階層成年人。
  • 耶魯大學教授分析:中產階層很難贏富人?窮人很難翻身?
    但是現在,Daniel悲哀地承認,中產階層在工作中敵不過富人,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也會輸給富人家的孩子。 他在書中分析道:曾經「仁慈」而又「公正」的精英制度已變異,成為一種財富和特權世代相傳的機制,滋生了社會階層間的怨恨和分裂——「新貴族階層」就此誕生。
  • 當下,我國多少人、家庭是「偽中產」?光鮮亮麗背後,是另一模樣
    2019年我國胡潤發布的《2019胡潤財富報告》中就顯示了,那時我國居民家庭財富的狀況,也對於我國家庭的中產標準作出了明確的劃分。報告中,將我國中產階級的家庭標準設置在了300萬元,也就是說你的家庭資產達到了300萬元的話你就算是中產階級了。
  • 2014財富報告:中國中產階層佔全球三成(圖)
    百萬富翁達3480萬人    全球個人財富的平均值達5.6萬美元,創新紀錄,但是個人財富的中值(資產較多的半數人和較少的另一半人的財富分界線)自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下降14%。自2008年以來,財富分配兩極分化趨勢在加深,尤其是在發展中經濟體。
  • 新財富500富人榜出爐:財富總和突破10萬億元,馬雲問鼎
    5月12日,新財富雜誌推出了新一年的500富人榜榜單,這500位富豪的財富總規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相當於2019年上海、北京、深圳三城的GDP總和。2020年富豪們的上榜門檻提高至63.3億元,其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以3021.4億元的身家登頂成為首富。馬雲。
  • 世界各國對中產定義不同 印度會說英語就算中產
    歐洲的情況類似,人們對中產階級的界定比較簡單:除了富人和窮人,其他大部分人都是中產階級。  印度:會說英語  在印度,通常認為說英語的人口屬於中產階級,除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少數人外,一個人在生活中說英語場合越多,就越有可能是中產階級或富人階層。
  • 《巴比倫最富有的人》掌握721財富法則,帶你走出債務困境
    如果你現在擁有債務纏身而每天苦惱不堪,那這篇文章的方法一定能讓你在走出債務危機有所啟發。如果你是月光族,或者是一直沒有儲蓄,想積累自己的金錢卻沒有方法,那你按照這個法則,在未來3-5年你就可以積累一筆很可觀的財富。
  • 中國身價百億富人335位,TMT行業財富增長最快!科技公司已經崛起
    中國2020年,最新富人榜公布,馬雲以3000億元排名第一位,馬化騰以2767.3億元排名第二位,許家印以1981億元排名第三位。中國2020年最新富人榜,有個變化非常明顯,那就是從事TMT行業的人,財富增長速度最快,科技企業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