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250字,閱讀大概需要9分鍾
文 | 無鏽缽
夏至將近,溽暑漸起,光陰過隙之外,已是北半球人民又一度吃冰的時節。
所謂吃冰一詞,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具體操作起來,各項環節往往因人而異,單說一個「吃」字,便有視飲食風俗、食者年齒而延伸出諸如咬、吸、吮、含之類不同實踐法則,而至於被吃的「冰」,多半時刻也要依情況而變幻出不同的冷食品類。
炎炎三伏,一腔冰飲由唇頰而下緩緩消融,伴隨著胸腔之間那股冷氣的蓄積,一個暢快的激靈過後,世態涼熱皆已拋諸腦後,唯有嘴角餘下的一抹甘甜,伴隨心頭的一陣清爽,成為酷熱夏日留給往後歲月的美好回憶。
01
放眼寰宇,諸般民族、人種之中,受氣候條件、文化習俗的影響,飲冰之舉往往不能廣及所有。
赤道居民之不可語冰,愛斯基摩人不識暑熱,此皆自然之造化,非人力所能及也。
然縱觀中高緯度之地,橫覽「飲冰」族眾之中,若論起「吃冰」這一行為的歷史、花樣、文化,恐怕泱泱四海,無出國人之右者。
中國人的吃冰史,是一部混雜著人文、地理和經濟發展的歷史,言談至此,不少老饕或都兩眼放光、如數家珍。
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記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
所謂的「凌陰」就是藏冰室,早在遠古時期的周朝,勞動者就已經充分發揮智慧和經驗,在冬天裡開鑿冰塊運進地下室中貯藏,以備來年盛夏。周朝更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
春秋末期的時候,冰飲之風更為盛行。各方諸侯都喜歡在筵宴中加入冰鎮的米酒待客。《楚辭·招魂》裡也留下了「挫橫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冰的加入,讓原本醇香撲鼻的米酒更添幾分甘冽和清爽。
彼時高超的冷飲製作工藝透過文字,歷經綿長的歲月,依然令不少現代人心馳神往。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本是自然和地理學科中崇高的法則,而天道之外,「儲冰」這一「縱人道以制之」的手段,卻在無形中,為這段過往憑添了幾分人文情懷。
與此同時,伴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冰飲「貴族獨享」的特權,也在時間的消磨中逐步下沉至市井。據《唐摭言》記載,盛夏時節,就有蒯地人賣冰於市,當然,開始的價格仍然高不可攀,史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等價金璧」。
直至元代的時候,普通的老百姓才終於有機會美美地吃上一口水果冰沙,智慧財產權意識超前的元世祖忽必烈為了防止自己獨創的牛奶冰激凌的做法外洩,還特意頒布了禁止民間製作的法令。
然而,出於待客的熱誠,這位兄臺最終還是允許馬可·波羅把這項工藝帶回了歐洲。
據說後來,這種冰淇凌還出現在了英王亨利五世的加冕典禮上,新國王只吃了一口便驚為天人,當得知這種不可思議的食物還是從東方傳來的時候,這位戎馬一生的戰爭狂人,罕見地放聲讚嘆,並向遙遠東方素昧平生的華夏古國表達了敬意。
02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少民族品牌也藉此機遇成功崛起,走向了世界。
作為最古老的「冰食世家」,冷飲這一行業本該也一道乘風而起,重現往日輝煌,然而諸多因素的制約下,廣大的國產冷飲品牌卻始終呈現出不溫不火的態勢,不少企業還在國際品牌的衝擊下江河日下,瀕臨倒閉。
時至今日,國內的冰淇淋市場已經形成多家外資、本土乳企以及存活下來的區域性老牌冰激凌企業「三分天下」的競爭格局。
如今,不少便利店的冰櫃裡,中高檔價位的冰激凌,清一色的都是外文名字,哈根達斯、雀巢、DQ、和路雪,這些源自於歐美的品牌,幾乎成為了高端冰品的代名詞。
資料顯示,2017年的冰激凌行業十大品牌中,只有三家屬於中國本土,這三家裡,真正能打的蒙牛和伊利,也只是搶佔了一定的中低端市場份額,面對高端市場的一系列產品大多反響平平,乏善可陳。
拯救了國產冰品行業最後牌面的,竟然是兩家乳製品企業,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與此同時,曾經帶給無數80後90後們美好童年回憶的地方品牌,也在夾縫中艱難的生存著。以德式,天冰為主的區域性老牌冰激凌企業,和大批的中小民營企業加起來,也不過佔據了這個龐大市場的區區三成。
另一邊,伴隨著消費水平的升級,這些地方品牌的前景也愈發堪憂。
冰箱的容量總是有限的,對於不少冰品賴以存活的線下零售來說,同樣等條件下的一箱冰棍,總是賣利潤大的賺的更多。
前幾年蒙牛和伊利關於冷飲線下渠道的爭奪戰中,彼此就都曾通過向商超免費提供冰櫃來獲得市場佔有率,這種「燒錢」的戰爭,中小型的民營企業是無論如何也打不起的。
此外,伴隨著健康觀念的不斷升級,留存在一代人記憶中的許多經典款式也開始遭遇了銷售瓶頸。大舌頭、老冰棍、七個小矮人……這些由簡單的糖精和水所構築的味蕾記憶也變得不復存在。
記憶裡,一道道弄堂與小巷間穿梭的叫賣聲逐漸朦朧,再回首,已成絕唱。
03
伴隨著大批地方品牌一道退出歷史舞臺的,是以雪糕為代表的夏日文化。
如今的夏天,冰箱裡的瓜果、冷飲開始成為一道全新的主旋律。
在上一個熱火朝天的世界盃裡,陪伴著這一代年輕人度過激爽盛夏的,是印著梅西肖像的冰鎮可樂,和深夜小龍蝦攤前閃耀金色光芒的扎啤。
相比於傳統的雪糕,冰鎮可樂不僅攜帶更為便捷,而且適用的場景也更為廣泛。
而對於商家來說,以可樂為代表的冰鎮飲料,僅僅意味著貨架到冰箱的單次轉換,易於批發存儲,而且對於冰箱的製冷性能要求更低。
凍雪糕的時候,不同溫度的冰櫃裡拿出來的雪糕口感軟硬天差地別,而對於可樂等飲料來說,幾度溫差之間,並不會產生什麼口感方面的大影響。
另一邊,發源於各地的茶飲品牌,也在無形中擠壓著各路冰櫃美食的市場。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雪糕品牌,除了哈根達斯和DQ採用了連鎖店的經營方式,剩下的幾乎全部依賴線下的批發零售渠道出貨。
與之相對應的一個數據是,保守估計,國內目前的奶茶店數量已經超過了44萬家,而且還在以每年18萬家的速度增長。
作為對比,常年被譽為「便利店荒漠」的京津冀地區,2016年的連鎖零售店,加起來只有一千家出頭。
這一對比所折射出的現象是,對於廣大的一二三線城市的居民來說,能找著便利店,你離奶茶店也遠不到哪裡去。
畢竟,對於冰糕、冰淇凌等一眾冰品來說,他們的核心價值依然沒有逃脫「冰」的概念,依然停留在消暑和解渴這一簡單的需求階段。
與此同時,迫於消費升級和商超利潤的壓力,不少冷飲品牌為了「活下來」都只得向高端轉型,時至今日,冰箱裡琳琅滿目的冰棍已經由童年時的一分、五毛,變成了如今動輒七八元的價格。
昔日冰棍產品,之所以能在冷飲市場上的獲得超然的地位,主要便是得益於飲料高昂的售價,對於兜裡並不寬裕的學生黨來說,一瓶冰鎮的可樂可以買上三四根冰棍,後者無疑是更為實惠的選擇。
然而伴隨著冰棍的集體提價,比值的調轉背後,它真的還像以前那樣「無可替代」嗎?
此前,英國《每日電訊報》曾經報導稱,2014年中國冰淇淋市場銷售額達114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粗略算下來,中國人一年要吃掉世界冰淇凌產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龐大的數字背後,中國人真的這麼熱愛冰激凌嗎?
答案或許也不盡然。
這份報導中的另一個數據顯示,談及人均冰激凌的消耗量,美國依然遙遙領先於中國,在美國每年平均每人吃掉18.4升冰淇淋——是中國消費者的4倍還多。
相比於真正愛吃冰淇淋的美國人,中國人對於冰淇淋的熱愛,相當程度還停留在以冰棍和甜筒為代表的美好回憶上。
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好的。
正如曾經風靡全球的《小王子》中的那句經典臺詞所說的那樣:「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記得。」
很高興,我們之中,還有這麼多人記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