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穩健前行」我國社會主義分配製度的顯著優勢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於中國社會土壤,形成於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鑑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範式、更多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麼」 「完善和發展什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12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我國實行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在實踐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為什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具有巨大優越性?關鍵在於它能夠有效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收入分配製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基礎性的制度安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分配關係本質上和生產關係是同一的,是生產關係的另一面。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制度,這種所有制在分配製度的表現,就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其中按勞分配為主體是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上的體現,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體現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

我們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承認物質利益原則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時允許和鼓勵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

按勞分配為主體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有利於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貧富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所要建立的收入分配製度必須既能促進生產力發展,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又能保障公平,防止貧富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生產力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髮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於這些生產要素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即使是國有企業,它相對於其他國有企業,其所有的要素也屬於不同的主體。因此,為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就必須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保障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獲得相應的收益,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各種要素資源,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充分釋放發展經濟的潛力。

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我國實行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在實踐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我國消滅了剝削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改革開放以後,在堅持按勞分配主體地位的同時,多種分配方式逐步發展起來。黨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黨的十四大在明確我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提出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五大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並明確提出了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黨的十六大強調,「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黨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此基礎上,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一,這是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重大創新,對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分配製度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蹟,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實踐充分證明,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是一項好的制度,是一項具有巨大優越性的制度,應當不斷堅持、不斷完善。

堅持提高效率和促進公平相統一

為什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關鍵在於它能夠有效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應當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效率和公平兩者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共同實現的關係。社會主義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因而不存在誰為先的問題,更不能以犧牲一個目標來實現另一個目標。無論是按勞分配還是按要素分配,都要體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社會主義公平的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的。社會主義效率提高的目的也是增進人民的福祉,實現共同富裕,沒有公平為保障,效率的提高也是難以持久的。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才能有效地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我國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是從堅持按勞分配開始的。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務是在公有制企業中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打破平均主義分配,隨著包含非公有制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多種分配方式也迅速產生。在此背景下,就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一樣,按勞分配也必須為主體。黨的歷次大會的報告對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都做了安排。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是完善分配製度的重要內容。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有利於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保護各種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各種生產要素在經濟生活中的貢獻如何決定?主要根據市場來決定,市場對各種要素的供求關系所形成的市場評價作為要素報酬的客觀依據,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明顯的效果。比如,對企業來說,用多少資本,用多少勞動,用多少土地,這些要素可以相互補充,也可以相互替代,這就有一個最有效率的要素組合問題。由於生產要素有不同的質量,有不同的供求,要素報酬也不一樣。例如職業經理人,市場上具有更高人力資本含量的企業家更為稀缺,其報酬必然更高。企業依據不同質量的要素支付報酬,對稀缺的優質的要素給予高的報酬,這不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動員起來,還能促進優質稀缺資源的供給。

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進入新時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分配領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問題、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改革完善分配製度,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進一步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一方面,勞動是財富創造的活的源泉、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要鼓勵勞動、鼓勵創造,鼓勵多勞多得;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多種分配方式,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係。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在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背景下,一方面通過教育等途徑對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使直接勞動者的收入隨著擁有更多的非直接勞動的生產要素而提高。

(作者:洪銀興,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教授)

來源:求是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穩健前行】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歷史文化根基(下)(2)
    【中國穩健前行】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歷史文化根基(下)(2)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彰顯鄉村振興...
    這一顯著優勢的形成有著重要的理論依據,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人民利益和時代特徵的制度優勢。這些顯著優勢中最突出的是「三農」發展成就所顯示的優勢。  根植中國特色的社會土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之所以能夠形成這些優勢,最根本就在於我們黨在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探索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理論成果並用以指導我國的制度體系建設和國家治理。這些優勢深深紮根於中國的土壤,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制度體系並不斷深化。
  • 要點問答:為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今日推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要點問答。如何理解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全民族、全社會、全體中國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實踐證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能夠圍繞共同的目標,集中各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資源,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高效有力地辦成一件件大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 吳家慶: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並對如何繼續鞏固和完善制度優勢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 切實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的四維向度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中國制度的優勢,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如何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這需要從多個維度展開思考並深刻把握。
  • 「中國穩健前行」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時刻保持戰略定力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不平凡的偉大曆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向著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穩健前行。為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優勢,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聯合組織策劃「中國穩健前行」系列理論文章。
  • 【中國穩健前行】高度文化自信為發展校準航向
    為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優勢,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聯合組織策劃「中國穩健前行」系列理論文章,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闡述,今日在求是網推出第24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文化是觀察中國奇蹟的重要一環。
  •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安國定國之本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 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 正確理解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對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不能作並列式的簡單理解,而應從歷史維度、結構維度、價值維度進行進一步的系統把握與深入闡發。就此而言,要想真正理解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就必須結合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經驗與教訓、挑戰與應對、國內與國外等多個方面進行認識。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儘管在當代中國是一種共時性存在,但它們都是時代發展與歷史探索的產物,實際上是一種歷時性的積澱。換言之,在把握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時,必須確立深刻的歷史性思維。
  •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優勢所在
    這些顯著優勢,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深刻揭示了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深層奧秘,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能、為什麼行、為什麼好的歷史之問。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
  • 人民民主彰顯中國制度顯著優勢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新中國7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巨變無論就其深刻性和廣泛性而言,都是舉世矚目、世所罕見的。新中國的成功有著什麼獨特的原因或優勢?在人們的各種討論中,有一個看法越來越成為共識,那就是:中國有著獨特的制度優勢!
  • 「好書推薦」《法蘭西內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今天,縱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重溫《法蘭西內戰》,橫看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的優劣,能夠使我們保持戰略定力,不為浮雲迷眼,不懼外力施壓,不隨他人起舞,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不斷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展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 【中國穩健前行】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政治優勢
    【中國穩健前行】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政治優勢 原標題:   理解「中國奇蹟」離不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但這絕不是全部答案。說一個國家的強與弱、制度的好與壞、治理的良與劣,都是在國際比較意義上而言。
  • 「聲音」從中西方疫情防控看中國制度優勢
    一、黨領導一切,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為抗擊疫情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抗擊疫情的顯著成效是對這一命題的最新也是最好註解。
  • 「黨建治學」朱佳木:從新中國70年歷史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全會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和豐富的實踐成果,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而「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 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價值體現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社會公平正義涉及養老、教育、社會保障、房價等民生領域,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最基本的社會問題,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後,越發凸顯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實踐意義。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如何上升為基本制度的?
    的過程,則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漸進探索、砥礪前行的邏輯再現。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顯著的整體性特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在這一顯著優勢中,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根本上體現為所有制結構上的優勢和分配製度上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在經濟作用過程中才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顯著優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論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強調:「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支撐的科學制度體系。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五個基本特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其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