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哲人張世英追思會:父親的萬有相通與美在自由

2020-12-22 騰訊網

追思會開幕式上,從右至左,北大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主持,北大文科資深教授葉朗主旨發言,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致辭,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副總裁張建軍致辭

【導讀】12月18日是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去世100天。今天(19日),北大哲學系、北大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舉辦了「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50餘位來自全國的學術人、媒體人、企業人共聚,緬懷這位哲學家、哲學史家、美學家、哲學教育家,紀念北大哲學系最後一位西南聯大的畢業生。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深情回憶了與張老的交往經歷,他認為張世英先生留下的精神財富包含多方面,側重在三點:探究天人古今的宏大格局,創建「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不知老之將至」的治學精神。28位參會人發言,一個個細節,一段段論述,動情回憶其晚年不斷創新超越的哲學體系,其對弟子師友樸素關愛的天性,其淡泊名利寧靜治學的操守,其愛山丘重審美有幽默的境界。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總結,「百歲哲人」是對張先生最好的褒獎:百歲,不僅是長壽的年齡,也是其哲學思想生命力的長遠;哲人:既是知識和智慧的哲,也是人生哲學的哲。

今天北京開始入冬以來的首次降溫,寒風凜冽,但與會者都沉浸在張先生留下的溫暖之中,都感受到張先生就在身邊的鼓舞。講堂今日先刊發其次子張曉崧先生會上的發言(追思會內容擇日再發),再次分享張世英先生生前更多平凡而偉大的細節,也感謝其家人長年精心照顧,使得張世英先生及其思想成為社會的財富,成為國家的財富。 (文匯報記者李念)

追思會現場

首先感謝北大哲學系、北大美學中心組織這樣一個追思會,更感謝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友人來參加這樣一個追思會。

生前最後一周去遊玩十三陵水庫,未去成雁西湖成永久遺憾

轉眼間,父親已經離開我們整整一百天。在這一百天中,我會經常有一種幻覺,仿佛父親並沒有真正離開這個世界,仿佛父親還在時刻關注著我們。父親的去世,對我們的家庭生活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中,他也不曾成為我們家庭生活的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家庭快樂的源泉,更是家庭存在、家庭精神的源泉。

記得父親去世前的一個周末,8月29日中午,我開車帶著他去十三陵附近的山裡,我們先在昌平吃的午飯,由於進歺館吃飯已經非常不便,父親只是坐在車裡喝了一些酸奶,吃了一塊半曲奇點心,我們則在路邊買了兩個肉夾饃。

右一和左一,張世英先生長子張曉嵐,次子張曉崧

飯後我們開車來到十三陵水庫邊上,買了一點農家菜,又開車去長陵北邊的大嶺溝風景區,欣賞了獼猴桃谷。那天,他的精神狀態非常好,路上還說,我一進山裡就高興,我就喜歡在山裡面轉。下午三點多,往回開車的路上,快到北六環的時候,我聊起了懷柔的雁棲湖,父親馬上說,現在去雁棲湖看看吧?我深知他內心的渴望,懷柔的雁棲湖,一直是父親在京郊休閒旅遊的最愛,連續好幾年,春節的三十晚上,我們全家十幾口人,都是住在雁棲湖酒店度過的。面對父親想去雁棲湖的渴望,我當時卻脫口而出,已約好了小時工,要去家裡打掃衛生,今天就不去了,下個周末我們再去懷柔吧。他略帶遺憾地點了點頭。萬萬沒想到,這次外出,竟成為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的寄情山水,心遊天地。這也成為我心中的一大遺憾,每當想到這裡,都追悔不已。

父親的哲學體系和人生境界:萬有相通 美在自由

兩個多月前,北大哲學系提出要在父親去世100天的時候,組織一場追思會,並準備出一本紀念文集。我當時就在想,有關父親,可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究竟應該從何說起呢?父親的哲學體系和人生境界可以用八個字概括,這就是:萬有相通,美在自由。前者是他的世界觀,後者是他的人生觀。

在2014年「美感的神聖性」論壇上,與西南聯大同學楊振寧相遇(第一排中間)

每個哲學家都會提出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萬有相通」最能概括出父親對世界的看法,而「美在自由」最能概括出父親對人生的看法。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但在我父親看來,還應該加上一句:沒有審美自由的人生,更是不值得過。作為一個哲人,他認為人生不僅需要思考,還需要審美。所以他晚年寫了很多有關美學的著作。他認為,審美自由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百歲哲人的獨特性:足夠的人生跨度、歷史曲折、哲學思考

我常想,父親為什麼會提出萬有相通的世界觀和美在自由的人生觀?作為一個百歲哲人,父親這樣思考有什麼獨特性、創造性、深刻性?在我看來,哲學家和哲人有很大的不同,哲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去身體力行自己哲學思想的人,百歲哲人更是少之又少。

1953年7月初北京大學哲學系合影

我認為,要了解父親思想的創造性和獨特價值,一定要了解其人生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大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足夠的人生跨度;二是足夠的歷史曲折;三是足夠的哲學思考;四是足夠的人生體驗。沒有足夠的人生跨度,就沒有百歲哲人的思考。但是,僅僅人生百年,還遠遠不足以成就父親思考的深刻性和獨創性。父親生活的這一百年,不是平平淡淡的一百年,也不是太平盛世的一百年,而是跌宕起伏、滄桑巨變的一百年。足夠的歷史曲折,使父親對人生有著超越一般哲學家的豐富體驗,更能夠看穿人生的起點和人生的終點,更能夠想明白,什麼才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左:張世英先生1941-1946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上學期間。右:北京大學三個月內編成的《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文集》

父親的哲學思想、哲學體系,絕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有感而發,而是從足夠的哲學思考和足夠的知識結構中產生的。他經常半夜醒來,查找資料,奮筆疾書。他幾乎研讀了所有中西方哲學大家包括西方現代哲學大家的思想和著作。他深知在他面前,聳立著一座座的思想理論豐碑。

左起三位北大「30後」,哲學系張翼星先生(1933年生)、葉朗先生(1938年生),中文系文藝理論家嚴家炎(1933年生)

創新源泉:性本愛丘山,人生如何從啼哭走向快樂和自由

哲學家除了需要足夠的哲學思考之外,還需要足夠的人生體驗,這是父親理論創新的最大源泉。他從小就「性本愛丘山」,對世界始終充滿了好奇心,有遊不完的美景,吃不厭的美食,學不盡的新知。

從1995年開始,我和家人就經常開車帶著父親到山裡面轉。以北京為圓心,以1200公裡為半徑,幾乎所有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湖光山色,我們都以自駕遊的方式走遍了。父親坐在車裡,說話並不多,只是默默地看著窗外的美景,偶爾發出兩聲讚嘆。他多次說過,我覺得我的長壽和喜歡經常到山裡面轉有關。我想再補充一點,他的美在自由的人生境說,其實也和喜歡經常到山裡面轉有關。

張世英先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在清理父親的遺物時,我發現他把每次出遊的照片都整理得井井有條,時間地點都記錄的清清楚楚,可見他對這些旅遊記憶的珍視。這種仁者樂山、四海雲遊的人生體驗,使他找到了平凡人生的最大樂趣,這就是審美自由。他認為,審美自由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且人人都可以找到的人生樂趣。思考的枯燥,政治的無常,欲求的局限,更突顯了審美自由的難能可貴。所以他的哲學思想、理論創新,並不是首先從書本概念出發的,而是首先從深刻的生命體驗出發的。他是一個真正不僅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的哲人。當他無法享受到這種審美自由的時候,當他遭遇到各種人生無常的時候,他就會發出這樣的人生感慨:我覺得人是被迫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他看穿了人生的起點: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啼哭聲,而不是歡笑聲。

我能感受到,他思考最多的一個人生命題、哲學命題就是:人生如何才能由啼哭走向快樂,由被迫走向自由,直到臨死時能鼓盆而歌。通過自我的覺醒和實踐,走向萬有相通;通過自我的體驗和升華達到審美自由,這就是父親給出的答案。

張世英先生就如同這雪中青松,在哲學的道路上堅韌不拔、砥礪前行

父親是在經歷了足夠的人生跨度、足夠的歷史曲折、足夠的哲學思考和知識儲備,足夠的人生體驗的基礎上,才提出了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和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說。儘管這些理論和學說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沒有說透和沒有展開的地方,但是其中的原創性、獨特性和深刻性,是不容忽視的。正像五嶽歸來不看山,登頂過七大洲最高峰的人談登山經驗,一定會比五嶽歸來的人更勝一籌。

最後一次朋友探望的幽默:「他知道我快要死了嗎?」

父親是一個非常與時俱進,善於接受新生事物的人。他很早就學會使用電腦、使用智慧型手機、使用微信,甚至臨終前三四天的夜晚,他起身上衛生間時,還會拿起手機看看有什麼微信和郵件。由於他晚年的聽力嚴重下降,我和他之間的語言交流變得比較困難,常常是用微信,把我要說的話寫成文字,發到手機上,再拿給他看。有一天,我坐在他身邊,用微信告訴他,他巳經比我母親多活了三十三年,他看後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這輩子可以活這麼久。

父親是一個活得通透,熱愛人生,又看淡生死的人。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的吞咽已經變得非常困難,步履變得非常艱難,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倦臥在沙發上睡覺。但他的精神是平靜達觀的,沒有半點恐懼,甚至偶爾還會流露出他那特有的幽默。

張世英先生總把笑容掛在臉上

8月30日下午,朋友陳越光、王忠明相約想來看他。中午時,我對他說了此事,聽說陳越光要來,他顯得挺高興,問我:「他知道我快要死了嗎?」我說:「不知道」。於是他又笑說:「你告訴他,我快要死了」。我只好笑答:「我告他」。我能感受到,父親直到死時都不相信存在一個外在的上帝,不信奉有神論的宗教,不寄望靈魂的存在。但他主張,存在著美的神聖性,這種美的神聖性,可以看作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所以他多次說,對待宗教問題,他和愛因斯坦的觀點是一致的。

儘管我能認同父親的主張,人死後,應當如莊子所說,鼓盆而歌。但是,當父親真正帶著笑意離開人世的時候,我所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痛。連續幾天,每天都會忍不住慟哭三四次,我第一次理解了什麼叫慟哭,那是一種內心深處抽畜而引出的淚水,它不是失聲痛哭,而是抑制不住的、默默的、來自心底的陣陣流淌……

從1995年的《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到2002年講課集成的《哲學導論》,「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逐步形成

父親的精神和品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明亮。我很贊同對父親這樣的評價: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為日益全球化的時代,提供了一種形上學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說則為日益審美化的時代,提供了一種自我覺醒的價值取向。

參會嘉賓名單

作者:張曉崧

現場照片:李念

編輯:李念 劉鄭寧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悼百歲哲人張世英:永久地思辨,永遠的再出發
    2月春節期間,我們挑選的書法和解釋陸續刊發,引起不小反響,比如:《除夕祝福:白壽哲人張世英帶孔子老子送大餐》《初一紅包:蘇格拉底說自己無知,梁啓超怎麼評》《初四論自由:黑格爾、王陽明著力點有何不同》等,都是張世英先生的書法加李超傑教授短文闡釋,我用邏輯串了起來。聽友們紛紛留言,講堂做了評選,獎勵了張先生贈送的六本《九十而思》籤名本。
  • 百歲哲人最後的生命光彩——紀念張世英先生
    於是,在曉崧的安排下,我於8月30日下午到龍城花園張老住處,見了這位百歲老人一面。一同謁見的還有被不少朋友尊為「大師兄」的陳越光。很難想像,眼前這位白髮蓬亂、大熱天還嚴嚴實實地裹著被單的病弱老人,一生治學曾是那麼激揚文字、宏論滔滔、會通中西、融貫古今,最終以「萬有相通」和「美在自由」等自成體系性研究成果而獨步和高踞哲學領地!反差之大,很令人心頭一沉。
  •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世英:萬有相通的哲學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世英:萬有相通的哲學 2017年06月26日 08:5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世英 字號 內容摘要:總之,由「天人合一」到「萬有相通」,是我中華思想文化發展的大道
  • 著名哲學家、北大哲學系教授張世英去世,享年100歲
    精神現象學〉》以及《天人之際——中國哲學的困惑與選擇》《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哲學導論》《美在自由——中歐美學思想比較研究》《中西文化與自我》《境界與文化——成人之道》等幾部著作之中。在比較中西哲學的優長和缺陷後,張世英認為,以柏拉圖、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學追求的是超感性的理念世界,他們的審美意識迴旋在對上帝神性的追思,同時他們強調主客二分式思維模式,重視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但容易陷入極端的個人自我中心主義;中國傳統哲學崇尚的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具有和諧高遠的精神境界和群體意識,但由於缺乏民主自由和個體性自我的獨立主體意識,導致自然科學和物質文明不發達
  • 探究天人古今 卓成一家之言——懷念我的老師張世英先生
    今年教師節,我們痛失了一位享譽學界的「老師」——北京大學哲學系張世英先生!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為深切緬懷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和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編纂了《張世英哲學思想研究文集》。在12月19日追思會上,這部研究著作首次亮相。書中所收文章既有對張先生萬有相通哲學體系的最新研究,也有對張先生在黑格爾哲學研究方面卓越成就的細緻梳理。
  • 逝者|百歲哲學家張世英:前半生求進步,後半生尋歸途
    張先生自幼受父親影響,熟讀《論語》《孟子》《道德經》《史記》《古文觀止》等,中學時修讀理科,但是1938年武漢淪陷,張世英被迫離家流亡,因此萌生了讀書救國的理想,棄理從文,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經濟系,後來從經濟系轉入社會系,但一直沒找到自己奮鬥的目標。後來他選修了賀麟先生的「哲學概論」,受其影響轉入哲學系。
  • 張世英:成為一個有詩意的自由人
    我認為,宇宙是一「萬有相通」的網絡整體,此網絡整體不是超驗的,超時空的,而是現實的,在時空之中的;它是無限的,在時間上、空間上是無窮盡的,但又是可知的。人處此網絡整體中,既可從具體事物的觀點觀察具體事物,也可從整體的觀點觀察具體事物。前者導致萬物皆具必然性,無真正自由可言;後者因整體之外無他物限制,故導致完全獨立自主的自由意志。
  • 章瑩穎父親在追思會上的發言,讓人淚目
    當地時間8月9日13時,章瑩穎追思會在美國伊利諾州一教堂舉行。會上,章瑩穎的父親章榮高在發言中回憶道,女兒自小乖巧聰明,「在家長會中,我聽到的都是老師對我的女兒的稱讚。」視頻↓↓製作:何樂舒 編輯:張亞莉9日13時,章瑩穎追思會在美國伊利諾州香檳縣的第一教堂舉行。
  • 辜家子孫追思辜濂松:是父親是教練也是老闆
    辜家子孫追思辜濂松:是父親是教練也是老闆     辜濂松告別式「中央社」記者田裕斌 攝   中新網1月7日電 已故臺灣中信金控前董事長辜濂松追思告別會,6日下午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島內外3000多位政商界人士出席告別會。
  • 成龍房祖名現身鄒文懷追思會,父親面露悲傷,兒子站姿中規中矩
    成龍房祖名現身鄒文懷追思會,父親面露悲傷,兒子站姿中規中矩在90後的年少回憶中,對於那些武打明星中最佩服的,估計就是成龍和李連杰兩個人,他們也是實力派的,特別是成龍,據說他是很少用替身的,而大家在看成龍的電影時候,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片頭就是嘉禾
  • 高文彬先生追思會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舊址舉行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18日電 (記者 許婧)17日晚,在上海市崑山路146號(東吳法學院原址)舉行了東京審判親歷者高文彬先生追思會
  • 清明追思|父親的眼淚
    清明追思|父親的眼淚曾文英那是43年前的事。這一天,我起得特別早,因為今天我就要告別家鄉、告別父母前往廣州讀大學了。只見客廳裡父親正低著頭在弄著什麼,我走過去,眼前一亮:一根木棍特製而成的扁擔,一旁是背包,縛的是棉被和衣服,捆得緊緊的;另一旁是鐵桶,裡邊放著字典詞典等,上面是臉盆。父親低著頭說:「你要離開家鄉了!背包可背在肩膀,臉盆和鐵桶提著。累了的話,就把插在背包的小扁擔取下來挑著……」噢!父親一夜未眠,在此忙這忙那,還使出當年在部隊學到的本領,把我的包袋重新整理一番。
  • 「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紀念會」在臺北舉行
    「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紀念會」28日在臺北舉行。陳明忠是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臺灣人民反殖民反壓迫的光輝典範,臺灣同胞的傑出代表,曾擔任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顧問、夏潮聯合會會長。他於2019年11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
  • 武漢籍百歲哲學家去世
    父親手把手教我寫文章讀+:您在武漢出生長大,您覺得您的家庭和父親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張世英:我父親對我是很嚴格的。可是我到現在想起我的家庭,談我的感情,我總是提到我的父親。飲水思源,我的文章寫得不管說好不好,能夠有今天這樣一個成績,首要的是歸功於我父親。他的文言文寫得好,教我也教得特別細緻。所以儘管說我挨打,別人說張世英是挨打長大的,但是我覺得我的整個人生,包括我的性格,我現在的哲學思路,就寫文章來講,都是我父親一手一筆地教給我的。所以我現在只要提起來,我總記得我的父親。
  • 蘇民追思會在人藝舉行 濮存昕引用詩詞懷念父親
    昨天,北京人藝的演員(左起):丁志誠、王剛、吳剛等在劇院門口送蘇民老師的夫人賈銓離開追思會會場。丁志誠對賈銓說:「我們都是蘇民老師招進劇院來的,都是他的學生。您老人家硬硬朗朗的!」  濮存昕在結尾時用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中所引的一首小詩來表達對父親的真摯情感:「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他說:「昨天我們送父親走了,今天他這輩子有交情的朋友都來了,一切都是圓滿。我今天下午就要開始排《洋麻將》了,腦子就不在這兒了。
  • 男孩學習壓力過大猝死課堂 父親發文追思感人至深
    核心提示:這幾天,河南南陽15歲學生猝死課堂的消息,在朋友圈熱傳,花樣少年猝死令人惋惜;而孩子父親的追思文章,更令人悲痛,值得反思。
  • 在歌聲中告別——記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主席王津平追思會
    10日下午,一場題為「春風化雨、愛滿人間」的追思會在仁愛路舉行。300多位親朋好友、同事學生及統派人士會聚一堂,用歌聲送別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主席、中華基金會原董事長王津平先生。  王津平1946年出生於臺北,曾就讀於淡江大學,1972年赴美留學,期間投身海外保釣運動。
  • 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追思會在滬舉行
    9月13日,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追思會在滬舉行。上海海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13日電 (記者許婧)國際法學者、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資深教授高文彬先生追思會13日在上海海事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