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音樂劇市場裂變性增長讓更多原創作品走進生活
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音樂劇市場的消費數據增速在11項演出類型中排於首位:2019年全市專業音樂劇劇場演出752場,同比增長41.1%;迎來觀眾72萬人次,增長48.4%;劇場票房收入1.4億元。日前,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舉辦的「演藝大世界—2021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啟動儀式上,面對市場日益繁榮,如何修煉原創音樂劇的「內功」,迎接未來三到五年內演藝行業的裂變性高速發展,成為業界人士聚焦的重點話題。
原創華語音樂劇從九年前「找幾部戲參加展演都困難」,到如今作品「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越來越多」;「幾年前的原創音樂劇製作周期非常長,甚至在還沒有音樂的時候,前期工作坊的劇本朗讀至少要讀十幾次。」音樂劇節形象推廣大使鄭雲龍表示,市場增長的同時,創作者也要以更高的藝術標準打動觀眾;期待音樂劇節能以更深厚的積澱、機制,更科學的孵化平臺,打磨更高品質的作品,與觀眾共同展望音樂劇的春天。
優選原創劇目,為加速成長的行業提供有公信力的平臺
「演藝大世界—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是中國首個具有專業度和系統性的音樂劇節。「放眼國際,音樂劇節也是比較獨特和罕見的單獨類型劇目的節展活動。」作曲家金培達表示。在疫情對演藝行業整體造成影響的當下,對原創華語音樂劇的堅守尤為關鍵。
過去九年,共有39臺101場原創劇目在「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上演。作為國際音樂劇節的重要板塊,本季展演將以音樂戲劇《流浪之歌》與音樂劇《春之覺醒》(中文版)為啟幕演出。明年3月至4月,還有開心麻花首部懸疑驚悚音樂劇《醉後贏家》、以搖滾風格重構中國神話的原創音樂劇《悟空》、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出品的大型兒童音樂劇《九色鹿》、上海小熒星教育大型合家歡音樂劇《缺一不可》等四臺11場兼顧多樣化表達與高質量呈現的劇目將獻演。
「對於原創音樂劇來說,困難不僅在資金、專業人才和創意,也在如何尋找有公信力的平臺讓觀眾看到。」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表示,展演季九年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優選展演平臺,未來將繼續探索巡演模式,聯動長三角豐富的劇場資源,打造輻射全國的良性演藝生態。
全面升級孵化計劃,讓更多藝術院校有原創音樂劇可排
2021新一屆孵化計劃也將在全球範圍內展開徵集,並將全面升級「音樂劇沙龍」系列大師班,力邀國際和國內多位專家深入傳授音樂劇創作理念與技巧;增設音樂劇創作者交流會,提供更多創意碰撞的機會;增設音樂展示專場,深入認知作品。
近年來,孵化計劃見證著中國原創音樂劇力量的個體成長。2019年度的孵化計劃最終入選作品《生死籤》《對不起,我忘了》《南唐後主》皆完成市場對接投入製作,並將於明年首演。即使受疫情影響,2020第二屆孵化計劃仍徵集到147部原創作品,近乎首屆作品數量的兩倍。歷經兩輪遴選和數月細緻打磨,四部入選作品《兩個人的城》《無法訪問》《南牆計劃》《你在哪裡?》也將在本月迎來工作坊的展示。
「我做過幾年藝術院校音樂劇系招生的評審,70%的考生都會唱英文音樂劇,其實並沒有母語效果好;但因為缺少原創作品和曲目,不得不如此。」費元洪表示,音樂劇節長遠來看,一定要讓更多原創作品深入公眾生活,讓國內表演藝術院校有更多有市場潛力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可排。「或許十年後,我們也可以聯動大學生、中學生舉辦音樂劇節活動。」去年文化廣場聯合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發起成立的上海音樂劇文化研究中心,將孵化作品納入作品庫中,並計劃在授權範圍內免費開放孵化作品供高校學生學習和排演。通過深化產學合作,整合行業資源,以集聚效應共同推動音樂劇產業的標準化、專業化、規範化、國際化發展進程。
此外,音樂劇國際發展論壇也將如約加入2021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為音樂劇產業持續注入新鮮思維與頭腦風暴。第十屆論壇將以「共生」為主題,著重探討疫情影響下演藝產業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探尋如何擺脫長期桎梏著產業的發展問題。
歌唱大賽重啟,匯聚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的熱愛
作為音樂劇節的活動板塊,音樂劇歌唱大賽為音樂劇愛好者創造了寄託熱愛的舞臺,也為行業提供了人才儲備的平臺。2019年首屆歌唱大賽收到400多份參賽投稿,最終獲獎選手張瑋倫、何郝熙現已成為活躍在當下音樂劇舞臺上的閃耀新星。2020年音樂劇歌唱大賽雖然後期因疫情取消,但在短短兩月的招募時間內收到了523封視頻投稿,較首屆增加30%,投稿人職業種類多達92種、來自於79個不同城市、最大年齡跨度達到42歲。
隨著今年音樂劇歌唱大賽的重啟,新一屆歌唱大賽比賽規則與評審陣容都將進一步升級,直至2021年4月,賽程將星羅棋布地編織在整個節展中,通過初賽、複賽、大師班、演員分享會、劇場公演、人氣評選及決賽等環節,為明年春天的音樂劇舞臺注入更鮮活的藝術能量。
(文章來源:珠海特區報)
(責任編輯:DF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