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期:《鸛魚石斧圖》鑑賞

2020-12-20 美學鑑賞art
《鸛魚石斧圖》

時期:新石器時期

類型:陶質彩繪器

尺寸:高47釐米 口徑32.7釐米

館藏:河南省博物館藏

簡介:

陶缸於1978年在河南省臨汝縣閻村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系夾砂缸。腹部一側繪有鸛魚石斧紋樣,以紅棕兩色繪成,約佔缸體面積的三分之一。左繪有鸛鳥一隻,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圓睜,口含一條大魚;右繪一把石斧,斧頭捆綁在豎立的木棒上端。此畫筆法凝重,色彩醒目,形象逼真,反映了當時原始部族的漁獵生活,是我國原始陶繪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鑑賞:

「鸛魚石斧圖」於1981年《中原文物》第1期首次向社會公布,引起了學術界特別是美術界的極大關注,凡是談到中國繪畫史,莫不把「鸛魚石斧圖」列為首篇。「鸛魚石斧圖」的繪畫藝術標誌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圖案向物象繪畫的發展。從整體畫面上看,鸛、魚、石斧的描繪極具繪畫性。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面的構思,都不像圖案那樣考慮如何與器形有機結合,而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畫而已,脫離了以器物形狀為基體的限制,是人們審美觀念、創作思想及繪畫技巧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體現。把「鸛魚石斧圖」說成是中國最早的陶畫並不誇張,因為這幅陶畫已經具備了中國畫最基本的要求:

其一,採用了大膽誇張的手法,把鸛鳥本來很小的眼睛畫得特別大,幾乎佔了整個頭的一大半,看起來確實是炯炯有神,通過這一對大大的眼睛,可以想像到鸛鳥站在河邊,全神貫注地、靜靜地在等待捕魚。

其二,鸛鳥和魚的動態表現手法,特別是鸛鳥捕魚的神態,昂首挺胸,雙喙叼著一條大魚,六趾分開抓地,表現得非常真實。魚兒的尾部模糊不清,說明魚兒無能為力地在擺動,這種靜與動的藝術表現技巧,把老鸛捕魚的場面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了。

其三,中國畫最基本的方法表現在筆墨的運用上。清代畫家惲南田說:「有筆有墨為之畫。」「筆墨」實質就是「六法」中說的《骨法用筆》。石斧的輪廓結構,完全是用蒼勁古拙的筆法畫出,充分表現了石斧、木棒的質感和量感。畫鸛魚採用了較為圓潤流暢的線條,畫出老鸛圓圓的大眼睛,用筆既準確又挺秀,雖然都是靠一根線條來表現的,但畫出了不同的感覺。

其四,填色法在陶畫中都已具備。畫者根據石斧、鸛的不同形象、內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去表現。石斧用黑色線勾勒出真實形象,並賦予它靈性,把它人格化,讓它巍然屹立在畫面上,形狀和神情繪得十分有力。鸛鳥則直接用色彩塗染形體,唯有眼睛,用濃重的黑線勾圈,中間用黑色圓點表現眼睛,顯得分外有神。從這樣的構思中,可以體會出中國史前的繪畫藝術家,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思想。

這幅作品已經孕育了中國繪畫傳統藝術表現手法的兩種基本形式:勾線法和沒骨法。「鸛魚石斧圖」中的顏色只有棕、白兩種,畫在淡橙色陶缸的襯底上,效果非常優美。鸛鳥白羽、魚皮銀鱗,斧頭光亮以及去了皮的木棒,全用白色來表現。鸛鳥的眼睛,纏在木棒上的繩子,魚尾的鰭脊等,都用深淺不同的棕色去處理,正因為是顏色不多,使陶畫呈現出古雅而明快、豐富而和諧的效果。看來用色之妙不亞於用筆之妙。

其五,繪畫中的意境和所反映的主題思想是評估古代流傳下來名畫的標準,無論哪一幅成功的作品都離不開這一點。「鸛魚石斧圖」這幅陶畫,沒有背景,只有一鳥一魚一石斧,可是一看就會把人帶進五千年前的生活中去,這就是意境力量的所在。鸛和魚沒有明顯的時代區別,而捆綁在棍棒上的石斧,就好像畫家落款的年號一樣,透視出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和生產的情境,準確地標誌出那個時代的符號,使人聯想到:在那蒼茫的原野上,藍天白雲下顯露出的幾間半穴式的茅屋;在無邊的草原上,人們拿著石斧在緊張地耕作;在清清的小河邊,站立著一群點點白鸛,突然一隻老鸛叼起了一條大魚,魚兒還在用力地擺動著尾巴。這一個生動的鏡頭被富有感情的畫家,揮筆畫了出來,反映出公元前4000年前人們生活的片段,給後人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自然界的事物,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繪畫也不例外。畫家生活在某個時代,必然產生對所處時代文化意識的影響,無形之中就會流露於筆墨之間,體現著時代的精神和畫家的藝術風格。這件絕無僅有的彩陶畫,呈現著華夏文化的光輝,展示出中華民族的高度文明,反映了人類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了中國史前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鸛魚石斧圖」的出現,拉開了中國繪畫發展史的序幕。

從仰韶文化的繪畫總體來觀察,「鸛魚石斧圖」畫面之大,繪畫技法之成熟,以及故事情節之完整,完全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繪畫藝術的代表作。它於2003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珍寶,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相關焦點

  • 鸛魚石斧圖
    鸛魚石斧圖彩陶甕,新石器時代器物,距今約6000年,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早在6000年前,彩色陶器十分盛行,陶器身上的花紋則是反映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表現手法。這件陶甕器形較大,外腹部彩繪《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釐米,橫44釐米。
  • 鸛魚石斧圖,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鸛魚石斧圖時代:新石器時代材質:陶質彩繪館藏:河南省博物館收藏圖中鸛與魚面對石斧,寓意著先民對勞動生活的特殊審美氣質,與對勞動工具的崇拜圖中的鸛直接用色彩平塗形體,而魚、斧則根據不同的審美需求用粗濃的線條勾勒輪廓,轉折、起伏、剛柔互用的繪製,以表現物的形態與神情,達到形神兼備的審美要求。《鸛魚石斧圖》已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勾勒與沒骨兩種基本藝術表現手法。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約發生於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 鸛魚石斧圖是最早的中國畫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學過歷史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鸛魚石斧圖,而這個鸛魚石斧圖陶缸,現在都存放在國家博物館那麼,你是否想過這幅鸛魚石斧圖到底是不是最早的中國畫呢?鸛魚石斧圖是最早的中國畫嗎?答案很簡單,鸛魚石斧圖並不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唯一的圖畫,更不是最早的圖畫。
  • 鸛魚石斧圖:最大最美的彩陶畫
    出土於汝州的鸛魚石斧彩陶缸(上圖)是國家博物館介紹館藏時必重點推介的文物,在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中名列第一。如此受重視,都是因為缸上那幅畫,那是新石器時代最大最美的彩陶畫。    五千多年名畫閃耀國家博物館    玻璃展櫃內,鸛魚石斧彩陶缸安然而立,顯然早已見慣遊客各種驚訝的表情。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8件鎮館之寶,件件價值連城,圖7曾被日軍炸毀
    【鎮館之寶:虎紋石磬】 虎紋石磬於1950年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代時期的文物,是當時的一種石制打擊樂器,輕輕敲擊便能發出悠揚清越的音響。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8件鎮館之寶,件件價值連城,圖7曾被日本炸毀 盤點國家博物館內的8件鎮館之寶:圖5差點被鋸斷,圖7被日軍炸毀【鎮館之寶:新石器時代玉龍】 新石器時代玉龍於1971年在內蒙古出土,是新石器後期紅山文化的代表文物之一;該文物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造型生動,有著「中華第一龍」的美譽,有著相當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 上下五千年真不是隨便說說,中外美術史對照告訴你—新石器時代
    今天走進原始美術的最後一個時期:新石器時代。(3)代表作品有:《人面魚紋彩陶盆》、《鸛魚石斧彩陶缸》、《花瓣紋彩陶盆》等《鸛魚石斧彩陶缸》是仰韶文化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廟底溝類型的代表。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底徑19.5釐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釐米,寬44釐米,約佔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
  • 古老的魚圖案,歷經3個演變階段,這4種美好寓意百姓日用而不知
    早期魚圖案的發展從自然寫實到幾何抽象,再回歸到寫實,主要經過3個階段的發展。1、原始時期的魚圖案從自然寫實發展到幾何抽象新石器時期魚圖案的形式和內涵都非常豐富,其主要載體是陶器,繪製在陶器的外表面或者是內底。
  • 臨泉千年古城的崗上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聽說位於淮北平原的千年古城之中,竟然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據說這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有科學研究價值,出土的文物跨度年代也很久遠,這裡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地,這個遺址人們稱之為崗上遺址。
  • 鯨頭鸛把木頭當魚吞,一旁的黑天鵝多看了幾眼,差點惹來殺身之禍
    鯨頭鸛,因為蠢萌的外表走紅網絡,日本好幾家動物園都有鯨頭鸛,每一隻都是園裡的鎮園之寶。這次爪爪帶來的是神戶動物王國的一隻鯨頭鸛,它又犯了什麼蠢呢?鯨頭鸛和其他鸛形目的鳥類都一樣,喜歡在水裡抓魚吃,不過通常動物園養水鳥的池子裡,不太會放養魚類,而是由人工定時定點餵食,這一點就苦了鯨頭鸛。人在一日三餐之外,都會想吃點零食,更不用說本能就要一直尋找食物的野生動物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