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魚石斧圖彩陶甕,新石器時代器物,距今約6000年,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早在6000年前,彩色陶器十分盛行,陶器身上的花紋則是反映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表現手法。這件陶甕器形較大,外腹部彩繪《鸛魚石斧圖》。畫面縱37釐米,橫44釐米。從正面看,整幅畫的內容分別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邊畫的是一隻鸛鳥,長長的喙,高高的腳,短短的尾巴,眼睛圓睜有神,身體微微向後仰,嘴裡叼著一條魚;而在鸛魚的前方,則畫著一把豎立的石斧,斧身上的孔眼、緊纏的繩子以及X狀符號被人們用黑色的線條細緻地勾勒了出來。
在這幅畫中,你會看到它集中運用了中國繪畫傳統藝術的兩種表現手法——勾勒法和沒骨法,即黑色線條勾勒石斧和魚的輪廓,而鸛身則直接用色彩塗染而成,是6000年前我們人類在萌芽時期的一種繪畫藝術風格。黑色線條準確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實形象,並賦予它靈性,把它人格化,讓它屹立在畫面上,從這樣的構思中,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史前繪畫藝術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思想。
而考古學家在研究這件器物的時候,對它進行了不同意義的解釋:有人猜想這幅畫是在向人們講述一件很重要的歷史故事。一支對鸛鳥崇拜的部落經過激烈的戰爭,打敗了另一支對魚崇拜的部落,為了表現顴鳥部落的強大和魚部落的慘敗,人們便在彩陶缸上畫了這幅畫,把這件事情給記錄了下來。
而有人則認為這是一幅表現遠古時期我們人類在漁獵和耕種時候的圖畫。圖中鸛與魚面對石斧,寓意著先民對勞動生活的特殊審美氣質,與對勞動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們吉祥、平安和豐收的生活。
但不管怎麼說,這幅鸛魚石斧圖都是一件原始繪畫藝術中的珍品,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充分展示了我國史前彩陶畫藝術的最高成就。
河南博物院 蔡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