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戲法在當地叫「耍把戲」,最早起源於華山道觀。是早期道家祭祀、節慶等活動中獨特的道術、仙術等活動景象。其中的身手變化、障眼技法等為近景戲法的雛形。早先的習練者多拜道士為師,後再兼學和融匯其他的戲法絕活。
經過發展,華山戲法不僅成功的走向了舞臺表演,而且還通過「撂地攤」等形式,廣泛盛行於民間。華陰本地早年間就出現了戲法藝人較為固定的演出場所,如西嶽廟古會、三河口碼頭、五方古鎮等。華山戲法在表演時口彩相連,妙趣橫生,多以神仙題材為多。2015年華山戲法被列入渭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雷鳴正在表演華山戲法。(本文圖片由華陰市文化館提供)
華山古典戲法種類多樣,有逃脫術、金鐘罩三丹、搬運術、變幻術等節目。它要求表演者口彩相連,手法嫻熟做到脆、快、帥,讓觀眾獲得奇幻的藝術享受。
「逃脫術」是華山戲法的代表演示節目。「金鐘罩三丹」近景戲法,是華山戲法的拿手絕技,表演特點主要為「慢」,讓觀眾看得清清楚楚,為此被譽為「天下第一慢手法」。
清朝時,在華山玉泉院做居家道士的華陰興樂坊村人雷慶善,學會華山戲法後傳給兒子雷都勤。民國年代,雷都勤和戲法班社同臺師妹結婚生子,取名雷生春。解放後,雷生春將此技藝傳授給了兒子雷鳴,從而使這門技藝代代相傳。
代表性傳承人雷鳴其徒弟表演傳統戲法。(本文圖片由華陰市文化館提供)
華山戲法,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主要表演節目有:
《金鐘罩三丹》道具是兩個金鐘,三粒球。表演者在兩個金鐘中來回變換罩住三個球的數量和位置。讓觀者眼花繚亂,百猜不中。此節目有快慢表演之分,由雷鳴繼承發揚的慢戲法「金鐘罩三丹」,至今無人能仿。
《仙人逃遁》是一個大型現場戲法節目,在華山峪內,觀眾用華山藤索把表演者死死綁住,推下華山峪內的深水潭,表演者能在水中解開繩索瞬間逃脫。後來雷鳴發揚光大,此節目發展為水下逃生、懸崖逃生等驚險節目。
《口吐蓮花》表演者喝一口水,吐出來的是碧葉蓮花和七彩綢帶。
另外,華山戲法還有隔空取物、移形換影,意念成像,鑽隙穿牆等等奇技。
(來源:渭南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