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年味兒之剃頭!

2020-12-17 山溝兒農村小王

大家都在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再也找不回當初那種過年的樂趣了!不管是因為我們長大了,還是一些傳統文化消失了,我們可以通過回憶去將那些記憶一一找回!

今天我們主要說的是鄉村年味剃頭,有人說:這剃頭有什麼年味兒可說呢?說起村裡的剃頭,那可真是有的說呢!每逢過年,在年底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頭髮給處理一下,據說是不能帶著頭髮過年,剃了頭髮顯得比較精神,也是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吧。

鄉村年味兒之——剃頭!

為什麼拿剃頭來說道呢?因為我爸就是一個會理髮的人(以前在單位幹過一段時間的理髮師),我家也有剃頭所用的剪刀、推剪、吹風機等工具,因此,在以前每逢過年都會有很多人來我家讓老爸理髮,畢竟是免費的嗎,每逢年底,我家就像是個理髮店,從外地回來過年的人還留著一頭的長髮等著來我家理,那麼四方鄰居的小孩和男人們那更不用說了。

那會年底,父親除了幫別人寫對聯還要幫別人理髮,可以說是忙得不可開交,但他是開心的、快樂的,他願意讓這些村民們來家裡理髮、寫對聯,每次理完髮我都會用笤帚掃了,似乎像是現在的理髮師助理。

當時還有關係不錯的人理完髮就直接在我家洗一下,順便用我家的吹風機吹乾,可謂是一條龍的服務!這屬於鄉裡鄉親的幫忙,那有一次就有一個人來我家理髮,非要給父親兩塊錢,印象中記得他們為了兩塊錢推搡了半天,最後還專門送到人家家裡去。

每逢年底的時候,來我家理髮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或是早晨、下午、或是晚上,都會有三三兩兩的人過來剃頭,雖說這是免費的,但看父親從沒有抱怨過!每當很多人來我家理頭的時候就感覺年越來越近,人越多感覺年味越足!

想起剃頭真是有些難忘的回憶,記得一次父親給我剃頭了,我到了學校之後感覺特難看,後來又去理髮店花錢重新理了一次,回到家之後父親發現了髮型不一樣,當著幾個親戚面問我:「你這個頭還重新理了一次?」當時感覺好尷尬呀!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那會村裡人都是去找父親免費剃頭,而我卻嫌棄父親理的難看,總是花個錢去理髮店。

有的年紀比較大的大叔、大伯那滿臉的鬍鬚也是需要颳得,看父親將其臉上打上香皂、用剃刀將其小心翼翼刮將下來。

家家戶戶的人都要理髮,寓意把過去的煩惱和不幸拋棄,期盼來年的幸福和快樂。古代有正月不剃頭的說法,年底理髮了,拜年的時候不至於蓬頭垢面,在正月的時候就要堅持一個月才能理髮,這項年前活動也算是老家的一種年味兒吧,也是藏在村子裡的一種記憶……

年味兒漸淡,情猶在……

你看現在的過年,去我家剃頭的人逐漸少了,因為大家錢包都鼓起來了,有了跟高的審美,在年底除了還有幾個年紀較大的大爺去我家免費剃頭,也看不到別人的身影了,尤其是年輕人比較注重外表美觀,都會去理髮店花二十大洋理髮。

現在找一個10元一次的理髮店都很難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逐漸變好,理髮的價格也是越漲越高,在縣城裡的理髮店最便宜也得20元,可能10元的價格會在村裡頭找到那麼一半家。

記得一次年底,準備在縣城理髮店理完髮回家過年,但去了四五家理髮店都是爆滿,排隊等候輪到自己估計得好幾小時,在年底的時候理髮店是最賺錢的,你看那一個個等候理髮的隊伍。正在愁找不到地方的時候,突然想到在農村的父親不就是理髮師嗎?還排隊受這個洋罪,於是回家讓父親理了個發,照鏡子一看也不必理髮店的差多少,小時候嫌棄父親理的難看,現在主動回家讓父親理髮是一種親情,更是一種年味兒……

雖說現在每當年底看到理髮店爆滿的時候就知道快要過年了,也算是一種年味的體現吧,只不過與兒時的那種年味記憶有不同的味道罷了!「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也不知道是從哪傳出來的,每到年前,家裡有舅舅的主兒,老家兒都讓趕在年前把頭剃了,一來尊父母令,二來也是老家規兒。所以每到臘月就是再忙也得抓緊把頭髮給理了,這是老規矩。

寫春聯,抹不去的一縷鄉村年味!

相關焦點

  • 鄉村年味兒之「掃房子」!
    記得以前從臘月二十三「老灶爺」升天那天開始,就正式進入了過年的準備工作當中,年前的這幾天每天都有說法和習俗,我們都是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去過年前的這幾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好像這些細枝末節慢慢地省略掉了……鄉村年味兒之——「掃房子」!
  • 《年味兒》:95幅年俗畫裡的老北京年俗
    1月13日,農曆臘月初八,「年味兒」的起點,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楊信新書《年味兒》發布會在北京東城區第一圖書館舉行。楊信被稱為「京味兒」畫家,從事老北京題材的繪畫已經有20餘年的時間。他最初的想法就是通過畫作,把老北京的吃喝玩樂藉助藝術的方式帶給喜愛北京文化的觀眾。2000年,他把數年間創作的老北京畫作做了一次集中展示。
  • 文化:春節習俗之正月為什麼不能剃頭?
    關於正月剃頭那點事兒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諧音。據民國二十四年出版的《掖縣誌》中記載:「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 放心大膽去剃頭「正月剃頭死舅舅」屬訛傳
    「正月剃頭死舅舅」是流傳了很久的一句恐怖的民俗,為了這句話,我活了30多年都沒敢在正月理過發——因為我有四個舅舅。前不久才終於搞明白,這是一句純粹的誤傳,剃頭跟舅舅一點關係都沒有。它的原文,應該是「正月剃頭思舊」,來源是由明入清時的「剃髮令」。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記載過這個訛傳的流變:「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 天津衛話天津味兒!味覺之味兒、精神之味兒、鄉音之味兒~你品哪個味兒?
    「味兒」,還用於精神層面的文化氣味上。比如說這是「中國味兒」,這是「天津味兒」,這是「媽媽的味兒」,「津味相聲」等。  「味兒」,還是一種有韻味、有特色的鄉音。  一、味覺之味兒  味覺是品味的,但是不等於味道。味道味道,只有懂得「道」才能品出味來。在研究知味中,中國古哲學的「道」,就包含了「四氣五味」、「冷熱調和」、「養益充助」等養生觀念。
  •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為何農曆二月二才是「剃頭日」?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二月二龍抬頭,才是「剃頭日」! 農村有個舊俗,就是正月裡不能剃頭,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其實,「正月剃頭死舅舅」並非迷信之語,而是源自一段血腥的歷史。
  • 過年前後,記得剃頭!
    但是其中最有意思的在我看來還是關於剃頭的那些事兒。有道是年前剪頭好運留,正月剪頭「死舅舅」。前因後果,各中緣由,還是要從兩千年前說起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束髮為髻與削髮為尼)而「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一近乎謠言的「風俗」,自產生至今還不足400年。想當年,清軍滅了行將就木的末代明君,名將多爾袞在平西王的幫助下入了山海關。雖千古功業已成,但是還未站穩腳跟。
  • 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到底是什麼意思?正月剃頭,真的會死舅舅嗎?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到「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正月裡剃頭,真的會死舅舅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正月剃頭死舅舅」的來歷。「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實際上是一句歇後語,其中的「死舅」諧音「思舊」,「思舊」指的是思念明朝。
  •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其實是諧音訛傳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一民間傳統說法流傳至今。不過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還沒出正月,但剪髮的人已經不少了。民俗專家解釋,「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實為諧音訛傳,原意是「思舊」。  市民徐女士近日想到理髮店剪髮,可她記得聽過「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老話,心裡頗為矛盾。
  • 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是什麼意思
    在廣袤的北方大地,有一個俗語流傳盛廣 ,那就是「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句,意思是說在正月裡不能剃頭,如果剃頭都話就死舅舅。如果按字面意思來說,那肯定是封建迷信啊?絕對不能信 ,但萬物都有來源,這句話也是有淵源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
    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身體髮膚,都是父母所給,自己要好好保護,不能毀傷,這是孝之根本。但是,問題來了,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而是修發的。怎麼這樣說呢?其實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理髮師這個職業了。但是,理髮師不是剃頭,而是整理修理頭髮,包括鬍鬚。
  • 走街串巷的平民理髮剃頭
    剃頭挑子剃頭挑子那時平民理髮叫剃頭,那是因為人們多習慣於留平頭 或光頭,尤其是平常人家,沒閒功夫侍候腦袋,同時剃頭省 錢省時,刀子一過就算完了,連邊也不用刮。街市上剃頭行當有兩種;一種是在鬧市集會上,搭一個 布棚,叫剃頭棚;另-種是肩挑擔子,沿街打著像大鎮子似 的,幽「喚頭」,又叫「報看知丄 工匠右手傘一個鐵釘子,從 那"喚頭」中間,往上猛衝發出「嗡!嗡!」的金屬響聲。人 們聽到這個聲音,便知道剃頭的過來了。工匠的擔子還真 有說詞呢!
  • 話說老北京之剃頭挑子,這些工具是必備的
    剃頭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剃頭的傢伙兒一挑子足矣,而且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來歷。挑子的一頭——「前小紅圓籠,中藏炭爐,坐水,鋦上置盆,旁豎棋[ 旗] 杆、刁鬥」。最下面是木製圓籠,底有腿,放在地上可支撐。圓籠並不是一般的木匠活,系羅圈鋪所制。
  • 小康圖志|剃頭、理髮和美發
    有句歇後語叫做「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其實,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習慣把「理髮」叫做「剃頭」,而剃頭匠作為一個手藝人,每天就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招攬生意。他的挑子(擔子)上,一頭挑著火爐,一頭挑著理髮用具,因此只有一頭是熱的。
  • 鄉村理髮匠的風華時代已過去,那些精湛的老手藝終成記憶
    蔣師傅理髮蔣師傅10歲跟著爺爺的徒弟學剃頭,也許是基因遺傳,沒學幾個月就出師到鄉村給人剃頭了。蔣師傅說自己爺爺也是鄉村理髮匠,只不過在自己出生前就過世了。老人心裡數了數,自己這一輩子在鄉村剃了二十年,在溫州剃了二十年,在文成這五平方米的小店裡剃了十幾年,一切仿佛在昨天,現在老了,剃不動了。是啊,歲月如梭,轉眼,剃頭少年已是滿頭銀髮。
  • 樂在農家⑦ | 寧國市桃園客棧農家樂:地道鄉村美食,就是這個味兒!
    樂在農家⑦ | 寧國市桃園客棧農家樂:地道鄉村美食,就是這個味兒!客棧自開業以來已承建中大型團建活動100多場,與十幾個戶外團隊、自駕遊團隊及旅行社密切合作,目前年接待遊客5000餘人次,年營業收入50餘萬元。幫助在農家樂工作的本地婦女每年平均增加1萬餘元收入,並帶動周邊農戶銷售農副產品,間接幫助農民增收10餘萬元。潘茶村是一個有美食也有美景的村莊。
  • 剃頭、理髮和美發
    有句歇後語叫做「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過去,剃頭匠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招攬生意。他的挑子(擔子)上,一頭挑著火爐,一頭挑著理髮用具,因此只有一頭是熱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不少人習慣把「理髮」叫做「剃頭」。現在沒有了挑著擔子的剃頭匠,理髮的地方成了髮廊和髮型設計中心。城市裡的很多髮廊裝修豪華,理髮師大多穿戴很講究,有著高級髮型師、總監等頭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理髮的從剃頭挑子、理髮店到髮廊,再到連鎖的髮型設計中心,不斷變化著。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的髮型也在變化著。
  • 俗語「正月剃頭死舅舅」是什麼意思?正月剃頭,為何舅舅要倒黴?
    "男怕三點頭"指男性在與別人進行交談之時,只會點頭,或許不懂別人的意思,只會用點頭等去奉承別人。這是十分可怕的,這就說明這個男人自身沒有多大的能力和本事,沒有一定的知識水平。這樣也只會被別人所看不起,得不到尊重。
  • 寶寶滿月要不要剃頭?
    這頭髮的事情,還是要謹慎待之的。為什麼長輩都都愛提議滿月剃頭呢?傳統的習俗還是有歷史淵源的,我們來了解一下當中的故事。    為啥老人愛提議給滿月寶寶剃頭    古時候,剃滿月頭是一種儀式!  ,講述的就是滿月剃頭的事情。    長輩們提議的剃滿月頭,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表達了對新生命的敬畏,本意是好的。對於長輩們的剃頭建議,作為新生代的我們,固然要理性,但態度也不可太粗暴,不妨和長輩講解當中的科學知識,讓長輩內心舒暢的去接受和改變。
  • 媳婦堅持裝的簡美鄉村風,餐廳越看越是那個味兒,曬曬!
    新房是108㎡的小三居,空間不大,裝修都是媳婦操心的,她喜歡簡美風格,但是又想要那種帶著鄉村氣息的休閒範兒,所以整體就設計成了簡美鄉村風,硬裝完工看上去還是挺簡單普通的,不過現在軟裝全部完工,餐廳越看越是那個味兒,曬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