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古人敬天地鬼神,所以在民間有很多流傳的禁忌,春節期間特別出名的一句話就是「正月剃頭死舅舅」,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有了這樣的說法呢?
關於正月剃頭那點事兒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諧音。
據民國二十四年出版的《掖縣誌》中記載:「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話說清軍入關的時候,打著「滅流寇以安天下」的旗號,其統治還是得到了部分漢族老百姓和士大夫的認可。
但是在入關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清軍在中原地區實行「剃髮易服」的法令,這遭到了漢族人民的極力反對。
其實上述《掖縣誌》中的鄉老將「剃髮令」的時間記錄有些出入,早在順治二年六月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曾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席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
「剃髮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一律斬首。
清軍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方式,使漢人異常憤怒,諸多漢人寧死也不剃髮,甚至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順治元年至順治七年,公元1644~1650年,義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其中記錄:中國南方的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自己的頭髮而鬥爭,比為明朝皇帝戰鬥得更加英勇。
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義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跟漢人的儒家傳統有關。
《孝經·開宗明義》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自古以來,古代漢人對於身體髮膚都極為看重,今人看來,似乎有些荒唐,但是古代確實如此,比如在三國時期,曹操徵張繡時就有過割發代首,並且古代還有一種非常嚴厲的刑罰——髡(kūn)刑,也是把人的頭髮剃光。
由此可見,古代漢人對頭髮那是極其看重的,所以,清軍頒布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剃髮令,讓漢人開始了反抗清軍統治。
而因為剃髮令所引發的慘案,最著名的當屬嘉定三屠。
儘管清軍殘酷鎮壓了漢人的武裝抗爭,但是反抗卻沒有停止,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所以,正月剃頭與舅舅是無關的,但是習俗所在,移風易俗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家鄉有這種習慣的話,還是等到「二月二,龍抬頭」再去理髮吧。
當然了,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正月裡不理髮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也就是說,春天的三個月,是所謂推陳出新、萬物復甦的季節,提倡生長不要扼殺,從這個角度看,正月不剃頭也算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