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農牧業競爭新優勢

2020-12-13 人民網

  內蒙古農牧業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

  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新常態下全面深化農牧業改革的起跑令。

  推進改革,總有壁壘在前,難題未解。推進農牧業改革,更需要順勢而為,穩妥推進。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4項要求: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內蒙古農牧業系統積極轉變發展思路,由之前的就一產抓一產,轉變為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反彈琵琶的方式,抓好「輸出」工程,形成倒逼機制,通過「輸出」來檢驗和審視農牧業生產,進而帶動加工、引導生產,全面推進內蒙古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之舉——優化調整結構。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畜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調整優化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種植業大力推進「穩糧、優經、擴飼」,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結構。玉米調減連續2年保持13%以上的遞減幅度;飼用農作物面積同比增長25.8%,全區糧經飼比例由2016年的75:17:8調整為73:17:10;畜牧業深入推進「穩羊增牛擴豬禽」。羊存欄繼續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肉牛存欄同比增長7.8%;按照國家生豬布局調整,積極承接南方生豬轉移,溫氏、家育、金鑼等生豬企業紛紛落戶內蒙古玉米主產區,生豬存欄超1800萬頭,同比增長7.2%。

  協調之舉——農牧有效結合。循環發展思路清,種養結合富農牧。充分依託內蒙古農牧結合的優勢,形成「為養而種,為牧而農,過腹轉化,農牧循環」的新型種養結構,做大做強農區畜牧業;在糧食主產區和農牧交錯區,開展糧改飼試點示範,推動種養結合,畜禽糞便還田,改善耕地肥力,促進養殖業轉方式、降成本、提效益,實現循環發展;抓好15個糧改飼試點旗縣、20個草牧業試點旗縣、31個養殖大縣、9個種養循環整縣推進試點和2個國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試點縣建設。

  創新之舉——輸出引領發展。數質並重保供給,農牧發展可持續。著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和流通,加快延伸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抓龍頭促融合,進一步提升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38家和583家。二是緊聯結促融合,採取財政追加、2018年開始列入財政預算安排5000萬元,連續支持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建設。三是建品牌促融合,開展160萬隻草原肉羊可追溯電子耳標試點,推動草原羊肉品牌建設。目前,全區中國馳名商標中,農畜產品馳名商標達70件。四是強輸出促融合,通過「展會+電商平臺+展示直銷中心」模式,反彈琵琶,帶動加工、引導生產,助力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走出去,對接國內外市場。

(責編:張雪冬、劉澤)

相關焦點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鍛造新時代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促進全球價值鏈重構。從國內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但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最終解決的將是世界經濟的發展問題。  ■ 全球價值鏈重構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機遇。
  • 習近平這樣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1月10日)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把推動創新驅動和打造新增長源作為二十國集團新的合作重點,重視供給端和需求端協同發力,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共同創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續的全球需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1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特徵,特別是經濟發展出現的新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它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從而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因此,在新時代,發展特別是作為社會發展基礎的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要求在發展中必須下大力氣解決供給側問題。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要求,是恰逢其時的策略組合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 馮俏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
    和訊網消息 7月15日,新供給2017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長江養老保險承辦,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直播。
  • 阜陽市政協委員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阜陽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期間,與會委員圍繞「農」字話題暢所欲言,建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移動互聯技術拓寬農產品銷售新渠道……助力全市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中國經濟新動能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題: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中國經濟新動能新華社記者安蓓、姜琳今年以來,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含義
    中國經濟,在危機之初採取「4萬億元」強刺激政策之後,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同時借鑑了美國供給側經濟政策的做法,迅速轉變了宏觀經濟調整政策的方向,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路徑,做到了經濟總量目標與結構調整目標有機結合、短期目標和中長目標的有機結合,走上了一條適應「新常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這條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新路是正確的,要有韌性繼續堅持。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內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政府未來的政策重心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並將擴大內需作為主基調。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絕不能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大內需,而且是積極的擴大內需。
  •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原標題: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正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做好新一年經濟工作?
  • 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
  • 11月13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凱恩斯主義"說再見
    新聞背景:  近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詳細】  「供給側改革」是經濟增長新動力  在經濟新常態下,「三駕馬車」已經顯出頹勢:投資收益下滑,國際需求低迷,國內需求亟須升級換代。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與途徑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和理解,對於推進「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福建兩會熱詞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省兩會上的熱詞。  熱詞掀起熱議。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對福建來說,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全力打好產業轉型升級這場攻堅戰,緊緊圍繞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優化存量,提升增量,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技引智並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總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希望同志們共同努力,把這件大事抓好。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釐清四個認識問題
    自從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對於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迅速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各種解讀、闡釋紛至沓來。筆者以為,要準確領會這一概念的精神實質,需要釐清和回答好如下四個認識問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新常態具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 人民日報: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1月4日)發布「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以下為全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