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牧業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
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新常態下全面深化農牧業改革的起跑令。
推進改革,總有壁壘在前,難題未解。推進農牧業改革,更需要順勢而為,穩妥推進。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4項要求: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內蒙古農牧業系統積極轉變發展思路,由之前的就一產抓一產,轉變為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反彈琵琶的方式,抓好「輸出」工程,形成倒逼機制,通過「輸出」來檢驗和審視農牧業生產,進而帶動加工、引導生產,全面推進內蒙古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之舉——優化調整結構。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畜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調整優化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種植業大力推進「穩糧、優經、擴飼」,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結構。玉米調減連續2年保持13%以上的遞減幅度;飼用農作物面積同比增長25.8%,全區糧經飼比例由2016年的75:17:8調整為73:17:10;畜牧業深入推進「穩羊增牛擴豬禽」。羊存欄繼續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肉牛存欄同比增長7.8%;按照國家生豬布局調整,積極承接南方生豬轉移,溫氏、家育、金鑼等生豬企業紛紛落戶內蒙古玉米主產區,生豬存欄超1800萬頭,同比增長7.2%。
協調之舉——農牧有效結合。循環發展思路清,種養結合富農牧。充分依託內蒙古農牧結合的優勢,形成「為養而種,為牧而農,過腹轉化,農牧循環」的新型種養結構,做大做強農區畜牧業;在糧食主產區和農牧交錯區,開展糧改飼試點示範,推動種養結合,畜禽糞便還田,改善耕地肥力,促進養殖業轉方式、降成本、提效益,實現循環發展;抓好15個糧改飼試點旗縣、20個草牧業試點旗縣、31個養殖大縣、9個種養循環整縣推進試點和2個國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試點縣建設。
創新之舉——輸出引領發展。數質並重保供給,農牧發展可持續。著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和流通,加快延伸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抓龍頭促融合,進一步提升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國家級和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38家和583家。二是緊聯結促融合,採取財政追加、2018年開始列入財政預算安排5000萬元,連續支持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建設。三是建品牌促融合,開展160萬隻草原肉羊可追溯電子耳標試點,推動草原羊肉品牌建設。目前,全區中國馳名商標中,農畜產品馳名商標達70件。四是強輸出促融合,通過「展會+電商平臺+展示直銷中心」模式,反彈琵琶,帶動加工、引導生產,助力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走出去,對接國內外市場。
(責編:張雪冬、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