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它是一部充滿柔情的作品,表現在小男孩和壞胚子間的默契上。
在這個夏天即將結束的時候,《菊次郎的夏天》搭著末班車款款而來。這是北野武第一部登上國內大銀幕的作品,而我們對其中的故事卻並不陌生。
21年來,菊次郎的夏天用一抹清新的綠色和搖曳的花襯衫,治癒著很多人的春夏秋冬。溫情、笑料、怪誕、隱喻融為一體,這部電影雖然一改北野武暴力美學的風格,卻充滿日式幽默和他獨特的乖戾氣息。
我不會假裝這部電影的情節跟我的童年沒有關聯。正好相反,我覺得這部電影是在向我父親致意。
不了解北野武的人,可能會以為他是想把這部電影與尋找母愛扯上關係。畢竟這一大一小的兩個主角都是被母親遺忘的孩子,他們合體的夏天也始於小男孩「正男」的找媽媽之旅。
但北野武卻說,這是一部致敬父親的電影,就連菊次郎的這個名字,都是取自父親的真名——北野菊次郎。
在影片中,菊次郎是一個遊手好閒、滿嘴粗話、紋著猙獰刺青的幫派分子。能答應陪著鄰居男孩找媽媽,也無非是奔著妻子給的五萬日元。
北野武曾在回憶自己的父親時,毫不避諱地使用了「暴君」二字。在他的記憶裡,父親也渾身刺青,是個混跡於黑道的油漆工,整日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賭錢,輸了錢就回家毆打妻子。鬧得雞飛狗跳之後,再消失不見。對於孩子,他表現出的冷漠令人恐懼。
北野武記憶中唯一一次和父親的親密相處,是在江之島的海灘上遊玩。當時的北野武還不會遊泳,而他的父親為了向兒子展現自己的泳技,差點淹死在海裡,最後一刻才被人救上來。這一幕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了《菊次郎的夏天》中,後背的紋身和套著泳圈奮力撲騰的窘態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虛張聲勢的小混混躍然於銀幕之上,令人發笑。
"我幾乎從沒對我父親說過一句話,他也幾乎沒對我說過什麼。"北野武回憶父親最後一次跟自己說話,就是在臨終之前。「他說他很後悔沒跟我多說幾次話。"
1979年,北野菊次郎在醫院離世,北野武說,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理解我們錯過了什麼。
20年後,《菊次郎的夏天》登上銀幕。即使片中的菊次郎開口必罵人、幫派氣息濃鬱,我們也知道,在這部講述現實生活某些殘酷面的電影裡,暴力沒有用武之地。北野武用詼諧的方式,借父親之名,表達自己深藏已久的怨懟、無奈和對「來不及揮手的那場告別」無以名狀的遺憾。
我想我也是希望能以這部電影,向我相信的人性獻上敬意
在自行車比賽上賭錢,輸了錢就把周圍的人都罵走;在公路上攔不到順風車,就在路上放釘子扎過路車的輪胎;在公共汽車站等車,趁別人上廁所的功夫用橘子掉包人家的飯糰。
在與正男一起找媽媽的路途中,菊次郎「無惡不作」。而意外的是,不管是途中偶遇的情侶、酒店的前臺、還是後來的摩託車二人組、八爪魚男,都展現出了不可思議的善良。他們願意忽略菊次郎口是心非的「沒好氣」,跟這一對兒老頭和小孩打成一片。
如果說電影裡菊次郎展現的所有窘態都是現實生活的映射,那麼穿插在其中的其樂融融應該是北野武對超現實的嚮往了。
如果看過他的書,哪怕只翻閱幾個章節,人們就能直接地感受到北野武的「尖酸刻薄」。他毫不掩飾對沉重現實的批判,最善於戳破人們虛偽的幻想。
「真正的真心話無非就是亂七八糟的欲望,而搞笑就是攻擊場面話與真心話之間的矛盾。」童年的陰影、成年後的意外車禍、數不清的桃色新聞,這個叛逆的老頭早已體會遍人生的五味雜陳。
也正因如此,我們才這樣驚訝於他還會在電影裡注入滿腔柔情,帶著悲劇的內核講述喜劇,在陰溝裡仰望星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雖然這個夏天結束了,但菊次郎的夏天會一直佔據人們心中一隅。當世界以痛吻你,不妨轉頭打開北野武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