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2日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並迅速蔓延,疫情防控形勢不斷變化,極大地考驗了城市管理體系、風險預測和應急服務能力。如何規劃未來城市公共環境治理?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建議,以城市更新為契機,依託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治理現代化,優化城市安全體系,構建社區安全生活圈,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優方案,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
司馬紅表示,針對新時代居住形態發展變化,要理順公共服務設施「物」和使用者「人」的關係,將生活圈規劃思想從「以物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因人及物,以物務人,從根本上提高居住環境與居住需求匹配水平。
具體來說,就是以需求與行為空間為中心制定生活圈規劃,綜合考慮現有行政區劃、城市格局、人口規模、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分布現狀,通過設施的彈性化布局來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老城區土地、人口、權屬、交通、服務等狀況極其複雜,難以理想化實現安全生活圈,需要通過存量摸底和挖潛,更多地尊重共建共創共享原則,因地制宜配置設施和服務。」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給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司馬紅建議,藉助新技術,以智慧城市預警和監測平臺為依託,通過展示人口時空分布瞬時變化與移動模式,為居民提供出行決策支持服務。同時,加強政府、機構、企業等社會團體間的合作和數據標準化,增強智慧城市平臺研判、幹預和控制管理的權限和功能,使信息發布納入設施開放與設施容量、出行風險等內容,真正解決具體場景問題。
談到如何構建社區安全生活圈,司馬紅建議,要打造日常與應急結合的生活空間。日常安全生活圈應滿足城市居民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安全需求,結合社區建成環境系統與社區居民活動移動系統,完善安全設施配置,增強社區應急能力與恢復能力。其中社區日常服務應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完善末端配送機器人、智慧物流管道等智能配送模式,構建線上休閒空間,以滿足社區在應急狀態下物資供給及休閒娛樂需求。應急安全生活圈應滿足居民生活基本服務的自給自足性,發揮社區基層單元在居民行為引導中的作用,分時分人群控制公共空間承載,避免採用完全關閉的「一刀切」態度,以求提高應急態下居民生活滿意度。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