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區構建「智慧應急」三大體系打造基層應急管理樣板

2020-12-18 瀟湘晨報

為進一步疏通企業安全生產監管任務重、小區消防安全監管難和基層應急監管力量薄弱等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堵點」,今年以來,南湖區堅持將「網際網路+監管」理念融入基層應急管理工作,以南湖街道為樣板,探索打造「指揮中心+智慧監管」的應急管理應用體系,持續推動各類事故防控更智慧、更精準,應急處置更快捷、更高效,有效暢通街道應急管理「最後一公裡」。2020年南湖街道生產安全事故發生起數同比下降77.7%,事故受傷人數同比下降88.8%,實現生產安全事故零死亡目標。

一、聚焦應用智治,構建智能綜合管理應急體系

一是打造智能保障綜合平臺。在街道「四個平臺」原有數據平臺功能基礎上,積極融入「網際網路+應急管理」工作內容,著力構建多條線安全領域聯動的智能應用平臺。目前,該平臺融合園區經濟、安防、消防和能耗為一體,將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問題結合,可以高效的處理問題、消除安全隱患。一方面平臺接入192個視頻監控,通過鷹眼圖對區域進行檢測,對園區內的亂停車、亂堆放及安全隱患點等問題進行及時預警。另一方面,煙感設備也跟視頻監控結合,一旦煙感設備報警,視頻監控就會自動切換到該煙感設備所在地方,綜合指揮室第一時間接收到後通過執法對講系統可進行現場處置。

二是探索風險管控評估模式。將企業風險防控工作納入街道智慧應急管控體系,在街道範圍內全面鋪開安全風險辨識和分類評估,生成「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逐一落實管控措施和責任人。在1921都市經濟園區率先實行園區風險管控體系創建,7家小微企業建立雙重預防機制,31家企業納入風險管控「四色圖」管理。

三是實現避災場所可視調度。為建立避災安置場所視頻監控聯網體系,在原有避災安置場所規範化建設的基礎上配備可視化監控設備,同步接入街道指揮管控綜合平臺管理、浙江省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和應急救援平臺,真正實現可視化和快速指揮調度功能。三水灣中學、煙雨社區、桂苑社區、南湖社區等4個避災安置場所全面完成可視化整改,實現避災安置場所視頻全覆蓋、全可用、全聯網,實現避災現場視頻複合、視頻指揮、快速調度等功能。

二、賦能園區管治,構建突發事件處置應急體系

一是統籌園區應急綜合指揮。為有效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指導,街道在1921都市經濟園園區成立指揮平臺辦公室,設立智慧雲管理平臺,負責協調行政執法中隊、交警中隊、派出所、應急管理中心、城建辦等部門和主體,集結力量處理各類事件。同時充分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集合企業主、企業職工、網格員等力量共同參與園區智慧化管理工作,全面構建群眾參與的治理格局。

二是完善園區運行智慧監管。整合應急條線各功能系統,將安防、消防、能耗等各類智能設備接入園區智慧雲管理平臺,依託平臺功能開展園區安全生產視頻分析和數據分析,做到對消防通道佔用、用電漏電、充電過熱、液壓不足等實時監測、自動發現隱患問題,有效提高安全隱患發生效率。

三是整合園區智聯處置隊伍。依託「網際網路+」搭建的綜合智慧指揮平臺,配備可視化調度單兵系統,日常組成以應急中心為主,園區管委會和企業志願者為輔的智慧聯動應急處置小分隊,通過平臺統籌指揮,及時科學處置園區內發生的各類隱患和突發事故。可視化調度單兵系統的實時響應特性,不僅提升了隱患閉環處置的效率,而且優化整合了人員隊伍資源,改變了園區原有「多分隊,管理多,廣撒網,低效能」的應急處置模式。

三、夯實小區防治,構建安全風險防控應急體系

一是建設多維度智慧消防小區。將智慧消防理念融入居民小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借力科技手段提升社區火災防控能力、滅火及搶險應急調度指揮能力,不斷提升基層消防水平。以百盛花園為試點開展智慧消防小區建設,全面打造智慧電瓶車充電樁、智慧室外消防水壓檢測、智慧電瓶車禁入電梯等九大功能系統,實現各項監測數據實時調閱和展示,有效提高了應急處突能力。不論消火栓水壓過低還是電瓶車擅入電梯,不論是消防通道被佔用還是居民燃氣洩漏,網絡平臺都能在第一時間報警信號,保障居民平安。

二是建造多功能微型消防站點。結合智慧消防小區建設工作,在百盛花園大力度開展省級微型消防站建設,按照「有站點、有人員、有器材、有戰鬥力」的標準建設,從專職人員、裝備配備、站點設置上開展改造提升,基本實現「1分鐘響應啟動、3分鐘到場撲救、5分鐘協同作戰」的建設目標,充分發揮其「救早、滅小、滅初期」的作用。

三是建立多領域聯動響應機制。加快應急管理工作從「管理」到「治理」的轉型,努力實現應急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重點整合街道資源發展一批消防救援社會隊伍力量,組建以社會應急救援隊伍藍天救援隊、小區黨員志願者和物業人員為骨幹的應急志願小分隊,建立隊伍日常管理、表彰獎勵、聯勤聯訓等制度,開展日常拉練訓練,提升隊伍能力素質,增強基層應急力量。落實以應急志願小分隊為核心的聯防聯巡制度,聯合社區等單位,以小區為中心對周圍重點區域開展夜間巡查,發揮輻射作用,營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圍,切實提高單位和居民的生產安全、消防安全意識,加快從管到治的轉型升級。

【來源:嘉興市應管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災害事故早發現早處置——江西打造「智慧應急」體系,促進網絡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融合
    《江西省「智慧應急」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全面促進網絡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深度融合。《方案》明確,要按照「構建一個大數據中心、提升五大能力」的架構,打造「一朵雲、一張圖、兩張網、三大重點工程」的江西特色「智慧應急」體系。2021年年底前,我省將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現代化「智慧應急」體系,以智能化引領應急管理業務轉型升級,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 樂清市應急管理局局長林金樂帶隊開展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
    為有力推進樂清基層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建設,近日,樂清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林金樂攜副局長史戰勝及辦公室、救援保障科負責同志赴柳市鎮、磐石鎮及北白象鎮多地開展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調研工作。一是開展研討明確基層應急工作方向。
  • 華為:智慧應急構建安全發展的智慧城市
    、城市事故和災害易發,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勢在必行。在城市應急管理智慧化的發展與應用方面,趙愛英建議,要儘快完善城市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通過感知、預警、分析、決策、調度全面提高城市的防災救災減災能力,充分利用聯接、計算、雲、AI、應用等技術協同,構建起全域感知、全網協同、全模態融合的安全發展城市。
  • 數字地圖精準防控 廈門應急管理部門打造陸海空應急救援「廈門模式」
    人民網 林盈攝 人民網廈門9月30日電(林盈)29日上午,廈門市應急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情況。廈門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孫建輝主持發布會。 據悉,廈門市應急管理局於2019年3月31日掛牌成立,整合了安監、應急、消防等8個部門職責,肩負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防災減災三大板塊工作職責。 一年多來,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應急管理理念下,廈門市應急管理局不斷優化「防、抗、救」銜接有序的應急管理體制,經受住了金雞百花電影節、防抗颱風「米克拉」等實戰考驗,在歷次搶險救援行動中展現出了「廈門速度」。
  • 智慧應急|數夢工場助力湖南省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建設
    近期,數夢工場攜手合作夥伴助力建設湖南省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按照《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中構築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四橫四縱」總體架構要求,助力全面推進該省應急大數據支撐體系建設,服務於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
  • 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 推動市域治理現代化
    三是聚焦基層基礎,努力提升預防能力。以全國3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樣板地區之一為契機,按照「達標—升級—再達標」和「按比例淘汰」的要求,加大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力度,切實推動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作業環境標準化。目前,全市工貿企業達標數18886家。
  • 司馬紅委員:構建社區安全生活圈 打造日常與應急結合的生活空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2日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並迅速蔓延,疫情防控形勢不斷變化,極大地考驗了城市管理體系、風險預測和應急服務能力。如何規劃未來城市公共環境治理?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建議,以城市更新為契機,依託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治理現代化,優化城市安全體系,構建社區安全生活圈,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優方案,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
  • 基於生命周期的應急情報體系理論模型構建
    ,本文運用生命周期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了應急情報體系的基礎理論,構建了應急情報體系的理論模型。首先,運用知識圖譜軟體,全面梳理了應急情報體系的已有研究;接著,分析了應急情報流的情報輸入、情報輸出和情報工作內容;進而,界定了應急情報體系的基本概念和組成要素;最後,構建了三種應急情報體系理論模型:基於組織角度的鏈狀模型、基於情報內容角度的環狀模型和基於應急決策角度的V狀模型。研究表明,生命周期方法拓展了應急情報體系的研究範圍和思路。
  • 【觀點】龔維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體系
    目前,人們並沒有嚴格地按照常態和非常態兩種情況來理解和區分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治理和特殊狀態下的應急管理,通常理解的應急管理也包括正常狀態下的風險防控和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兩個方面的內容。實際上,應急管理只是公共安全體系的一個方面或者一個階段的工作,而公共安全又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黨的十七大以來應急管理體系一直是作為公共安全的一部分。
  • 美國FEMA的應急管理教育體系
    FEMA打造了基於風險的「全過程、全要素」綜合性應急管理格局, 是美國應急管理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保護民眾免受災害困擾, 確保生命財產安全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1 FEMA的誕生  20世紀50—70年代, 美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
  • 推動應急管理專業化、制度化、智能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複雜性、危害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等特點,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須在應急管理的專業化、制度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力。   以制度優勢推動應急管理專業化   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是涉及基層治理、應急隊伍、指揮調度、技術配置、科學支撐等諸多要素和問題的系統工程,需要更為科學、更為專業、更為精細的應急處置手段和方式。
  • 「一張圖」賦能龍灣應急管理驅動革新打造「人防+技防」精密智控新...
    龍灣區「智慧應急一張圖」上線運行至今,為構建龍灣區「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大統籌」相適應的應急智慧化管理和科學指揮救援體系提供了信息化基礎平臺。整合各部門資源力量,完成了包括應急專家、應急隊伍、應急物資、救援裝備、醫療救護、物資儲備庫、物資儲備企業、大型關鍵設備、單兵設備、應急避難場所、消防救援能力、黨政行政機關等40餘類2000多處減災救災資源的數據匯聚,通過空間化建庫構建綜合減災救災時空大資料庫,明確各類物資數量、權屬、位置、管理責任人等,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
  •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健全視角下的醫療器械產業集聚發展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一次緊急壓力測試,暴露了我國城市應對重大疫情的脆弱性和應急管理功能的不足。為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
  • 青島城數攜手數夢工場打造全國縣域城市治理平度樣板
    ,以「城市大腦」為底座,構建「市域治理、智慧安監、智慧城管、智慧交通」四大板塊,並以此打造平度市社會治理指揮中心和展廳。為平度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應急管理、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智能服務奠定紮實基礎,為各個智慧應用創新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體系。
  • 鳳翔縣全面推進基層應急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於應急管理工作部署要求,大力提升鳳翔縣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切實打通應急管理「最後一公裡」,全面提高基層預防和處置各類事故災害的綜合能力。近日,鳳翔縣應急管理局按照省市關於加強應急管理標準化工作的文件精神,在前期已建成兩個示範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全縣12個鎮應急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全覆蓋。鳳翔縣應急管理局積極和各鎮、縣財政局溝通協調,通過政府集中招標採購的方式,購買了辦公電腦、印表機、傳真機、桌椅、文件櫃等辦公設施設備,並統一製作了「應急辦」銘牌和工作制度。
  • 北京郵電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揭牌成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效,充分印證了新一代信息科技在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增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 厚街醫院:創建東莞市應急醫院,全力打造「五大中心」
    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揭牌實際上,還只是厚街醫院加快應急醫院創建步伐的其中一步。近年來,厚街醫院以創建東莞市級應急醫院為目標,聚焦急危重症救治,著力推進「創傷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三大救治中心建設,從而構建快速、高效、全面的急危重症醫療救治體系。
  • 中泰證券:健全公衛應急管理體系 加速區域醫療IT系統建設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泰證券投資事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二次會議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利好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會議提出「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系統屬於區域醫療信息系統的一部分,實現公共衛生疾病管控,應急指揮等功能。
  • 基於國際對標的上海新行動——構建智敏、韌性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編者按:上期文章重點分析了國際先進對標城市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理念和特色實踐,本期將圍繞上海在後小康社會如何構建智敏韌性的物資儲備體系提出具體建議。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形成政府、非政府組織與相關企業共同參與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 綿陽市著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以推動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精細化、智能化、社會化為導向,以「一網通辦」為抓手,加快政務雲平臺擴容升級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立本地信息資源平臺和宏觀經濟庫、產業企業庫、社會輿情與研報智庫三大公共數據智庫,基於全市數據匯聚共享,優化再造政務流程,打造「四位一體」的政務服務平臺,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智慧化政務管理應用水平,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構建協同、高效、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