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中美在這三個方面存在變數,多數人竟不理解

2020-12-25 米爾觀天下

作為世界上兩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中美這兩國之間的關係成為了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中美兩國出現了一系列有關經濟的摩擦,兩國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那麼,在未來,中美兩國關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下面,我們就對中美兩國未來的關係進行解讀,看看中美兩國關係會發生哪些出人意料的變化。

第一,中美兩國會認識到自己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諸多共同地緣困境。在這種背景下,中美兩國誰也構不成對對方的重大威脅。因此,兩國會在共同地緣困境的背景下採取某些方式的合作。

如何理解這個共同地緣政治困境呢?這個共同的地緣困境就可理解為非傳統領域的威脅。在今天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中美兩國都面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尤其是IS這一極端武裝,已經在中東地區發展多年,至今尚未除掉。就在前一陣,極端武裝IS又在南亞的國家斯裡蘭卡發動了襲擊。因此,為了兩國各自的穩定,中美兩國將出於不同的動機,在聯合反恐方面採取某種程度的合作,以儘早消滅整個人類的公敵——極端恐怖主義。

反恐演習

這一點就讓我想起了二戰時期的美蘇合作。當時,儘管美蘇兩國有意識形態的對立,但面對人類的公敵法西斯,美蘇兩國就在一起並肩作戰。同樣,在今天,我們面對著人類公敵極端恐怖主義的威脅,中美兩國也應該在反恐領域增加合作和互信。

第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美兩軍之間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是較大的。因此,為了防止兩國軍方之間出現意外的,不可控的事件,兩國軍方將建立防止意外事件發生的溝通渠道。這種溝通渠道和美蘇冷戰期間的「最高領導人熱線電話」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以避免兩國因為戰略誤判發生軍事衝突。

這一情況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因為今天的時代早已經是和平發展的時代,由於核武器的出現和高技術武器在戰爭中所造成的巨大損失,各國對於戰爭的態度都是非常慎重的。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出現,各國就通過國家元首之間的熱線或軍方高層的熱線進行溝通,並且及時的交換看法!總而言之,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任何國家都不把國家之間的關係吸引到戰爭的層面!畢竟戰爭打響,受害的永遠是各國的普通民眾。

麻省理工學院
中美可在文化教育領域加強合作

第三,中美兩國的民間交流有望得到改善。儘管當前中美兩國變數較多,但是在未來,中美兩國的民間交流會在科技、文化、經濟等領域全面展開,通過民間的交流消除兩國之間的誤解。

這一點再正常不過了。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活在純真空的狀態中!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各國都應當加強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合作,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大前提下,各國人民都應當友好相處,增強團結,為建立和平繁榮美好的世界而奮鬥。

對於中美之間的關係,很多民眾都認為——未來的中美關係變數較多,中美關係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中美之間的關係在未來仍然以合作為主!對於中美關係的良性發展,我們當然保持著歡迎的態度!但有一個原則是我們必須遵守的——一旦我們的國家主權和安全遭到了任何人的威脅,我們絕不後退半步。

相關焦點

  • 百年變局與中美關係新變數
    又會給中美關係這組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帶來什麼變數?中美關係能否走出近兩年的劇烈摩擦?中國可能面臨什麼樣的機遇窗口,應當如何保持戰略定力?一、影響未來國際格局的基本因素金燦榮教授指出,除了政治、經濟以外,科技、人口和宗教是影響未來國際格局的基本因素。
  • 中美最可能爆發衝突的時間節點在哪裡?
    伊拉克戰爭期間,華盛頓依然念念不忘「巴格達的下一站是北京」,五角大樓一位頗有影響的發言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入侵伊拉克是「為對付中國熱身」。此後,兩國關係中合作因素日益下降並淪為次要方面,而競爭性因素逐漸增長並成為主要方面。2011年,歐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正式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這些變化既是由兩國內在的一些因素引起的,也是國際局勢變化所造成。
  • 美國想不到,2020竟成中美大轉折之年!
    佔豪認為,這是中國「超級大國」影響力的初步奠定;三是中國已成為除美國外,全球經濟循環的第二個中心,美國是世界金融科技中心,中國則是世界製造和經貿中心。未來,中國必將成為全球另一個金融科技中心,而美國卻不可能再成全球製造和經貿中心。這,正是中美大國走勢分野的核心支撐,也是美國現在拼盡全力打壓中國的根本原因。
  • 一場「疫情」,讓中美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同時帶來了挑戰。對於這一話題,著墨最多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他借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研究提出過這麼一個結論,說當年雅典城邦崛起引起了斯巴達城邦的恐懼,結果是戰爭。
  • 2016年美國大選及其對中美關係影響預估
    此次大選將於2016年11月8日產生新一屆美國總統,全部435位國會眾議員、34位國會參議員、14個州或屬地的州長以及巴爾的摩、聖地牙哥、巴吞魯日等城市政府也都將面臨改選。作為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首次換屆選舉,2016年大選的結果必將直接影響到美國未來至少四年的內政外交政策走向。就中美關係穩步發展的大局而言,2016年大選也將為美國對華政策帶來不可低估的變數,值得密切關注。
  • 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第一是中美關係的難點將發生變化。原有的難點是中美之間的戰略猜疑,信任不足。中國是崛起大國,美國是守成大國,後者要維護它在世界上的主導權和霸權地位。這個難點在未來仍將存在,川普所代表的反全球化力量重視經濟利益,將要求中國在某些地方做出讓步。原有的合作點,比如氣候變化,有可能變為新的分歧點。 第二是中美關係重點可能改變。過去,美國在亞太地區建立軍事同盟,利用盟國圍堵中國。
  • 王棟:中美關係現狀與未來
    此外,美國還提出「印太戰略」這一「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升級版,試圖對中國進行牽制和制衡。川普對華政策的進攻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貿易政策。川普不僅對中國,而且對歐日等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都發動了貿易戰。
  • 這三個方面的改變恐怕難以避免!
    有人認為這將是1929年到1933年大蕭條以後最大的全球經濟危機,也有人認為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要比那次大蕭條更加嚴重,還有人認為這將是二戰以來全球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我們以往認識中美關係的經驗事實是,「好不到哪裡去、但也壞不到哪裡去」。但今天的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範式變化」,真正進入到了一個全要素對抗的時代,不僅是經濟制裁、軍事對峙,還包括高科技、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的中斷,美國正在窮盡一切可能對中國實施打壓,中美正處於全面對抗的狀態。中美關係惡化的進程中最重要的是情緒化和政治化的因素。
  • 中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致力於碳排放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哈佛大學的劉竹博士說:「減緩氣候變化不僅僅要求我們不去破壞地球,更重要的是,還要求我們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各自承諾目前,中美兩國均已公布了各自減排目標。歐巴馬說,根據該方案,美國將在未來15年內把發電站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三分之一,這是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採取的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單一舉措」。雖然掌控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共和黨人以「會傷害產煤州的利益並拉高電價」為由反對這項方案,但方案得到了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吉娜·麥卡錫的支援。在她看來,這項舉措將更加迅速地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 90歲高齡的傅高義:很不幸,中美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一些人看來,當下的中美關係卻在「自由落體」式惡化。更讓人憂心的是,在因疫情、選舉及其他社會問題而導致國內一片混亂之際,美國仍在全方位對華施壓。如何看待中美之間頻頻出現的衝突與摩擦?兩國關係的未來將會怎樣?《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視頻連線90歲高齡的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如圖),聽他詳細闡述自己的思考。
  • 中美兩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與國家印象研究報告 (2017~2018)
    地球村的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乃至世界和平的維護, 都離不開中美兩個大國, 離不開這兩個大國的合作。在這個意義上, 中美兩國關係的演繹, 不僅關係到兩國人民的福祉, 甚至影響到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未來。全球力量格局的變化, 是客觀世界正在發生的現實, 可見可感, 無法忽視。這一現實的改變, 必然會反映到人們的心靈和意識層面。
  • 「時間」只是大腦的幻覺——不存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何理解?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在這張血月的延時影像中,我們在一張影像中看到了月亮的所有三個時態:過去、現在和未來。「時間」是最常用的名詞。時間這個詞本身就有多種用途:我們可以消磨時間,節省時間,花掉時間。
  • 閻學通: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
    在未來10年內,中美之間甚至連代理人戰爭都不太可能發生。與俄羅斯的戰略偏好不同,中國並不注重代理人戰爭在其崛起中的作用。相反,中國將經濟視為國家實力的基礎,因此更傾向於通過經濟途徑擴大國際影響,如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由於中國戰略偏好的重點是經濟影響,因此在未來10年內中國不太可能捲入與美國的代理人戰爭,這與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形成鮮明對比。
  • 理解白酒的三個層次——過去 · 現在 · 未來
    目錄前言:過去 · 現在 · 未來正文:理解白酒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論產品:研究就是研究產業溯源釀造,理解品質的獨特性第二層次 論文化:一種宏觀周期的角度本文只是想總結、反思,以及思考未來。我想這也是一個從業者應該一直做的。一、過去:市值就是競爭的結果,是進化的結果,價格也是(這一點來自於李國飛先生的《價值投資的三個維度》)過去十年直至現在,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個大的變遷:消費升級。這個大周期,是高端白酒股價上升最大的推動力。
  • 中美歐大三角如何演變?三大脈絡解析未來全局|新京智庫
    基於這一戰略訴求,拜登政府會將修復美歐關係,作為其重要的對外政策議題。至於美國對華戰略,雖然目標不會改變,但手段會有所變化。儘管中美競爭的基調不會改變,但合作面可能會有所增加。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和美歐等世界主要大國保持總體均衡、穩定良好的大國關係很有必要。
  • 【權威解讀】王緝思:「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 | 太平洋論壇
    貧富懸殊問題已經滲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方都存在著分配不平等擴大的問題,這就帶來了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變化。全球性的社會、經濟、政治的歷史性變化,帶動和影響了中美兩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化。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發生變化,世界本身的趨勢也發生了變化,所以中國才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外交的根基是在於國內政治。
  • 中美競爭的實質是什麼?僅僅是國家利益?其包括三個層面!
    這一層的含義重新梳理了政治領域與社會領域的關係,給予政治以建設意義。除社會經濟的發展外,治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度建設或供給。但在制度的理解上人們同樣發生分歧。自由主義的觀點多堅持制度形式主義,認為對於治理而言,制度(的形式)是首要的,人們應當根據制度去評價治理的結果,而非相反;只要存在特定形式的制度,那良序社會自然會降臨。
  • 環球時報:蔡英文沒意識到臺海局勢發生的最本質變化
    美國等8個西方國家以口頭照會形式呼籲世衛組織向臺灣發參會邀請,華盛頓宣稱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有權這樣做。然而世衛方面回應說,該組織總幹事並無這一權力,邀不邀請臺灣要由成員國來決定。臺灣13個小「邦交國」搞了一個提案,要求讓臺灣參會,但它們的數量太少了,世衛的會員國一共有194個。
  • 男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後,多數會發生這3個變化,大二學長:全中了
    男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後,多數會發生這3個變化,大二學長:全中了!如今大學校園逐漸是00後的天下了,而無論是90後還是00後,他們在從高中進入大學後,身心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而其中男生多數都會發生以下這3個變化,不少大二學長看到後都表示自己全中了!
  • 陳文玲:中美關係走向三種可能 未來值得期待
    陳文玲:中美關係走向三種可能 未來值得期待 2020年12月07日 12:10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