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與國家印象研究報告 (2017~2018)

2020-12-22 澎湃新聞

引子

進入新世紀以來, 隨著全球化的加深, 信息經濟的發展, 傳播技術的進步, 全球力量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G7、G8相繼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G20成為世界大國協商的主要平臺;過去美蘇、美俄兩強博弈悄然讓位於美中角力;長期以來一直韜光養晦的中國, 不經意間步入了世界舞臺的中央。無論是在國際政治、商業貿易, 還是軍事力量方面, 中國都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大國。如果僅從經濟的意義而言, 按購買力平價理論中國甚至早在四年前就超過了美國, 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單一經濟體。而中美兩國之間, 在全球格局變幻的大背景下, 形成了深度依存關係, 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雙向投資、旅遊、留學等方面急劇攀升, 達到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不可分離的程度。地球村的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乃至世界和平的維護, 都離不開中美兩個大國, 離不開這兩個大國的合作。在這個意義上, 中美兩國關係的演繹, 不僅關係到兩國人民的福祉, 甚至影響到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未來。

全球力量格局的變化, 是客觀世界正在發生的現實, 可見可感, 無法忽視。這一現實的改變, 必然會反映到人們的心靈和意識層面。2000年以來, 英國廣播公司 (BBC)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中心每年的全球民調數據都反映出一個重大的趨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正在崛起。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民眾都越來越清晰地認定中國的全球大國地位, 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獨特的制度模式, 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引起了共鳴和效法的衝動。甚至不少歐洲人、美國人確認中國已經實現了對美國的超越。另一方面, 中國民眾自身, 似乎也逐漸地做好了心理準備, 準備著擔當大國的責任, 而表現出泱泱大國民的風採。這種心態的變化, 似潛流滋潤著大國的行為, 影響著國家間的互動和國際關係發展的趨勢。

由於美中兩國在全球體系中的分量, 世界各國都期待中美兩國能夠彼此合作, 和諧共處。但是自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 兩國關係呈現日趨惡化的態勢。在軍事上, 美國軍隊頻繁出入中國臺海、南海, 甚至進入中國12海裡領海遊弋;在經濟上, 開始新一輪對中國的高新技術封鎖, 阻遏絞殺中國領先企業華為, 蠻橫地對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在中美雙方貿易談判中出爾反爾, 無禮霸凌, 致使雙方談判瀕於破裂。中美兩國的未來在哪裡?中美彼此還能夠相向而行、和平共處嗎?世界輿論在關注, 美國民眾在關注, 中國民眾也是憂心忡忡。

好在今天是民主時代, 國家的走向、國家的大政方針, 不是取決於國家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而是取決於人民的意志。中美兩國將如何相處, 彼此的關係將怎樣演變, 最終取決於兩國人民對自己、對對方的相互認知, 取決於兩國人民的世界觀念, 取決於兩國人民對現實利益與人類未來的判斷。基於這一認知,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自2014年起, 開始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 並於2015年正式啟動2015~2016年度中美兩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2017年, 我們進行了2016~2017年度中美兩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這三次調查很成功, 報告發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 我們在進行2017~2018年度中美兩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時, 考慮到了當下普遍的社會關切, 在問卷的設計方面, 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 從而形成了這次發布的三個報告:《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 (2017~2018) 》《美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 (2017~2018) 》和《中美公眾的文化交流與國家形象認知調查 (2017~2018) 》。

本次調查於2018年10月~11月開展, 採用線上問卷形式執行, 被訪對象為中美兩國成年公民。整個調查設計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完成, 而在兩國具體的實施則委託專業獨立的民調機構, 遵循在線調查的標準化流程。按照兩國各自人口統計學標準, 設定了相關配額要求, 以確保受訪者基本符合兩國總體人口結構特徵。中國部分由北京零點指標信息諮詢有限責任公司進行, 該公司在線調查樣本庫擁有超過500萬人次註冊用戶, 採用詳細會員信息與IP位址、電腦Cookie、e-mail、手機號碼等交叉核驗方式進行唯一性管理。調查執行過程中, 執行人員按照項目要求的年齡、性別、學歷等條件在會員庫中抽樣, 然後針對樣本框隨機性發放調研邀請46380人次, 響應人數為4491位, 成功回收問卷2500份 (55.7%) 。美國部分的調查則委託知名研究機構Qualtrics公司執行。該公司調查樣本庫由逾600萬用戶構成, 透過唯一IP位址、數字指紋技術與刪除重複數據等方式進行質量控制, 共成功回收問卷2562份 (74.2%) 。

本次調查從大國觀、美國 (中國) 觀、鄰國觀、歐洲觀、國際事務觀和國家認同觀六個維度, 分別徵詢了中美兩國公眾對當今大國外交、地緣政治、全球力量格局的認知, 對不同國家、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感知和態度以及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 從總體上描繪了中美兩國公眾的「世界觀念」或者「世界想像」。綜合兩國公眾的調查數據, 課題組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

數據表明, 中國公眾對美國的了解遠遠超過了美國公眾對中國的了解。中國公眾的心態更加開放, 其對美國、對外部世界表現出比美國公眾高得多的認知興趣;在美國公眾的亞洲主要國家印象評價中, 中國排在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新加坡之後, 居第六位。兩國公眾對彼此國家的認知存在一定落差;不過美國影視節目對中國公眾仍具有較大影響, 美國受訪者與中國公眾打交道的機會更多。在1-10的好感度指標上, 中國受訪者對美國的好感度為6.2, 美國受訪者對中國的好感度為6.1。

數據表明, 中美兩國受訪者彼此都視對方國家為全球大國。不過中國受訪者自認為中國在政治大國的地位上略高於美國, 而在經濟、軍事、科技諸方面則比美國稍遜一籌;美國受訪者則認為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全面領先於中國。不過, 在對未來的預期方面, 中國受訪者的自信、樂觀情緒遠遠超過美國。57.7%的中國受訪者有信心中國社會總體發展水平將超越美國;而美國受訪者普遍肯定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 其中認為中國在科技、經濟、軍事上已經或將要超越美國的美國受訪者分別達到了45.5%、40.8%、30.7%。

數據表明, 在美國公眾眼中, 中國崛起對美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中美應加強溝通以降低雙邊關係中的變數。美國社會中的不滿情緒普遍存在。受訪者總體對「中美貿易戰」持消極看法, 認為中美兩國的經貿摩擦將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負面效應。僅有一成的受訪者對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持有樂觀態度, 這說明川普政府主導的對華政策全面轉向, 在極大程度上引發了美國公眾對兩國關係的擔憂。

在國家認同方面, 中國公眾表現出比美國公眾更高的水平。79.2%的中國受訪者表達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中國公眾給自己的國家好感度打分為9分 (滿分為10分) 。中國受訪者普遍滿意當前的生活, 其滿意度水平高達7.27分 (滿分為10分) 。而僅有61.8%的美國受訪者表達了自豪感。美國受訪者給自己國家的好感度打分為8.1分 (滿分為10分) 。美國公眾的滿意度也略低於中國。對政治領袖的評價也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內涵, 在這方面, 中國受訪者給習近平主席打了最高分8.7分 (滿分為10分) , 而美國公眾給川普總統只打了5.3分 (滿分為10分) 。美國受訪者給習近平的分數為5.8分 (滿分為10分) , 也高於對川普總統的評價。

此次調查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 要履行大國責任, 實現民族振興的夢想, 必須融入世界, 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理解和接納。習近平主席說:「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當今中國是開放的中國。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 中國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 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國。」這段話對於中美關係也是適用的, 中美兩國既是合作夥伴, 又是競爭對手。兩者之間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共識, 成為今天合作的前提。但是這種彼此了解和認知還不夠, 還需要進一步加深。在兩國的交流互動中, 中國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和定力, 只有這樣, 才能消除誤會, 夯實和諧共生的基礎。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學術前沿》2019年第9期)

本期責任編輯:張馨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施卓敏教授被錄取為2017-2018年度中美富布賴特...
    【MBA中國網訊】近日,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發函(資格證書編號:201606380255,錄取文號:留金美[2017]7771),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施卓敏教授被錄取為 2017-2018年度中美富布賴特研究學者,成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自1984年參與此項目申報以來第
  • 中美世界500強20年對比,兩國差距在哪裡?
    其中,沃爾瑪連續六年成為全球最大公司,中石化則取代去年的國家電網躍居第二。今年備受矚目的華為雖然不斷遭遇挑戰,但仍舊從去年的72位上升至今年的61位。新上榜的企業中,「歡喜冤家」珠海格力與小米共同登上世界500強的舞臺。
  •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日前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舉辦的視頻對話活動上表示,多項調查顯示,儘管中美兩國企業因疫情面臨挑戰,但大都表示願意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普華永道美國公司市場分析部中國分析業務負責人克雷格·斯特龍貝爾表示,中美兩國企業願意在對方市場繼續經營。
  • 專訪:經貿摩擦不利中美兩國和世界——訪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安玉花
    新華社首爾5月25日電專訪:經貿摩擦不利中美兩國和世界——訪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安玉花新華社記者耿學鵬 田明針對持續升級的中美經貿摩擦,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國大學院金融學教授安玉花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 北大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在美舉行英文研究報告發布會
    2016年4月19日,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與美國著名智庫「全美亞洲研究所」(NBR)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行《戰略領域的中美關係》(US-China Relations in Strategic Domains)英文研究報告發布會。該報告為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和全美亞洲研究所共同合作的成果。
  • 中美競爭加深將如何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中美間戰略分歧加大、美國對華戰略定位發生重大變化、兩國關係發展的基礎出現動搖,是當前中美競爭程度加深的重要原因,也使兩國關係走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作為對當今世界有著重要影響甚至是關鍵性影響的兩個大國,中美競爭加深雖然有將世界經濟格局推向兩個平行市場的風險,但也會進一步促進世界政治格局的均衡化。
  • 中美優勢對比!從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看「教育強國」如何建設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發布的《2018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7-2018學年,中國赴美留學生數量超過36萬,對比上一年度增長了3.6%,中國連續九年成為美國第一大留學生生源國。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發布的《2017-2018學年度英國高等教育大數據》顯示,中國學生佔據了非歐盟國家留學生的三分之一。
  •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和業...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日前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舉辦的視頻對話活動上表示,多項調查顯示,儘管中美兩國企業因疫情面臨挑戰,但大都表示願意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普華永道美國公司市場分析部中國分析業務負責人克雷格·斯特龍貝爾表示,中美兩國企業願意在對方市場繼續經營。近期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美國在華企業不考慮撤離中國市場。
  • 面對疫情,中美兩國的責任是繼續保持開放
    疫情證明世界各國命運休戚相關,任何國家都無法單打獨鬥,唯有緊密團結、加強合作才能應對挑戰。  二十一世紀充滿無限可能,全世界都非常期待在經濟社會發展、技術、全球化等方面取得進步。目前,即時通信快速發展,一些致命疾病得到根治,人類所處的全球環境變得越來越可持續。
  • 騰訊研究院發布《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全面解讀》:中國AI產業...
    但這些已經夠了麼?當下,中美兩國雖同屬AI領域第一梯隊,但美國AI整體實力卻是公認的全球第一。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又是在哪裡?頂層戰略和美相似,基礎研究和應用落後美國和中國政府都把人工智慧當作未來戰略的主導,出臺發展戰略規劃,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整體推進。美國人工智慧報告體現了美國政府對新時代維持自身領先優勢的戰略導向。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
    報導援引崔天凱在位於華盛頓的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上的話說:「並非中方首先關閉美駐華總領館,也不是中方首先驅離美國在華記者。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應美方的行為。」他說:「因此,如果美國政府願意逆轉這一進程,我們願意考慮。」自2013年一直擔任中國駐美大使的崔天凱說,北京和華盛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 2018:世界變局與中國外交
    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此舉自然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批評。2017年10月,美國國務院又宣布將從2018年12月31日起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分析認為,美國退出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消解其拖欠的5億多美元會費。2017年12月,川普決定退出《全球性難民和移民協議》。
  • 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評析
    【關鍵詞】川普政府 國家安全戰略 國家利益 中美關係【中圖分類號】 D83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1.0092017年12月18日,川普政府公布了其任內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在科研投入方面,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根據科技綜合統計年快報初步測算結果,2017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萬億元,總量目前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2%。其中,中國基礎研究經費為920億元,佔研發經費的比重為5.3%;企業研發經費為1.3733萬億元,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 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舉行,兩國學者共議中美關係的現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由《環球時報》社、美國卡特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6月30日至7月3日通過線上舉辦,數十位兩國青年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參加此次「雲會議」,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未來與青年角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桌球外交」親歷者莊則棟:小球轉動大球 打開中美兩國大門
    新華社資料圖一東一西桌球打開中美兩國大門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對中國採取了封鎖、孤立的政策,兩國之間的民間交往完全隔絕。1971年春,正當兩國領導人通過巴基斯坦秘密渠道醞釀美國領導人訪華的時候,3月底、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了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
  • 桌球見證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愛
    那是中美建交後不久,當人們告訴她這項運動的意義和衣服圖案的由來時,她被這種國際友誼深深地觸動了。「從那一刻起,我認定了桌球就是我要從事的運動。」    這次美國代表團一共來了25位隊員,其中就有1971年參加了第三十一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的科恩的隊友。他就是約翰·塔尼赫爾。他說:「中國人對於桌球有著永恆的熱情,我們要從中國隊員們的身上多學一些新的經驗和力量。
  • 中美兩國會計制度的差異及借鑑
    二、中美兩國會計制度的差異分析   儘管美國會計制度在改革上有許多的成功之處,但是中美會計體制上存在著諸多差異,這限制了我國對美國改革經驗的吸收和借鑑。這些差異主要是政治、經濟、法律、科教、自然、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宏觀因素,以及企業管理體制、企業組織形式、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企業經營目標和方針、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企業領導和職工的會計意識等方面的微觀因素。
  • 中美兩國人民是怎麼看待對方的?答案有點暖
    2相信小夥伴們都十分看重第一印象,對於兩個國家來說亦如此,那麼美國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呢?Seems like a nice country. People stay well and fit. The food is good.貌似是個很棒的國家,那裡的人都很健康,東西很好吃。
  • 「2018中美經濟學家金融科技創新論壇」在史丹福大學舉行
    美國當地時間8月28-29日,由中國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和美國史丹福大學金融與風險建模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2018中美經濟學家金融科技創新論壇」在史丹福大學舉行。與會嘉賓圍繞金融科技與金融發展,以現代經濟金融理論為主線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