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的時候,女人是不出嫁的。那時,全部家產都由女人掌管。
後來,生產漸漸發展了,男人的力氣始終比女人的大,做活路也比女的快,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比女人的多。這樣,老人就漸漸偏愛兒子了,他們認為兒子比姑娘強,打仗和做活路都比姑娘展勁。老人說:「我要留兒子在家做活路,強盜來偷東西也有兒抵擋,把姑娘嫁出去吧。」
姑娘說:「男兒是爹媽養的,女兒也是爹媽養的,為什麼要把我嫁出去呢?」老人說:「兄妹做一家不行,內中要拿一個嫁出去才有親戚走嘛!」姑娘說:「沒有親戚就沒有,自古都是把男的嫁出去,現在,為什麼要留男的在家呢?我也要留在家呀。」
老人沒有辦法了,就把家產平半分,兒子和姑娘各得半。兒子分得的田,很快就犁完栽秧了。姑娘分得的田沒法,遲遲沒有栽上秧,耽誤了季節。這時,老人就來勸說:「女兒呀,你的力氣小,在家辦莊稼很困難,你不如嫁給男人吧,有男人給你犁田打耙,你只管家務,不更好嗎?姑娘想來想去,覺得老人講的話也有道理。
便說:「我嫁給男人是可以的。但是,老人的家產我一點都不得享受了,將來老人百年歸天,我又拿什麼來安葬老人呢?」老人說:「女兒想得很周到,我就把家產平分,兒子,女兒各得一份。」姑娘說:「老人願把田產按人頭分,我也得一份了,但我嫁出去了,也帶不走,等於也沒有分得呀!」老人說:「凡是分給你的家產,我一律把它換成銀子,這樣,無論你嫁出去多遠,都可以隨時帶走了。」女兒同意出嫁了。
父母親為了女兒出嫁更加光彩,就把她應分得的那份家產,換成銀子,製成銀項圈、銀首飾,讓女兒打扮得更加漂亮。從此,銀項圈不僅是代表姑娘出嫁的財產,而且是姑娘身價的象徵,戴的銀項圈越多,越說明她娘家有錢。時間久了姑娘們出嫁戴銀項圈,就形成一種風俗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