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日前,中央文明辦公布了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其中,南沙街鹿頸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成為南沙唯一獲此殊榮的村莊。據了解,鹿頸村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村內文化事業和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不斷完善村容村貌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同時,鹿頸村還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村落,曾在村內發現先秦遺址,南沙天后宮、蒲州炮臺等也坐落在村中。
大力發展村內社會公共事業
近日,在鹿頸村農家書屋中,不少村民到此處看書學習,享受安靜的閱讀環境。臨近中午,不少村內的老人到書屋附近的長者飯堂就餐,他們手中拿著各自的飯盒,志願者們為老人們打上熱騰騰的飯菜和湯水。
「我們村內建設有公辦幼兒園、小學,能充分滿足村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同事,村內還配備村居衛生站,做到大病有保障,小病不出村,解決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實際問題。」鹿頸村村委書記梁順有介紹說,鹿頸村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村內文化事業和社會公共事業的建設,目前村內建有「一站式」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輻射半徑達3.5平方公裡,內設民政和勞動保障、計生和外來人口管理、村容建設、經濟和資產管理等4個事務窗口。
據悉,在鹿頸村內還配有黨員之家、社區書屋、老人活動中心、曲藝社、精成龍獅體育會、文藝表演舞臺、燈光籃球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我們村的曲藝社曾經在比賽和活動中取得過多項榮譽。」梁順有介紹道,村民們每逢周二、周四和周末的晚上,就會自發到曲藝社內,練習樂器、粵曲和粵劇等,在每年春節及重大節日,村內都會組織舉行曲藝、舞獅活動。
汙水終端處理設施完成率達100%
同時,梁順有說,鹿頸村通過道路改造、村運動場所改造、鹿頸公園改造、自來水改造等項目,不斷完善村容村貌及配套設施的建設。目前,村內道路硬底化達100%,下水道覆蓋率達100%,並安裝環保街燈,路兩旁種上花草樹木。
據了解,鹿頸村還開展雨汙分流工程,全村汙水終端處理設施完成率達到100%,基本完成小微水體整治任務,建立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實現小微水體「三無」目標,基本消除村莊黑臭水體。鹿頸村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成立垃圾分類領導小組和考核小組,定期入戶進行垃圾分類宣傳,全面營造乾淨整潔的村落環境。梁順有表示,鹿頸村正在加快推進舊村改造和留用地開發項目的建設,為村民創造更美好的居住環境。
此外,鹿頸村還是南沙一個有著豐富文化遺產的村落,曾經在村內發現先秦遺址,並成功挖掘出有1具完好的、仰身直肢的男性人骨架,被命名為廣州「南沙人」。在鹿頸村的蒲洲山上,則坐落著蒲洲炮臺。炮臺為古代海防軍事設施,屬虎門炮臺大角炮臺,始建於光緒十一年,有炮池3處,有坑道和彈藥房等。1982年,虎門炮臺(南沙部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連結:先秦「南沙人」是什麼樣的?
20世紀90年代初,鹿頸村村民在村邊挖沙發現一批石器和各種印花陶片。2000年經考古勘探,確認遺址面積有1萬多平方米。遺址中發掘出陶器、石器、骨器等生產、生活用品以及一些由獸牙和貝殼製成的裝飾品。有的陶片敲擊呈金屬聲,燒成溫度可達千度以上。此外,還在此遺址早期文化層發現村落墓地和僅餘的2座葬墓。
2000年11月—2001年7月,廣州市文物考古所在南沙街道鹿頸村東側先秦遺址的地層堆積中發現大量石器,清理出土坑墓1座,其中有1具完好、仰身直肢的男性人骨架,並有4件隨葬的陶器。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鑑定,該具人骨架屬於亞美人種,身高170釐米,年齡在45—50歲之間,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根據該骨架復原成頭像,並命名為廣州「南沙人」。
鹿頸遺址的發掘不僅為廣州史前研究提供重要資料,對於研究環珠江口區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考古編年、社會歷史進程和文化面貌也有重要意義。鹿頸遺址文物的發現證實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在南沙從事捕撈、採集、狩獵等活動,這是當時廣州人生產生活水平的標誌。(舒霞、陳欣妍、李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