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禦寒「利器」木炭的另類作用!看完以後長知識了……

2020-12-18 北晚新視覺網

應對寒潮,眾人紛紛解除了秋褲封印,我卻在故紙堆裡翻找起古人的禦寒「利器」木炭。結果發現,它不僅是古代使用率最高的採暖原料,更是煤與石油未大規模開發應用前的國家戰略能源,是推動工業、能源等文明發展的動力之一。

木炭,乃是木質原料經不完全燃燒或於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熱解後所餘之深褐色或黑色燃料。正如東漢許慎《說文》所言:「炭,燒木留性,寒月供然(燃)火取暖者,不煙不焰,可貴也。」其中「燒木留性」說得非常巧妙,明白無誤地交代了炭是木材燒出來的,但又不是完全燃燒,還保留著木的特性。這也說明,古代燒炭是一項技術活。

成熟的炭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周禮·月令》曰:「季秋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禮記·月令》謂:「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漢代學者鄭玄解釋說:「粗者曰薪,細者曰蒸(柴)」。也就是說,炭是粗木燒制的。那麼,燒炭幹嘛?《周禮·天官冢宰》載:「凡寢中之事,掃除,執燭,共爐炭。」為此,周朝還設立掌管木炭的官員。《周禮·地官》「司徒第二」云:「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徵令,以時入之,以權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由此可見,周朝已對木炭這種能源建立了從採集、使用到日常管理的思想體系與相關制度。

因木炭易燃、耐燒、潔淨且易貯存和運輸,所以不但用於古代上流社會的炊事和取暖,也成了極好的冶煉燃料。據歷史文獻記載,商周時的青銅、戰國時期的鐵器以及後來的陶瓷和釀酒業等均由炭火冶煉而成,這與官方以賦稅名義大量徵繳並在官營冶煉業推廣使用大有關係。即便煤炭及石油資源已開採應用的宋、明、清朝代,木炭仍是冶鑄業的主要燃料。北宋初的文學家、名相李昉在《太平御覽》說,用竹炭「煉好鐵」;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曰:「邛州出鐵,烹煉利於竹炭,皆用牛車載以入城」。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曰:「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無煤之處,鍛工先擇堅硬條木燒成火墨。其炎更烈於煤」。清代文人屈大均的史料筆記《廣東新語》載:「產鐵之山,有林木方可開爐。山苟童然,雖多鐵亦無所用,此鐵山之所以不易得也。」不過,南方盛產竹子,當地人常「燒巨竹」使之成炭,代替木炭和煤炭充填各地冶鑄作坊的熔爐。

當然,制炭工藝也隨其用途增加不斷提升。商周時期便出現了「白炭」。即薪材於窯內炭化後,並不立即出爐,利用熱解生成的揮發物燃燒時產生的高溫進行精煉後,再覆蓋冷卻。因此炭在窯外又燃燒一次,故重量相對較輕、硬度更高,價格也昂貴。成書於光緒二十五年的《欽定大清會典》載:「白炭千斤,準銀十兩五錢;黑炭千斤,準銀三兩三錢」。除了白炭、黑炭、竹炭,古人還開發了「麩炭」「瑞炭」「金剛炭」「獸炭」等。唐代白居易有詩云:「日暮半爐麩炭火,夜深一盞紗籠燭。」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瑞炭」條稱:「西涼國進貢的炭百條,各長尺餘,表面青色,堅硬如鐵。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北宋初戶部尚書陶轂在《清異錄》卷下「金剛炭」條謂:「有司以進御爐,圍徑欲及盆口,自唐宋五代皆然……小熾一爐,可以終日。」南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卷六記有「獸炭」。

更值得稱頌的是,古人憑智慧將最早僅用於炊事和取暖的木炭其他功能也陸續開發出來,使其在喪葬、祭祀、醫藥、火藥、繪畫諸領域也大展拳腳。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墓葬流行用木炭防腐。《呂氏春秋·節喪》曰:「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發掘的秦漢古墓葬也提供了諸多實證;木炭入藥始於魏晉南北朝,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中均有「白炭入藥」記載;宋代的木炭已用於軍事上的火藥製作,即所謂「一硝二黃三木炭」;宋、明時代由「獸炭」引發的「炭畫」,又使最初的燃料演變成藝術。同時,古人還用木炭勵志,東漢「孤貧」的侯瑾「燃柴薪以讀書」、唐末重臣柳璨「燃薪寫書」的故事,又使木炭成了激勵人上進的心靈雞湯。古人源源不斷地開發木炭有利於人類的各種功能,其創新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學習借鑑的嗎!

作者: 趙柒斤

相關焦點

  • 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一起來了解——
  • 棉花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如何禦寒?吃火鍋?用鴨毛?
    在沒有棉花或者棉花還不甚普及的古代人民又是如何禦寒,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首先,被子在古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寫到:「被,寢衣,長一身有半。」這種寢衣類似於披風,是先秦時期有袖子和帽子的寢衣的縮減版。
  • 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一起來了解——古代比現代冷嗎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探秘趣歷史,大家好,我是冷知識小宮。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小宮覺得簡直想穿越回去,告訴宋朝人,棉花是可以拿來蓋的,拿來保暖的。如果有人能在棉花剛傳入宋朝時,就告訴宋朝人,棉花可以用來保暖,那得有多少人能免受寒冷的威脅呀!明朝的時候,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天偶然發現,堆在身上的棉花,讓自己很暖和。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
  • 古人說「三長兩短」,三長指的是什麼兩短有何含義,看完長知識了
    導語:古人說「三長兩短」,三長指的是什麼兩短有何含義,看完長知識了!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述的是三長兩短,這個古人常說的詞語,其實這個詞語早期出現在明朝時期,他指的意思也是非常不好的,指的是一些災禍或者是突發的事故,並且指的是古人們的一些親人去世,並且他來源是關於棺材的形狀,從而出現了這一詞語。
  • 古人禦寒:窮人取暖用灶灰 富人穿貂裘
    古人禦寒:窮人取暖用灶灰 富人穿貂裘   貧窮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禦寒,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於麻製品,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觀。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這樣的衣服還有洞和補丁。
  • 古人如何禦寒?給房屋加保溫層 窮人穿麻富人穿裘
    比如在部分農村,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時,圍在一起「烤火」的火盆,就是古時人們常見的取暖方式;秦朝時期就有的火牆,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古人甚至能夠通過常見的物資,研發出保溫材料;我們冬天離不開的圍巾、帽子和手套,也是古人禦寒的主要手段,而且古人還把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
  • 古代沒有暖氣沒有電,零下幾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必須要說的是,今天最常禦寒的棉花,也非中國本土出產,而是起源於印度和阿拉伯,到了宋朝以後,才逐漸傳入了中原,因此古人講這種擁有良好保暖功能的植物取自「錦」的一邊,稱之為棉。在棉花尚未普及前,古人最常使用的,就要屬於動物的毛皮了,正如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描述,「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而在中國東北的山林,也多有狐狸、狼等動物,皮草多出於此地,又或者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貿易,換取衣物。在宋朝的時候,隨著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的建立,大量牲畜以及皮毛被販賣至中原,不少宋朝人也開始喜歡穿氈衣起來。
  • 古代沒有洗髮水,那古人究竟是怎麼洗頭髮的呢?看完長知識了
    將皂角放入水盆中反覆揉搓,將皂角中的黏液揉搓到水中後,再將雜質撈出,剩下的液體就是古人們所使用的「純草本洗髮水」了。在作者的老家,一些老人們也常常會去山上撿掉落的皂角,然後在洗頭的時候,把它弄碎,直接在頭髮上揉搓。不過這種做法只能是現做現用,並不適合外出時使用,比如出個差,旅個遊什麼的。
  • 看完長知識了!
    古人烏黑亮麗的頭髮如何得來?看完長知識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現代,生活在過去的古人們對自己的外貌也萬分看重!體體面面、整整潔潔是每個人的習慣,從古至今,出門之前不管男女都會精心打扮一番,不為別人看得歡喜,只為自己過得舒服!那同樣是血肉之軀的人類,古人也會面臨「白髮如雪」的狀況,但是他們卻能令自己的頭髮烏黑亮麗,這是為何呢?
  • 看看古人的過冬「神器」
    古時,沒有暖氣、空調,逼人的寒氣讓取暖禦寒便成為許多人家的一件大事。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要如何度過苦寒的冬季呢?祖先們想出的五花八門取暖方法,絕對讓你驚嘆。 洛陽地處秦嶺淮河一線,每到冬天,呼嘯的冷風成了標配。古時,沒有暖氣、空調,逼人的寒氣讓取暖禦寒便成為許多人家的一件大事。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要如何度過苦寒的冬季呢?
  • 黃金明明沒有毒性,古人「吞金自殺」是啥原理?看完真是漲知識
    黃金明明沒有毒性,古人「吞金自殺」是啥原理?看完真是漲知識說起古代的自殺方式,那真的是非常多的,各種服毒,上吊,跳河等等,還是有很多的。黃金要是沒有毒性的話,那古人的「吞金自殺」是啥原理,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可能真的會漲知識。黃金確實有毒,但是這指的是沒有經過冶煉的這種生金。生金是含有大量的水銀的,而水銀的危害我們都知道,那是非常致命的。就算是你沒有接觸,但是要是待在含有水銀的東西旁邊長時間的話,也是會重金屬中毒的,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有可能是古人在吞金的時候吞的都是一些生金。
  • 古人留下這一規矩,看完之後漲知識了!
    古人留下這一規矩,看完之後漲知識了!自從我們新中國成立之後,主(zhu)席就規定我們不準再去相信那些迷信,更不準去傳播。這並不是阻撓我們的信仰,反而國家也很提倡我們有自己的Z教信仰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不論我們是祭拜祖先,還是去參佛,都燒香的時候都是三根一起燒。這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這只是古人留下的一種規矩,看完之後漲知識了!
  • 古人常說,一言九鼎,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看完長見識!
    不知道大家對一些成語都有哪些看法,在我們的字典中,有這麼一個成語,那就是一言九鼎,相信這是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成語,一般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舉足輕重的話語,甚至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它的使用,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已經開始了,什麼史記或者史書中都有對於這個成語的提及,我們知道一言九鼎,古代人常說之外,那你們知道其中的意思嗎?
  • 一千多年前古人穿「紙衣」禦寒
    但是,在古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嗎?    有花椒做的「暖房」,有顏值逆天的「暖寶寶」……河南商報記者採訪到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以及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為大家揭秘古人的「花式取暖神器」。    12月31日將是2019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    等不到雪的鄭州,換另一種方式來紀念將要離去的2019年,那便是強冷空氣在年底重磅登場。
  • 荔枝文藝課|有了這些取暖神器 古人也愛「冬夜長」
    正是有了當時就引領世界的「地暖系統」,乾隆皇帝才說:「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 「棉衣」:裘衣與紙衣 清任頤《雪中送炭圖》中身著裘衣的主僕二人   冬季待在室內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非要出門,古人如何保證自己不被凍成狗?
  • 古人冬天穿啥禦寒?紙衣!還有一款造價便宜的「加厚版」
    壁爐裡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 另外,在秦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了火牆的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牆的內側,與灶相連通,火道直通睡覺的炕床下面,已經具備了火炕、暖氣的雛形。 古人睡覺,最重要的取暖神器就是火炕。火炕在南方比較少見,因為古代的南方沒有北方這麼冷。
  • 燒烤滿口香,木炭很關鍵,高手都是這麼選木炭和點木炭的!
    木就是我們燒烤用到的木炭,木炭中的白炭多用於燒烤!因為白炭燃燒時間長,不冒煙,無汙染,比重大!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燒烤的白炭怎麼用到極致?首先,如何選擇好的白炭呢?1、 開篇我們講到白炭的比重大,所以,體積相同的木炭,越重的木炭質量越好,越紮實耐燒!
  • 看完長知識了!
    看完長知識了!大家好!歡迎來到「妙趣生活集結地」,帶你了解更多最新資訊,如果想持續了解最新資訊,關注小編的每天動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 為什麼有些農村的公雞吃了蜈蚣之後會變得很兇猛?看完長知識了!首先,我們要知道公雞是純陽之物,有闢邪的作用。而類似蜈蚣的毒蟲則屬於陰物,陰陽相剋,所以公雞本身就能化解蜈蚣的毒性。有些蜈蚣的毒性特別大,甚至被它碰過的食物都會沾上毒性,這種毒除了以燒酒解之,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與雞同燉,雞能解蜈蚣毒,很多古書都是有記載的。雞吃蜈蚣,就如同人進食甲魚,這可是大補,雞進補後變得厲害,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