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2020-12-20 金銀花讀文

棉花最開始種植是在公元前5-4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時期傳入到中國,當時只有邊疆地區有種。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

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棉花傳入中國前,人們用木棉填充被褥,明朝時期,朱元璋看很多老百姓在冬天凍死,就強制要求全國老百姓用棉花做棉被,棉被才走入尋常百姓家,幫助老百姓度過冬季。

我國著名氣象家竺可楨將過去5000年氣候變化分為了四個溫暖期河四個寒冷期,四個寒冷期分別在西周、南北朝、南宋、明清,這四個時期比現在還要冷,而且還沒有暖氣空調,很多人都被凍死,明朝時期的人就更加倒黴了,連棉被都沒有,他們又不是鐵打的身體,沒有棉被該用什麼東西禦寒呢?

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賣炭翁》,詩中有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的老人身上只有一件薄薄的單衣,但還是希望天氣更冷些,這樣就有更多的人來買他的炭。從白居易這句詩就能看出,明朝以前的人可以靠燒炭來禦寒,秦朝的「火牆」就是用炭來取暖,「火牆」就像現在的暖氣,人們在房子牆壁裡打造一個空心夾層,夾層內鋪設管道,管道口安放在房子外面,炭火在管道口焚燒,燒出的熱力就能包圍整個房間。「火牆」只能為室內的人取暖,室外的人要想取暖就用不上「火牆」,但他們可以準備一個「手爐」。

「手爐」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它的內部是一個容易導熱的銅製器皿,裡面燒有炭火,銅器的外部還有一個圓弧形的外罩,有了這個罩子手既能取暖又不會被高溫燙傷。有「手爐」就有「足爐」,「足爐」比「手爐」大一些,又叫「湯婆子」、「錫夫人」,「足爐」放在棉被裡面用來溫腳的,為了防止夜晚失火,「足爐」裡面就不放炭火了,而是用熱水代替。

古代沒有動物保護法,人們可以用動物皮毛製作冬衣,最保暖的動物皮毛是狐狸皮,而狐狸皮全身上下最保暖的地方是腋下的毛髮。狐狸體型小,腋下的毛很少,要做一件完整又厚實的冬衣要用很多狐狸毛,大概100隻狐狸才能做出一件。狐狸比較狡猾不是很好抓,人們抓不到狐狸就會用鴨和鵝的絨毛來做冬衣和被子,鴨和鵝的絨毛不是最外面那層又硬又長的毛,而是貼近腹部那層又細又柔軟,呈蘆花朵狀的毛。鴨和鵝的絨毛比棉花還保暖,古時候又沒有化工產品冒充,古人蓋的才是百分之分的鴨絨被鵝絨被,讓現代人都羨慕了。

古人這些禦寒方法我們現在還在用,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他們太有智慧!

相關焦點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是怎樣抵禦寒冬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智慧了
    古代貧苦人民的生活活得非常艱苦,即便是在今天的底層人民,基本的防寒物品,比如一些棉衣棉服棉被還是有的,但是在明朝之前還沒有出現棉被這種東西,那人們忙碌了一天回家之後怎麼能夠睡上一個舒服溫暖的覺呢?02古代有錢人的禦寒措施儘管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像今天一樣那麼熱和的棉被,但是古人還是會想很多辦法禦寒保暖的,不然漫長的冬天實在很難度過。
  • 棉花明朝才傳入我國,古人之前用啥禦寒?一名貴衣物讓現代人眼紅
    恰好在這「三九天」之前,總有一個盛大的節日等著人們——雙十一,在那一天相信大家肯定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說到棉花的應用,這裡面有一個朝代不可忽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將棉花引入我國的第一人。
  • 宋代以前還沒有棉被,那貧苦百姓冬天睡覺如何禦寒?山人自有妙計
    如果你單純的以為這是一部「史記」那就大錯特錯了,這裡面還包含了老百姓的生存智慧。今天從杜甫的一首詩詞說起。這兩句詩詞裡,我們不難發現主要的話題就是「凍死」,很多朋友可能會說古代的棉被製作工藝不良,成品總是又厚又重,但起碼能保暖凍不死吧?!此言差矣,追溯棉被的歷史,可以發現宋代以前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
  • 古人是如何過冬的?看了他們的方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冬天颳風下雪,現代人有暖氣有火爐都感覺很冷,那古人冬天是如何禦寒取暖的?不僅是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而且更北還有遊牧民族,他們冬天如何取暖,下面我們透過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一看。遠古時期靴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人類也開始馴化和飼養動物,馬牛羊豬狗雞在中國被稱為「六畜」,它們不僅為當時人們提供肉蛋奶,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毛皮能夠禦寒。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
  • 棉花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如何禦寒?吃火鍋?用鴨毛?
    ◆前言: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從生活必需品被子來說,已經從最基礎的棉被衍生出羽絨被、羊毛被,蠶絲被等。在沒有棉花或者棉花還不甚普及的古代人民又是如何禦寒,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首先,被子在古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
  • 古人智慧讓現代人汗顏
    總是很感慨古人的智慧怎麼那麼棒,在那個沒有科技測量,沒有大量科學知識做支撐,更沒有便利的交通、發達的機器設備的原始年代,他們就已經能根據太陽公轉的軌道變化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從立春到大寒,周而復始。今讀農諺:「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卻再次領略了古人的聰明智慧,為何在古人民間會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呢?其實,在老祖宗寫下「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句話時,不是一時興致使然,隨心而發。
  • 沒有安全套,古人是如何避孕的呢?中醫的智慧,讓人嘖嘖稱奇
    在沒有工業革命之前,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日常所用到的東西大多都很粗糙,容器一般是陶瓷製品或鐵器,衣物一般也是粗麻布,夜晚,人們點蠟燭照明。我國雖說是四大發明的創始國,但是後期卻沒有很好地利用和發展,以至於讓西方搶佔了工業革命的先機。那麼,在古代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現在又有哪些不同呢?
  • 古代沒有暖氣沒有電,零下幾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必須要說的是,今天最常禦寒的棉花,也非中國本土出產,而是起源於印度和阿拉伯,到了宋朝以後,才逐漸傳入了中原,因此古人講這種擁有良好保暖功能的植物取自「錦」的一邊,稱之為棉。在棉花尚未普及前,古人最常使用的,就要屬於動物的毛皮了,正如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描述,「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而在中國東北的山林,也多有狐狸、狼等動物,皮草多出於此地,又或者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貿易,換取衣物。在宋朝的時候,隨著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的建立,大量牲畜以及皮毛被販賣至中原,不少宋朝人也開始喜歡穿氈衣起來。
  • 在沒有眼鏡的古代,近視眼是怎麼學習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現代人可以利用科技擺脫近視,但是古代並沒有矯正之術啊,那些近視的古代人又應該如何生活呢?實際上現代人之所以近視率那麼高,無非是電子產品過多,真正天生近視的少之又少。古代並沒有所謂的電子產品,甚至連讀書人都不多,每天天亮起床開始一天的生活,天黑之後基本就休息了,一般不存在需要費眼費神。
  • 古代女子髮型百變,沒有髮膠如何定型?古人的黑科技讓現代人嘆服
    在很多古裝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髮型各異的古代女子,而這些髮型的華麗程度甚至不輸現代人。譬如電視劇《紅樓夢》裡,賈府裡金陵十二釵和各路丫環的髮型直叫人眼花繚亂。尤其是清朝滿清貴族婦女的旗頭,光是看就覺得工序相當複雜。
  • 古人云「有錢能使鬼推磨」,後半句更耐人尋味,佩服古人處世智慧
    而這些俗語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損失遺忘,明朝時間有一位馮夢龍先生,集半生心血,創作了一本匯集老祖宗俗語智慧的千古謀略之書《智囊全集》。為了表明書意,此書序言提到:「天下無餘智也!」,普天下的智慧囊括於此了。
  •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人口銳減,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明朝末年的饑民、災民不計其數,大量人口銳減。《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民本社會"下的"以農立國"的基本方略,小農經濟下的中國根本受不起這樣的打擊,整個封建王朝的經濟基礎受到嚴重地破壞。氣候如此寒冷,但人們總還是要生存下去。為此,機智聰慧的古人想出了多種禦寒取暖的方法。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時期,全國人口將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也就是4500噸,但比起現在動輒幾億噸的年產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 沒有識別指紋的技術,古人為何還要「按手印」?古人:低估我?
    在如今的智慧型手機中,指紋識別已然不是新奇的玩意,後蓋指紋解鎖,屏幕指紋解鎖比比皆是,在之前,智能門鎖上亦是應用有指紋識別技術,原理是根據每人指紋的不同而起到一把鎖的獨特關鍵作用。21世紀技術如此先進,當然沒有疑惑,但在古代,發展緩慢的古代沒有指紋識別的技術,為何在立下一些契約時候非要搞指紋技術,或者按手印呢?這是古人太「zuo」,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
  • 古人如何禦寒?給房屋加保溫層 窮人穿麻富人穿裘
    比如在部分農村,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時,圍在一起「烤火」的火盆,就是古時人們常見的取暖方式;秦朝時期就有的火牆,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古人甚至能夠通過常見的物資,研發出保溫材料;我們冬天離不開的圍巾、帽子和手套,也是古人禦寒的主要手段,而且古人還把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
  • 古人睡覺沒有棉被蓋?那他們在冬天是怎麼度過的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有的人睡覺是沒有棉被可蓋的。那說到這,有人就會比較好奇,那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的?在古代,我們要把富人與窮人分開來講,他們蓋的被子是很不一樣的。富人一般蓋的被套,用的是綢緞,而且被子裡面的填充物,也基本都是保暖的產品,比如兔毛、羊毛等。
  • 明朝出土怪異青銅器,揭開用途專家震驚了:原來古人這麼超前
    然而在1979年3月出土的文物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件形狀極其怪異的青銅器,經過一番研究,才發現這居然是古人使用的蒸鍋,原來蒸煮這個方法,並不是我們現代人首創的,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了
  • 古人的一天如何度過?一個習慣,現代人很難做到
    因為古人敬畏自然,善於置身其中,順應自然,感受和適應萬物的微妙變化,使自己能夠冷靜下來。如果我們能穿越時間的長河,與祖先面對面交流,所有的經歷都會變得更加新鮮和刺激。各種先進儀器的參與,使現代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現代人也懷念著漸漸遠去的農村生活。我們常以為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枯燥,卻忽略了他們在有限時間內的不斷創造,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
  • 一千多年前古人穿「紙衣」禦寒
    但是,在古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嗎?    有花椒做的「暖房」,有顏值逆天的「暖寶寶」……河南商報記者採訪到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以及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為大家揭秘古人的「花式取暖神器」。    12月31日將是2019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    等不到雪的鄭州,換另一種方式來紀念將要離去的2019年,那便是強冷空氣在年底重磅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