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明朝才傳入我國,古人之前用啥禦寒?一名貴衣物讓現代人眼紅

2020-12-24 騰訊網

時值七月,馬上就要進入讓人叫苦不迭的「三伏天」,這段日子可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悶熱的時期。不過說到這「三伏天」,不得不提到與之對應的「三九天」,它就在每年年底靜靜等著我們,這可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日子。

如今的人們可不僅僅追求衣能蔽體、禦寒保暖了,為了讓自己在數九寒冬也能暖暖和和的同時帶有一絲絲縈繞身邊的時髦氣息,大家每年入冬前沒少給自己添置過冬的裝備,什麼羽絨服、暖手寶、暖腳貼等等。恰好在這「三九天」之前,總有一個盛大的節日等著人們——雙十一,在那一天相信大家肯定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不過看問題看本質,在所有保暖設備的更新換代中,咱們不得不講一講棉花的重要性。一說到棉花,大多數人第一印象肯定是溫暖、舒適。試想一下,嚴冬時分,裹一床厚厚的棉被,把自己的腦袋埋在軟軟的棉花枕頭裡面,靜靜地看窗外風雪交加,是何等愜意的事情。

到第二天早上,棉花的魔力更勝昨晚,如此柔軟溫暖的被窩散發出來的引力絕對大過一切,於是恨不得有個持續一天的早上。說到這裡,相信不少讀者還不清楚,其實棉花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農作物,它是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且直到宋朝才開始傳入。

此外,棉花剛剛在我國出現時,身份可不是禦寒的作物,而是可供觀賞的植物,與現在還是有較大反差的。

說到棉花的應用,這裡面有一個朝代不可忽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將棉花引入我國的第一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慧眼識棉,發現了這株觀賞植物中的巨大經濟價值,才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種棉花。自此開始,棉花製品才漸漸地進入的普羅大眾的視野當中。各位讀者這時候可能要問了,在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古人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說到我國古代的禦寒裝備,絲綢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絲綢是我國的國粹,自西漢起我國甚至被稱為「絲國」。而我國養蠶更是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傳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從那時起絲綢在我國出現。

雖然蠶絲歷史悠久,且養蠶抽絲技術發展了這麼多年,但這依舊改變不了蠶生長周期慢、蠶絲出貨率低的事實。因此在古代,也只有貴族或者有錢人才能享受到可以禦寒的絲綢衣物。

那普通人該如何禦寒呢?此時,一種叫做麻布的織物出現在了人們眼前。麻布,麻布,肯定是由麻織布。麻通常指的是黃麻、薴麻、亞麻等等,而麻布則是用他們的植物纖維製作而成,因此麻布的獲取途徑比絲綢簡單得多,來源也廣泛得多。

不過由於古代製衣工藝的限制,加上與蠶絲這種動物纖維相比,麻的植物纖維更加的生硬,因此麻布衣物穿在身上的舒適感和保暖效果遠遠不如絲綢織物。

除了麻衣和絲綢,在古代還有用裘皮禦寒的。裘皮,即鞣製而成的動物毛皮,常用的原材料有狐皮、貂皮、羊皮等,與現在所說的皮草是一個意思。

這種用名貴獸皮製作的禦寒衣物即便在如今也是價格不菲,在古代價值更是非常之高,不然也不會有 「五花馬,千金裘」的說法,更不是古代普通老百姓所能夠享受到的。不過呢,老百姓雖然用不起狐皮、貂皮製作而成的「千金裘」,還是可以穿戴到狗皮和羊皮製作而成的裘衣。而狗皮和羊皮在現代確實價值不菲,古人普通百姓這件「名貴」的裘衣,足以讓現代人眼紅。

最後一種禦寒衣物說出來,相信大家都會目瞪口呆,這便是沙土。當連麻衣都穿不起的時候,沙土便有了用武之地。先在普通衣物上縫幾個口袋,將沙土加熱後裝入其中,溫熱的沙土就可以在凜冽冬風中提供溫暖了。

不過,上述禦寒的方法最後大都被棉花取代了。直到如今,我們禦寒的方法變得五花八門,衣物不說融雪於三尺之外,但也足以讓人無一絲冷意,更是充斥著潮流的氣息。這不得不讓人感慨,生活在這樣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是如此的幸福。

相關焦點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最開始種植是在公元前5-4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時期傳入到中國,當時只有邊疆地區有種。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
  • 棉花傳入我國才1000多年,古人冬天睡覺用什麼做被子保暖?
    棉花傳入我國才1000多年,古人冬天睡覺用什麼做被子保暖?中華文明5000年,但棉花傳入我國才1000多年,被用來做被子也是元明時期的事了,那以前我們的古人冬天蓋的被子,都是用什麼保暖呢?很早普通人家是用木棉保暖,木棉纖維短而細軟,中空率高,很適合製作禦寒物品。在夏商時期人口不多,大多數人是打獵取獸皮保暖。後來人們學會在布套中間填充東西做成被子的雛形,填充物也是多種多樣,比如柳絮,蘆花、稻草等。古代富貴人家以貂裘,或者是絲綢織的布中填充了鴨絨、羊絨等的東西當被子。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
  • 棉花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如何禦寒?吃火鍋?用鴨毛?
    在沒有棉花或者棉花還不甚普及的古代人民又是如何禦寒,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首先,被子在古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寫到:「被,寢衣,長一身有半。」這種寢衣類似於披風,是先秦時期有袖子和帽子的寢衣的縮減版。
  • 棉花明代才普及,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為什麼最後都改用棉花了?
    無論是茄子、土豆還是番茄,都是在張騫通西域、甚至一千多年以後才傳到中國來的。今天要談的棉花,也一樣是舶來品。直到宋元之際,棉花栽培的技術才傳入江南和中原,到了明代才普遍種植。所以,如果我們穿越回去,別說是秦朝,就是在唐朝也沒有棉衣棉褲穿。那麼在此之前,古人是靠什麼衣物禦寒保暖,度過漫漫長冬呢?人們最後又為何選擇棉花來替代之前的禦寒物呢?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是怎樣抵禦寒冬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智慧了
    古代貧苦人民的生活活得非常艱苦,即便是在今天的底層人民,基本的防寒物品,比如一些棉衣棉服棉被還是有的,但是在明朝之前還沒有出現棉被這種東西,那人們忙碌了一天回家之後怎麼能夠睡上一個舒服溫暖的覺呢?02古代有錢人的禦寒措施儘管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像今天一樣那麼熱和的棉被,但是古人還是會想很多辦法禦寒保暖的,不然漫長的冬天實在很難度過。
  • 古人是如何過冬的?看了他們的方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冬天颳風下雪,現代人有暖氣有火爐都感覺很冷,那古人冬天是如何禦寒取暖的?不僅是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而且更北還有遊牧民族,他們冬天如何取暖,下面我們透過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一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三皇五帝的雕塑無一例外都是披著獸皮樹葉,也是在這一時期,古人開始學會了製作衣物,比如神農氏嘗百草種稼穡,伏羲教人結網捕魚,皇帝妻子居然發現蠶絲可以織布,而蚩尤的形象就是頭上戴個牛角,肩上披個牛皮,羌族人以養羊為主,羊奶羊毛羊肉肯定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青海甘肅出土的遠古人類生活遺址中,出土了彩陶靴子,一看就很暖和。
  • 古代沒有暖氣沒有電,零下幾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必須要說的是,今天最常禦寒的棉花,也非中國本土出產,而是起源於印度和阿拉伯,到了宋朝以後,才逐漸傳入了中原,因此古人講這種擁有良好保暖功能的植物取自「錦」的一邊,稱之為棉。在棉花尚未普及前,古人最常使用的,就要屬於動物的毛皮了,正如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描述,「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而在中國東北的山林,也多有狐狸、狼等動物,皮草多出於此地,又或者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貿易,換取衣物。在宋朝的時候,隨著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的建立,大量牲畜以及皮毛被販賣至中原,不少宋朝人也開始喜歡穿氈衣起來。
  • 元朝時才有棉花,那麼在此之前沒有棉衣的祖先,靠什麼度過冬天?
    說了這麼多,人好像沒進化出來怎麼禦寒。但是人發現了火,並且發明了衣服。我們現代人冬天有羽絨服還有暖氣,但是在古代是沒有這些東西的,連棉衣都沒有的祖先是怎麼過冬的呢?根據歷史的文獻棉花最初在中國是沒有的,是後來傳入中國的。具體什麼時候傳入的呢,高中歷史課本是這麼說的,在元朝的時候黃道婆發明了怎麼紡織棉花。而且也是她把棉花帶入中原地區,據說是從現在的海南引進的。
  • 古人智慧讓現代人汗顏
    今讀農諺:「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卻再次領略了古人的聰明智慧,為何在古人民間會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呢?其實,在老祖宗寫下「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句話時,不是一時興致使然,隨心而發。進入小雪後,天氣寒冷,不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生長,古人們基本進入了冬季管理和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以此,為來年的春耕打下基礎。小雪大雪,炊煙不歇田地裡沒有啥可忙活的,古人們也沒閒著,過冬的準備得足足的。殺豬宰羊,醃臘肉、曬魚乾……做禦寒衣物、備炭火。
  • 宋代以前還沒有棉被,那貧苦百姓冬天睡覺如何禦寒?山人自有妙計
    在古代,最好的禦寒物品便是動物皮毛了,比如羊皮襖、狐裘和「貂皮大衣」,但是這種保暖東西往往需要獵人瞞著天寒地凍,進入深山老林補貨,因此成了富人們才有資格穿的保暖衣物。連同詩聖杜甫在內的貧苦家庭一般都會在被子裡加入柳絮、蘆花。
  • 保命「法寶」:古人對「紙衣」的依賴遠超我們的想像
    古代的紙衣是人們專門用作冬天禦寒的東西,在棉花傳入中國並廣泛種植應用之前,紙衣扮演的就是棉衣的角色,是廣大貧苦百姓的重要禦寒之物,是他們得以在嚴寒中生存保命的「法寶」,他們對於紙衣的依賴遠超乎我們現代人的想像。
  • 中國現代人與古代人的生活對比之一——衣著服飾
    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挖掘出土了綜版式織機和原始腰紡織機,這些原始的紡織機可以織出來布匹,新石器時代原始織造技術的出現,人類才真正進入穿著紡織品的時代。>一、面料的對比古代人主要是採用天然的材料,如動物的皮毛、羽毛、羊毛、蠶絲,植物的纖維棉花、麻等,這些天然原料本來是別的動物和植物用來保暖和保護的材料,很符合人的生理特性,用這些材料做出來的衣服透氣、貼身,而現代人製作衣物的面料,使用材料是多種多樣,但是還是以化纖面料為主,便宜又耐穿,現在世界上人口這麼多,沒有這些化纖面料的出現,還真說不定有很多人衣不遮體呢。
  • 沒有棉花,中國古代是怎麼蓋被子的?真相你絕對想不到
    冬至一過,又到了「數九」的時候。在寒冬臘月,棉被是家家戶戶都有的禦寒工具,我們身上所穿的棉衣,腳上穿的棉鞋,頭上戴的棉帽,讓我們可以行走在冰天雪地而無懼寒冷。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國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是沒有可以織布填充的棉花的。
  • 看看古人的過冬「神器」
    古時,沒有暖氣、空調,逼人的寒氣讓取暖禦寒便成為許多人家的一件大事。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要如何度過苦寒的冬季呢?祖先們想出的五花八門取暖方法,絕對讓你驚嘆。 洛陽地處秦嶺淮河一線,每到冬天,呼嘯的冷風成了標配。古時,沒有暖氣、空調,逼人的寒氣讓取暖禦寒便成為許多人家的一件大事。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要如何度過苦寒的冬季呢?
  • 棉花發展史:長途遷徙,在此安家,沒有棉花的日子古人怎麼過?
    棉布進入中國,看到的棉布的好處,人們才開始種植棉花。直到漢武帝時,才有關於棉花種植的明確記載。南路亞洲棉與北線非洲棉棉花傳入中國,分南北兩條線。南路最早是印度經東南亞傳入中國海南、西南、兩廣地區,再往中原地區傳播。
  • 古人冬天穿啥禦寒?紙衣!還有一款造價便宜的「加厚版」
    壁爐裡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 另外,在秦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了火牆的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牆的內側,與灶相連通,火道直通睡覺的炕床下面,已經具備了火炕、暖氣的雛形。 古人睡覺,最重要的取暖神器就是火炕。火炕在南方比較少見,因為古代的南方沒有北方這麼冷。
  • 沒有棉花,中國古代人蓋什麼被子?
    棉被是我們日常最常用的禦寒寢具。人們用棉布做成被罩然後填充棉花,能起到很好的保溫效果。即使是最新的鴨絨被、鵝絨被、蠶絲被,它們裡面的填充物雖然不同,但保溫原理與棉被沒什麼兩樣。古人蓋的被子是用什麼做的?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做被子的布是用葛(南方)、麻(北方)一類植物纖維來紡織的。而更早時候,被子是用獸皮來製作的,「被」字右邊是「皮」或與此有關聯。張騫通過「絲綢之路」引進棉花之後,人們就開始用棉花做被子了。古時一般人是用不起棉被的,只有有錢人才用得起。
  • 古人如何禦寒?給房屋加保溫層 窮人穿麻富人穿裘
    比如在部分農村,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時,圍在一起「烤火」的火盆,就是古時人們常見的取暖方式;秦朝時期就有的火牆,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古人甚至能夠通過常見的物資,研發出保溫材料;我們冬天離不開的圍巾、帽子和手套,也是古人禦寒的主要手段,而且古人還把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