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七月,馬上就要進入讓人叫苦不迭的「三伏天」,這段日子可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悶熱的時期。不過說到這「三伏天」,不得不提到與之對應的「三九天」,它就在每年年底靜靜等著我們,這可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日子。
如今的人們可不僅僅追求衣能蔽體、禦寒保暖了,為了讓自己在數九寒冬也能暖暖和和的同時帶有一絲絲縈繞身邊的時髦氣息,大家每年入冬前沒少給自己添置過冬的裝備,什麼羽絨服、暖手寶、暖腳貼等等。恰好在這「三九天」之前,總有一個盛大的節日等著人們——雙十一,在那一天相信大家肯定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不過看問題看本質,在所有保暖設備的更新換代中,咱們不得不講一講棉花的重要性。一說到棉花,大多數人第一印象肯定是溫暖、舒適。試想一下,嚴冬時分,裹一床厚厚的棉被,把自己的腦袋埋在軟軟的棉花枕頭裡面,靜靜地看窗外風雪交加,是何等愜意的事情。
到第二天早上,棉花的魔力更勝昨晚,如此柔軟溫暖的被窩散發出來的引力絕對大過一切,於是恨不得有個持續一天的早上。說到這裡,相信不少讀者還不清楚,其實棉花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農作物,它是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且直到宋朝才開始傳入。
此外,棉花剛剛在我國出現時,身份可不是禦寒的作物,而是可供觀賞的植物,與現在還是有較大反差的。
說到棉花的應用,這裡面有一個朝代不可忽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將棉花引入我國的第一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慧眼識棉,發現了這株觀賞植物中的巨大經濟價值,才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種棉花。自此開始,棉花製品才漸漸地進入的普羅大眾的視野當中。各位讀者這時候可能要問了,在宋朝之前,還沒有棉花,古人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說到我國古代的禦寒裝備,絲綢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絲綢是我國的國粹,自西漢起我國甚至被稱為「絲國」。而我國養蠶更是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據傳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從那時起絲綢在我國出現。
雖然蠶絲歷史悠久,且養蠶抽絲技術發展了這麼多年,但這依舊改變不了蠶生長周期慢、蠶絲出貨率低的事實。因此在古代,也只有貴族或者有錢人才能享受到可以禦寒的絲綢衣物。
那普通人該如何禦寒呢?此時,一種叫做麻布的織物出現在了人們眼前。麻布,麻布,肯定是由麻織布。麻通常指的是黃麻、薴麻、亞麻等等,而麻布則是用他們的植物纖維製作而成,因此麻布的獲取途徑比絲綢簡單得多,來源也廣泛得多。
不過由於古代製衣工藝的限制,加上與蠶絲這種動物纖維相比,麻的植物纖維更加的生硬,因此麻布衣物穿在身上的舒適感和保暖效果遠遠不如絲綢織物。
除了麻衣和絲綢,在古代還有用裘皮禦寒的。裘皮,即鞣製而成的動物毛皮,常用的原材料有狐皮、貂皮、羊皮等,與現在所說的皮草是一個意思。
這種用名貴獸皮製作的禦寒衣物即便在如今也是價格不菲,在古代價值更是非常之高,不然也不會有 「五花馬,千金裘」的說法,更不是古代普通老百姓所能夠享受到的。不過呢,老百姓雖然用不起狐皮、貂皮製作而成的「千金裘」,還是可以穿戴到狗皮和羊皮製作而成的裘衣。而狗皮和羊皮在現代確實價值不菲,古人普通百姓這件「名貴」的裘衣,足以讓現代人眼紅。
最後一種禦寒衣物說出來,相信大家都會目瞪口呆,這便是沙土。當連麻衣都穿不起的時候,沙土便有了用武之地。先在普通衣物上縫幾個口袋,將沙土加熱後裝入其中,溫熱的沙土就可以在凜冽冬風中提供溫暖了。
不過,上述禦寒的方法最後大都被棉花取代了。直到如今,我們禦寒的方法變得五花八門,衣物不說融雪於三尺之外,但也足以讓人無一絲冷意,更是充斥著潮流的氣息。這不得不讓人感慨,生活在這樣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是如此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