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小雪時節,突然的寒冷,打了南方姑娘一個措手不及;聽說北方的雪「紛紛揚揚」,畫面是出奇的美。
《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意思是說,小雪時節,天氣變得寒冷,氣候由此前的降水開始轉變為下雪,不過因為「地寒未甚」所以雪量不會很大,積雪的可能性也不大。
總是很感慨古人的智慧怎麼那麼棒,在那個沒有科技測量,沒有大量科學知識做支撐,更沒有便利的交通、發達的機器設備的原始年代,他們就已經能根據太陽公轉的軌道變化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從立春到大寒,周而復始。
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根據二十四節氣記載,小雪節氣一般於每年陽曆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度的時候。進入該節氣後,西北風將成為大部分地區的常客,萬物蕭蕭,各地逐漸進入嚴冬氣候。北方地區多地出現零攝氏度以下,而寒冷的西北高原更早已是白雪茫茫。
較暖的南方城市,也會迎來明顯降溫,寒意陣陣。雖然,未能感受到北方地區下雪的動人場景,但是在便利的自媒體發展時代,能第一時間共享北方雪景的美照也是心情格外激動。
我們常常聽說過一句話:「瑞雪兆豐年。」小時候不懂,總覺得這是一句美好的祈願的話。
今讀農諺:「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卻再次領略了古人的聰明智慧,為何在古人民間會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呢?
其實,在老祖宗寫下「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句話時,不是一時興致使然,隨心而發。這句話蘊藏著三層意思:一層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的可能性;二層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來年病蟲害的發生將得到減輕;三層是積雪有保暖的作用,這將大大利於土壤的有機物分解,以此增強土壤的肥力。
是不是很有道理,這是老祖宗們經過長年累月的觀察與經驗總結。「瑞雪兆豐年」這話的來歷,也是如此,由此可見,古代的諺語也不無科學的道理。
想不到吧,大地上銀裝素裹,「碎瓊亂玉」,不僅給大地披上了一件純淨的外衣,還將給這片大地帶來萬物皆榮的景象。
我們知道,古代基本以農事活動為主,土地是民間百姓一生所願,土地上種什麼更是精打細算。進入小雪後,天氣寒冷,不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生長,古人們基本進入了冬季管理和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以此,為來年的春耕打下基礎。
小雪大雪,炊煙不歇
田地裡沒有啥可忙活的,古人們也沒閒著,過冬的準備得足足的。殺豬宰羊,醃臘肉、曬魚乾……做禦寒衣物、備炭火。
小雪過後,天氣更加寒冷,取暖是家家必做之事。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他們是如何取暖的。
明朝以前,棉花還未引進國內,民間紡織物均以蠶絲、葛、麻等為主,天氣寒冷時,有錢人家會在衣服裡墊上保暖,還會增加羊羔皮、貂皮等皮質裘衣。而很多貧下百姓,只能穿更多的麻衣,禦寒效果自然沒有那麼理想。
明朝以後,棉花在全國大範圍流行,普通老百姓在穿上棉衣後禦寒效果大增,棉衣成為過冬必備衣物。
除了衣物,禦寒的手套、帽子、耳套等等也是不能缺的。
關於取暖,點堆火取暖是最直接的方式。室內取火則大多用炭火,自春秋時期以來,小雪過後, 火盆、燻爐流行開來,還記得《甄嬛傳》後宮嬪妃們手上捧的爐子,就是一代一代衍變的產物。
除了取暖,過冬吃食的準備也更為重要。
醃臘肉
在古代,寒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都要殺豬宰羊,除了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剩下的就會醃製起來。
醃製臘肉傳統的做法有:將鹽、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香料灑在肉上,醃製7-15天後,再用棕葉或竹篾繩索串掛起來,晾乾水分,再用柏樹枝條樹葉、甘蔗皮燻烤,慢慢燻幹成臘肉。這樣做成的臘肉可以吃很久,以臘肉做成的菜式也是五花八門,可謂是人間美味。
曬魚乾
小雪時節,臺灣海峽地區的習俗是曬魚乾,當地流傳著一句:「十月豆,肥到不見頭」,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一般都會收穫頗豐,留一小部分做新鮮魚食,其他的都曬乾,供以後慢慢享用。
吃餈粑
南方很多地區有吃餈粑的習俗。
餈粑的做法也很簡單,將糯米蒸熟搗爛後就可直接做成餈粑,可以根據喜好添加糖等佐料。
今年的嚴冬已來,氣溫驟降,天地閉塞,生活卻還得繼續。小雪大雪,炊煙不歇,願你我總有歡喜,念念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