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北方一草根。今年"大雪"季節剛過,期間我們黃河中下遊地區就真的下了大雪,農民們常說「瑞雪兆豐年」,這句諺語是什麼意思呢?是怎麼總結出來的?到底有沒有道理呢?今天就帶大家分析一下。
這其實是關於小麥生產的諺語,大家都知道,種植冬小麥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具有很久很久的歷史了,在那舊時代沒有良種、沒有肥料、沒有好的水澆條件,農業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只要冬季適時下了大雪,到了下一年小麥是一定豐收的,所以適時的大雪就是吉祥的雪,就是小麥豐收的好兆頭。
「瑞雪兆豐年」就是這樣總結出來的,也就這樣被廣為流傳下來,這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觀察、驗證冬季降雪現象與越冬小麥的關係而總結出來的,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還是比較準確、很有科學道理的經驗總結。
進入冬季,我們北方地區的氣溫是逐漸降低的,雨水也越來越少,天氣越來越乾燥,地裡的土壤越來越鬆散、失水也越來越嚴重,這樣白露前後種植的冬小麥就面臨著土壤失水根系不發達、苗差苗弱不耐嚴寒而造成減產的情況。 如果大雪季節後下一場大雪那就好了。小麥就像人一樣,不僅需要吃喝,到了冬天也要需要保暖,也要穿「棉衣」,小麥雖然是越冬作物,但是耐寒冷也有限度,下一場厚厚的雪就等於給小麥蓋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可以很好地為小麥保暖。
可能你會說雪也是因為氣溫低由水凝結成的,跟冰一樣,只能是冷上加冷,怎麼能保暖呢?雪是由水凝結成的不錯,但它跟冰的結構不一樣。我們冬天穿棉襖和羽絨服為什麼暖和呢?這是因為蓬鬆的棉花和羽絨之間都是空隙,空隙裡充填著許多靜止空氣,空氣的導熱係數很差,從人體傳遞的熱量會不容易散失,人會感覺溫暖。同樣覆蓋在小麥上的積雪就像棉花,雪花之間的空隙就跟棉花和羽絨一樣,裡面的靜止空氣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熱量向外散發,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氣的侵入,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因寒風降得很低。所以,這厚厚的沒有融化的雪對小麥來說具有保溫作用。
不僅僅是保暖禦寒,積雪融化還給小麥補充了水分。雪水和雨水一樣,其中含有大量的雜質,這些雜質成分對小麥來說,那可是養分,相當於補充了肥料。更可喜的是,小麥的這個「雪被」要是維持到了開春,隨著氣溫的回暖慢慢融化了,就等於給小麥均勻地澆了一次返青水,你想想,這得為老百姓省多少錢。尤其在古代,沒有灌溉條件,下這樣一場雪不就是瑞雪嗎?所以民間還有那些關於下雪與農作物有關係的諺語,例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臘雪蓋地,年歲加倍」、「雪多見豐年」等等,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老天下的及時雪給小麥保了暖、保了水、補了水、補了肥,能不豐收嗎!這回明白了「瑞雪兆豐年」是什麼意思了吧,古人總結出來的,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