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2020-12-22 澎湃新聞

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2020-12-19 14: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一起來了解——

古代比現代冷嗎

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

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因為氣候寒冷,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向較溫暖的南方進行了大遷移。

《竹書記年》記載,「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第二個寒冷期為魏晉南北朝寒冷期。持續了大概六百年左右,甚至海水都結了冰,可見當時的寒冷程度。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記載,「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裡。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第三個寒冷期是南宋寒冷期。其中公元1111年太湖都結了冰,湖中的柑橘樹全部被凍死,人工大運河也結冰了,影響了水運交通。

《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

第四個寒冷期是明清寒冷期。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斷斷續續下了半年的大雪;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區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達到五、六尺。

清朝詩人王樾曾以詩歌記載當時錢塘江被凍時的狀況:「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又聞淮海濱,彌望堅冰履」。

古人禦寒都有哪些「裝備」

裝備之一:火爐

秦朝時出現了壁爐,同時還發明了「火牆」,這是中國最早的「暖氣」,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鐵件的暖氣,而是用陶製的筒瓦相扣,將之埋在牆中,利用牆體的升溫,而使整個屋子增加溫暖。

裝備之二:火炕

住戶家中一般都壘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將燃燒的熱量引入炕內通道來加溫,有的還配備火盆等取暖設施。至今這種取暖方式還在我國部分北方地區延用著。

裝備之三:燻爐

漢朝以後火盆、足爐、燻爐、手爐等取暖設備進一步完善。白居易《別春爐》詩中寫到:「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因此,燻爐又被稱為「別春爐」。

裝備之四:花椒保溫塗層

漢代在宮中設有溫室殿,以花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再掛上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冬天置身其內,自然不會感覺寒冷。

古詩中看古人如何「取暖」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暖閣 》

宋·陸遊

裘軟勝狐白,爐溫等鴿青。

紙屏山字樣,布被隸書銘。

養目簾稀卷,留香戶每扃。

日晡濃睡起,盥濯誦黃庭。

《癸丑年暖閣初成》

宋·鄭剛中

枯葉寒梢夜放聲,圍爐小閣喜初成。

護風簾密香菸潤,弄日窗低書卷明。

況有酒漿初暖熱,從他歲律自崢嶸。

塊然危坐得佳處,萬事人間一唾輕。

天氣越來越冷

大家要注意保暖防寒哦

來源:微言教育綜合自中國氣象微信號等

注意防寒保暖!

↓↓↓

原標題:《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漲知識!取暖全靠「抖」?原來古人是這樣禦寒的
    天氣愈加寒冷,暖氣、空調、羽絨服……不少小夥伴的「禦寒裝備」都已就位,各種禦寒措施一應俱全。那麼沒有這些取暖設備的古代又是如何禦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嗎?一起來了解——古代比現代冷嗎古代有四個寒冷期,是遠比現代冷的。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
  • 禦寒神器熱銷 取暖不再靠「抖」
    記者走訪各大賣場了解到,連日來取暖產品銷售大增。    取暖小家電熱銷 網紅產品受歡迎    曾經有人調侃:「北方人禦寒靠供暖,南方人禦寒全靠抖。」如今防寒商品推陳出新,湛江市民取暖已不再靠抖。天氣寒冷,賣場上首先「火」起來的就是取暖家電。
  • 古人禦寒:窮人取暖用灶灰 富人穿貂裘
    古人禦寒:窮人取暖用灶灰 富人穿貂裘 >   在中國古代,經濟水平和居住條件遠不如今天,冬季取暖無疑是一件大事,而不同階層人的取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 以前保暖全靠抖 現在充電暖一天!「取暖神器」近一周銷量大漲10多倍
    都市快報訊 最新一波冷空氣來了,在杭州保暖全靠抖的你,秋衣秋褲都安排上了嗎?有意思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再忙著往身上添衣加褲,而是購置起了各種「取暖神器」。能充電加熱的手套襪子褲子火了數據顯示,這些被爆買的「科技取暖神器」包括了充電加熱褲、充電加熱襪子、充電加熱腳墊腳貼、暖腳加熱器、烤腳神器等。而根據買家數據,購買者中,90後佔比近9成。以前在南方發熱全靠抖,現在充電就可以暖一天。
  • 當歸羊肉羹溫陽/薑茶取暖!兩款禦寒藥膳請收下
    當歸羊肉羹溫陽/薑茶取暖!兩款禦寒藥膳請收下 2021-01-08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
  • 一千多年前古人穿「紙衣」禦寒
    但是,在古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嗎?    有花椒做的「暖房」,有顏值逆天的「暖寶寶」……河南商報記者採訪到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以及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為大家揭秘古人的「花式取暖神器」。    12月31日將是2019年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    等不到雪的鄭州,換另一種方式來紀念將要離去的2019年,那便是強冷空氣在年底重磅登場。
  • 古人如何禦寒?給房屋加保溫層 窮人穿麻富人穿裘
    比如在部分農村,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時,圍在一起「烤火」的火盆,就是古時人們常見的取暖方式;秦朝時期就有的火牆,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古人甚至能夠通過常見的物資,研發出保溫材料;我們冬天離不開的圍巾、帽子和手套,也是古人禦寒的主要手段,而且古人還把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
  • 古人冬天穿啥禦寒?紙衣!還有一款造價便宜的「加厚版」
    但是,在沒有空調、暖氣的古代,古人們又是如何取暖的? 有花椒做的「暖房」,有顏值逆天的「暖寶寶」,還有「吃貨」必備的取暖火鍋……河南商報記者採訪到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郜向平以及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為大家揭秘古人的「花式取暖神器」。
  • 你還在靠「抖」取暖?別逗了,「黑科技」取暖器誕生,溫暖過冬
    在沒有空調和取暖設備的地方,室外都比室內暖和,還記得以前冬季的時候,一伙人都會結伴跑出去曬太陽。南方的冬季每年都是一個考驗,不知道大家都是怎麼度過冬季的呢?小編已經屯了好幾袋暖寶寶,就為了撐過今年的冬天。小編前段時間還跟朋友吐槽,今年的冬天太冷了,直接被嘲笑,你還在靠「抖」取暖?別逗了,取暖器沒用上嗎?
  • 古人禦寒「利器」木炭的另類作用!看完以後長知識了……
    應對寒潮,眾人紛紛解除了秋褲封印,我卻在故紙堆裡翻找起古人的禦寒「利器」木炭。結果發現,它不僅是古代使用率最高的採暖原料,更是煤與石油未大規模開發應用前的國家戰略能源,是推動工業、能源等文明發展的動力之一。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探秘趣歷史,大家好,我是冷知識小宮。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小宮覺得簡直想穿越回去,告訴宋朝人,棉花是可以拿來蓋的,拿來保暖的。如果有人能在棉花剛傳入宋朝時,就告訴宋朝人,棉花可以用來保暖,那得有多少人能免受寒冷的威脅呀!明朝的時候,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天偶然發現,堆在身上的棉花,讓自己很暖和。
  • 古代沒有暖氣沒有電,零下幾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必須要說的是,今天最常禦寒的棉花,也非中國本土出產,而是起源於印度和阿拉伯,到了宋朝以後,才逐漸傳入了中原,因此古人講這種擁有良好保暖功能的植物取自「錦」的一邊,稱之為棉。在棉花尚未普及前,古人最常使用的,就要屬於動物的毛皮了,正如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描述,「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而在中國東北的山林,也多有狐狸、狼等動物,皮草多出於此地,又或者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貿易,換取衣物。在宋朝的時候,隨著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的建立,大量牲畜以及皮毛被販賣至中原,不少宋朝人也開始喜歡穿氈衣起來。
  • 宋代以前還沒有棉被,那貧苦百姓冬天睡覺如何禦寒?山人自有妙計
    因此宋以前沒有「棉」,只有作為絲織品的「棉」,但這樣做不出棉被,但是對我國偉大的勞動人民來說,這不是什麼難題,他們想出了各種千奇百怪的禦寒妙招。眾所周知的是,古代的生產技術並不發達,而且多數要靠人力驅動。
  • 棉花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如何禦寒?吃火鍋?用鴨毛?
    在沒有棉花或者棉花還不甚普及的古代人民又是如何禦寒,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首先,被子在古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寫到:「被,寢衣,長一身有半。」這種寢衣類似於披風,是先秦時期有袖子和帽子的寢衣的縮減版。
  • 荔枝文藝課|有了這些取暖神器 古人也愛「冬夜長」
    因古人稱熱水為 「湯」,而其物又有暖被的功能,所以才被人稱為 「湯婆子」,又有「湯媼」「腳婆」「暖足瓶」「錫夫人」等多種叫法。   近代徐珂《清稗類鈔》中說:「銅錫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腳,宋已有之。」
  • 走過唐詩宋詞,在古人的吟唱裡取暖
    在唐詩宋詞裡取暖吳佳佳讀著唐詩宋詞,逆時光走在古典的長廊,寒冷的冬天在古詩詞裡渡過,竟覺暖意濃濃。讓詩意和優雅溫暖一冬。悽風結衝波,狐裘能禦寒。終宵處幽室,華燭光爛爛。」長江水雖又寬又大,但是乘著小船照樣可以渡過,如果信用像流沙一樣堆積,馬卻只能踩在沙裡裹腳不前;在悽風冷雨的清晨,冷風把河水吹得波紋蕩漾寒氣逼人,穿了狐裘,一樣能抵禦刺骨的寒冷;通宵坐在黑暗的屋裡,有蠟燭的光芒,也像白天一樣了。身世幾經沉浮的韓愈,對於像寒冷的感覺,就像對外界的流言蜚語和壓力,兵來將擋,吃飽穿暖了,寒冷和困難一樣奈何不了他。
  • 冬天取暖,地暖好還是空調好?有人說燒錢取暖的效果更好,真的嗎
    冬季取暖正當時,北方早已開始集中供暖,而生活在南方的人們取暖基本靠「抖」,為了禦寒,都使出渾身解數,各種奇招出盡,秋褲、毛褲神馬的那必須是不在話下的取暖必備。小編覺得有伴侶的小夥伴當然是互相抱著取暖最為明智啦~下面我們來見識一下各種禦寒方式。
  • 古人是如何過冬的?看了他們的方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冬天颳風下雪,現代人有暖氣有火爐都感覺很冷,那古人冬天是如何禦寒取暖的?不僅是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而且更北還有遊牧民族,他們冬天如何取暖,下面我們透過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來看一看。半坡遺址,右上角為炕遠古人類為了保存火種,會在居住的洞穴裡常年生火,寒冷的冬夜圍著火堆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後來人口增加,撿拾的柴火也多了,分成幾個小火堆,白天外出打獵的時候會把一些火堆用土掩埋
  • 那古人怎麼辦?
    其實不止唐朝,就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在其詞中提到「乍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可見冬日裡的取暖問題,其實一直在古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然了,「吾廬獨破受凍」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局面,在冬日裡燒著「海量」炭火終日煙霧繚繞的也是大有人在,只是有這個資本的人少些罷了。古人在寒冷環境下的處境,大致如上所述,現在我們來看看古人們應對冷冬的具體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