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竟然可以區分輕重音,判斷語言節奏!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

2020-12-16 騰訊網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聽覺大腦通過掃描語音來將其分解成音節。這些發現第一次為語言的基本要素提供了神經基礎,並為我們理解語言節奏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幾十年來,語言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證據,證明聽覺大腦區域的神經元會利用語音音量的波動來識別音節的開頭和結尾,例如「lin-guis-tics pro- fesi -sor di-a-gram-ming a sen-tence」。然而迄今為止,這些努力收效甚微。

在發表於2019年11月20日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大腦會對每個音節中間的重音做出反應——就像是詩人在掃描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hàll còmpáre thèe tóà súmmèrs dáy?)一樣。研究人員發現,這一信號——在語言皮質中被稱為顳上回中部的區域——體現在每個元音開始時音量的增大,這是人類語言的普遍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說,這種簡單的音節標記還可以為大腦提供關於重音、調速和節奏模式的直接信息,而這些信息在英語和其他許多語言中傳達意義和情感方面十分重要。

領導這項新研究的神經學家Yulia Oganian博士說:「我發現這項工作最令人興奮的地方是,它展示了一種簡單的用於感知節奏的神經編碼原理,而節奏是我們的大腦處理語言的基礎。這能解釋為什麼人類對構成口語詩甚至口語故事的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的次序如此敏感嗎?」

「真正讓人振奮的是,我們現在明白了一個簡單的聲音提示(在元音開始時音量的迅速增大)是如何成為語音的一個關鍵要素的,因為它告訴聽者一個音節何時出現,是否重讀。這是關於大腦如何從言語中提取音節單位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發現。」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健康中心神經外科醫生Eddie Chang說。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是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癲癇中心的志願者,他們在大腦表面臨時放置了一到兩周的電極陣列,作為神經外科標準製劑的一部分。這些大腦記錄使得像Chang醫生這樣的神經外科醫生能夠設計出如何在不損害附近大腦重要區域的情況下切除導致病人癲癇發作的腦組織,同時也使他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能夠提出關於人類大腦功能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不可能通過其他任何方式解決的。

Oganian招募了11名志願者,他們的癲癇描記電極恰好與參與語言處理的大腦區域重疊,並且他們很樂意在醫院的休息時間參與研究。她給每個參與者播放一段從不同的演講中挑選出來的演講錄音,同時記錄他們聽覺語言中心的大腦活動模式,然後分析數據,以識別反映他們所聽到的音節結構的神經模式。

數據顯示,mSTG活動包含單個音節的離散標記,這與該領域的主導模型相悖。但這些神經數據中的離散音節標記到底是對語音的哪些方面做出反應的呢?

為了找出是錄音的什麼特徵驅動了新發現的音節標記,Oganian讓她的四個志願者聽速度降低四倍的錄音講話。這些極其緩慢的語音記錄讓Oganian發現,音節信號是在每個元音開頭的重音升高時持續出現的(例如,在音節「ba」中,「b」到「a」時),而不是像其他科學家推測的那樣在每個音節的最高點出現。

Oganian在mSTG中發現的音節標記也隨著講話者對特定音節的強調而變化。這表明,語音處理的第一階段同時允許大腦將語音分解成音節單元,並跟隨重音模式,這對英語和許多其他語言至關重要 (例如,"computer console" vs."console a friend"; "Did I do that?" vs. "Did I dothat?")。

音節信號也為大腦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節拍器來跟蹤說話的節奏和速度。「有些人說話快,有些人說話慢。人們在興奮或悲傷時說話的速度也會改變。大腦需要能夠適應這一點,」Oganian說。

研究人員正在繼續研究mSTG中的大腦信號如何被理解和轉譯,從而使大腦能夠處理語言節奏和意義。他們還希望探索大腦對這些信號的解釋在英語以外的語言中是如何變化的,這些語言或多或少地強調了說話的重音模式。

參考: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1/191120144948.htm

編譯:唐培

排版:何笑笑

審校:李婧(皮主編)

審核:林思恩

小課堂推薦延伸閱讀:《寶寶的語言能力決定TA的發展潛力,寶媽們該怎麼做?

這是小課堂曾發布的另一篇有關語言能力的文章,推薦與本文一起搭配閱讀,幫助你更了解你的孩子。

▼▼▼

你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不但理解能力強,更加自信,並且在今後的學習和社交中也會更受歡迎。

那麼,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園的教育者以及家長們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讓寶寶變得伶牙俐齒呢?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是時候將語言技能加入「幼兒園必備物品清單」了。

孩子上幼兒園時的能力越強,在學校的表現就越好,特別是數學、閱讀、交友和合作能力。孩子的詞語應用和語法能力,不僅會反映他將來上學後的口語和寫作能力,還會反映出他在其他學科上的表現。

華盛頓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艾米 佩斯(Amy Pace)認為,語言會輔助學業和社交發展。

「大多數研究將焦點放在了數學、科學和讀寫上面,而忽略了語言的重要作用」,她說,「但事實上,語言恰恰是預測孩子在眾多學科上表現的因素之一。比如說,孩子為什麼數學成績好?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具備較強的數學語言能力」。

研究首次綜合考量了一套學前必備技能,以確定哪一個是孩子成功的最可靠預測因素。坦普爾大學嬰幼兒語言實驗室主任凱西 赫什帕塞克(Kathy Hirsh-Pasek)說,語言能力,即學習單詞並將它們組合成流暢的句子的能力,明顯更優於其他因素。

研究結果發表於《早期兒童研究季刊》上,研究數據為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早期兒童保育和青少年發展研究中1200多名兒童的縱向數據。研究採用特定年齡和年級的學術和社交能力為衡量標準,包括進入幼兒園、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

雖然目前已有很多關於兒童如何發展具體技能的研究,但這些大部分都集中於單一學科領域內的學習模式,比如說數學或閱讀。

研究人員想要確定將不同的技能放在一起綜合考慮時,他們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並探究這些組合能力如何幫助兒童進一步提高他們剛上幼兒園時就具備的能力。

研究團隊對學術和行為評估結果進行了分析,並分配了標準化分數,並研究了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分數之間的關係。通過增長曲線建模,研究人員隨時觀察兒童的表現水平,並調查小學內特定時間段的變化率。

研究人員發現,在其所評估的技能和裡程碑中,如社交/情感、注意力、健康水平、閱讀、數學和語言能力,只有語言技能一項可以在孩子剛剛上學時,預測出他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在學業上的表現,不僅僅是跟語言相關的學科類領域,還包括數學、閱讀和社交技能。

孩子在幼兒園時期的閱讀能力可以說明他之後的閱讀、數學和語言能力,而數學能力則與他的數學和閱讀成績相關。

語言和讀寫能力不是一回事兒

佩斯表示,人們經常將語言和讀寫能力混為一談。

閱讀技巧是指將字母和聲音組合解碼為發音單詞,以及理解單詞含義和上下文的能力。語言是將單詞進行排列組合,並在口頭交流和筆頭寫作中應用複雜句法和語法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它有可能影響其他發展領域,佩斯說,「在如此關注數學和科學教育的時代,語言也應引起重視」。

「語言為社交互動奠定了基礎。如果你的語言能力較強,你就能與同齡人和老師溝通」,她說,「語言還涉及執行能力,包括理解和執行教師四步教學法的能力。並且語言有助於學生解開數學和科學問題,因為對術語和抽象概念的理解也依賴於語言知識。」

例如,入學時的語言能力不僅可以預測五年級的水平,還可以預測一至三年級以及三至五年級讀寫能力的增長。實際上,語言甚至可以激勵孩子取得比研究人員預期更大的進步。

以全人的觀點看待兒童

佩斯說,衡量一項技能對另一項技能的影響,除了衡量同一技能的提高外,還提供了一個「全人」視角。即便如果孩子在上學前很少接觸數字或空間感念,但卻具備較好的社交技能的話,他也會經歷一個情感緩衝階段並從中受益。

「如果我們只關注孩子能力的一角,雖然它可能預示著其該領域內的未來發展,但它不能完全反映孩子未來的整體情況」,她說。

研究人員希望發現,幼兒園準備工作的影響在三年級前會逐漸消失,那正是小學課程從引入基礎技能轉變為幫助學生在深入研究時應用這些技能的階段。

但根據這項研究,兒童在幼兒園的表現可以預測他們在三至五年級的表現,包括語言、數學和閱讀在內的多個技能。研究還表明,在前五年促使兒童不斷提升上述技能對其未來的學業發展至關重要。

什麼應該改變?

該研究結果值得進一步研究,佩斯補充說,特別是因為它們與教育政策有關。例如,進入幼兒園時具備較強能力的兒童與其他人相比,在發展和學習上的進步似乎更小。這一發現與其他相關研究一致,但仍值得研究人員深入探尋如何才能更好的滿足資優生的需要。

她說,這項研究還能促使相關人員重新審視幼兒園入園準備的衡量標準。

「入學時的語言能力始終是學生成績的重要預測指標,也可能是為什麼前三到五年對兒童未來學業和社交如此關鍵的原因」,佩斯表示,「正是孩子幼年時與父母、教師和保育人員的高質量互動,為社會交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這一基礎,也正是未來語言發展和學習的基石。」

早期兒童保育和青年發展研究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研究所提供資金支持。該研究的其他作者還來自坦普爾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和德拉瓦大學。

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1、越早越好

家長應根據自身條件,根據不同月齡採取不同的形式進行語言啟蒙教育。比如孕期,就可以多跟寶寶說說話。這種說話,要像對自己最好的朋友那樣的語氣和口吻,保持自然、輕鬆、友好。

2、給孩子講故事

寓言故事中的句子簡單易懂,尤其是帶圖畫的幼兒讀本,不僅能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

3、教孩子唱兒歌

兒歌往往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在朗朗上口的背誦中掌握大量的詞彙。

4、一起閱讀

學會說話之後,要注意豐富孩子的視野和詞彙量。閱讀是語言的延伸和補充,所以父母陪著一起閱讀,更能激發孩子的語言興趣和潛能。可以訂購一些好的習慣養成類教材和雜誌,只要是圖文並茂孩子都會很樂意閱讀。有些雜誌還配有光碟和玩具,那孩子更會愛不釋手。

5、讓孩子自由發聲

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什麼都不懂就不要亂發言。有時孩子說一句話,家長立馬阻止:你懂什麼?如果真這麼做,那就大錯特錯啦。

請讓孩子自由發聲,把她的觀點表達出來。如果孩子說錯了,把不對的地方及時糾正過來就行。這樣不但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能讓孩子變得勇敢,開朗。

當孩子走出家門,走進校園,您可能會擔心孩子是否被孤立、是否有協作能力、能不能吸引老師關注、能不能交到朋友;當孩子走進課堂,您可能又會擔心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對老師教授的內容是否感興趣,是否有創造力和自我學習能力,能不能取得好成績。其實,所有這一切都與孩子的核心素養——腦認知能力有關

腦認知能力代表著兒童大腦的思維能力,是他們接受信息、處理信息、整合信息並且付諸行動的一切智力活動的指揮棒。

但腦認知能力並不簡單等同於智力。智商是對大腦複雜能力的局部測量,它能夠代表一部分大腦的能力,卻常常無法反應全部、更難以追蹤大腦的成長。

舉個例子,幾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一個學不好可能是因為智力有問題,而另一個可能是因為無法集中注意力(管控能力),還有一個可能是因為記憶力問題(後兩個孩子即使智力沒有問題,他們也會在學習生活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

因此,科學的腦認知測評成為兒童認知發展觀察和幹預的重要工具。只有把握兒童認知能力,有針對性地助其提升,確保家長給予孩子的養育及老師所實施的教學與孩子的認知水平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兒童發展教育三層次模型

如今,科技的發展已經為我們賦予了這樣一雙「慧眼」。利用最前沿的科學方法和可穿戴設備,我們能夠測量之前看不見的腦認知能力和社交溝通能力。以數據說話,呈現孩子能力各個維度的長版和短板,為家長和老師提供指導,不僅改變孩子的行為,而且有針對性地提升孩子的能力。

通過測評,我們能夠看到每個孩子身上展現出的不同特質,獲得個性化養育指南:如何科學看待孩子腦認知及社交溝通不同維度的長板和短板,在養育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如何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或訓練,提高孩子的核心素養。同時,還能通過對孩子腦認知及社交溝通能力進行追蹤和階段性整體評估,確保孩子各方面均衡發展。

相關焦點

  • 有聲語言的表達技巧——重音
    、語氣、節奏是語言表達的外部技巧,情景再現、對象感、內在語構成了其內部技巧,本文將論述有聲語言的外部表達技巧之——重音,並著重分析重音的分類、重音的強調方法,對於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只有掌握了語言表達技巧,才能更好得傳情達意。
  • 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
    二、幼兒語言發展關鍵期需要注意什麼呢?幼兒在養育過程中需要注意很多事情,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有其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的。如果孩子生活的語言環境太過複雜,孩子不易理解多種語言,並且不知道哪一種為孩子要學習的母語,孩子聽各種語言,造成困擾,也可能讓孩子無法理解各種語言的所表達的意思。 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全家都統一的語言環境,以同一種語言跟孩子交流。 4、不要太懂孩子的行為語言,鼓勵孩子說出來。
  • 語言敏感期,最適合發展多種語言的時期
    研究發現,語言功能區優先在大腦左半球發育,0~3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兒童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時期。6~7歲以後,學習效果和速度明顯減低。 語言敏感期具有階段性和特定性,一旦錯過無法彌補。幫助孩子早點學會說話,不是為了讓家長更有面子,而是事半功倍地協助孩子適應這個世界,與人交往、塑造性格、培養自信。 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不要再懷抱著「貴人語遲」的僥倖心理而一味等待,錯過語言幹預的最佳時間。
  • 英語發音練習:詞語重音節奏和語調(附視頻)
    從很多事例可以看出,大家在說英語和讀英語的時候,之所以找不到流利的感覺,沒有節奏,一口中式英語,就是因為腦子裡沒有以意群為單位的聲音模塊,這些有重音、有節奏的聲音模塊是看到文字或想要說某個句子時腦子裡的第一反應,是先於具體字詞而出現的。看過《國王的演講》的小夥伴應該都曉得喬治六世從小患有嚴重的口吃。
  • 把握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
    別擔心,讓我們理清思路,一步一步看。家長應該意識到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不知道你是否在看文章,你還記得你的孩子多大開始學會說話嗎?然而不管我們的孩子是早晚會說話,我相信你聽到過這樣一個詞「貴人語遲」,當孩子們到了該說話的年齡時,有些人會想到寶媽並用「孩子只不是說話晚了點而已,沒有大礙的」安慰自己,然而他們並不認為兒童的發展應該遵循自然生長規律。當孩子們成長到兩歲左右時,他將開始進入語言的關鍵時期,直到四歲的時候,他們才開始和其他孩子進行流利的對話,有人可能會問,那麼我們應該讓孩子從4歲開始學習英語?
  • 麻省理工:前語言發展期,照料者的言論很關鍵
    《父母的語言》中作者寫道:在神經可塑的鼎盛時期,嬰兒的大腦能夠區分每一種語言的語音。是啊,每一個孩子都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從他們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甚至更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學習語言。(有科學家將嬰兒前語言發展提前到妊娠中後期,《發展心理學》林崇德)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寶寶在開口說話前,是如何一步步學習語言的吧!
  • 有課│劉紀宏:語言三大技巧:重音、停頓和語調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朗誦學習基地這段13分鐘的音頻,是劉紀宏老師講語言表達技巧中的重音、停頓和語調。這三個技巧,是有聲語言表達中經常要遇到的。這段講課時間不長,短短10幾分鐘,要把三個技巧完全講清楚是不可能的,但劉紀宏老師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解,給不了解語言表達技巧的人(比如少年兒童)建立起了自覺運用技巧的意識,這本講座的最大價值所在。也就是說,語言表達,必須要有真實的情感作為最重要的基礎,然後,則需要一些技巧,輔助去實現。重音、停頓和語調,是最常用的。
  • 言語味道|​汪曾祺小說語言節奏分析
    周期性儘管很重要,但它畢竟還只能稱作是節奏活動的一種特殊的範例。只有這樣去理解節奏,我們才能夠解釋,為什麼那些沒有重複同一動作的活動(例如:一個桌球運動員的擊球運動,一個盤旋飛行的飛鳥的運動或是一個現代舞蹈演員的運動),同樣也能展示出明顯的節奏性。」緊湊型語言節奏的特點在於通過語言材料的運動變化達到速度漸快、力度漸強、密度漸大的敘述秩序。
  • 幼兒語言發展時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寶寶發音要積極回應,寶寶從滿月開始,就能簡單發音,從最初的「啊」等元音到一些輔音,這時候家長要積極回應,寶寶叫「啊」,我們也「啊」,這樣孩子高興了會更願意發聲。寶寶多開口,口腔肌肉就越靈活。
  • 沙龍筆記 || 中國新詩的語言節奏·上篇
    換成新詩,我們卻可以隨便加,「請君為我傾一杯酒」,可以這麼去寫,即使發現它不夠順暢,也沒有固定的格律幫我們檢驗它。標點也是一種控制節奏的技巧。最典型的比如王敖,他的語言節奏特別好。《絕句》其中一首的開頭是「我深呼吸,仍記不住,這笑聲」。
  • 英語中重音的作用
    英語重音主要體現在單詞,句子和篇章中,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找出重音的地方。所以,在面對口語的時候我們必須注重重音。 重讀(stress)和重音(accent)在語言學中有時是接近同義的概念,皆指某音節在單字中或單字在句子中相對突顯(prominent)的意思,不過在一些特別區分上,重音(accent)常常被應用在聲音聽覺上相關的概念。
  • 關注兒童的語言發展,講講兒童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兒童發展其他高級認知活動(如抽象思維)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礎。一旦兒童知道了代表事物的字詞,他就可以用一套符號系統來代表周圍世界中的種種事物,傳達自己的需要、感情和想法,進而控制自己的行為。
  • 諾爾康人楊開泰關於「節律性語言對兒童語言發育的影響」理論
    諾爾康新員工——銷售顧問楊開泰則是更大膽地在他的聽力學畢業論文中探討了這種節律性語言對兒童語言發育的影響,立題新穎。雖然還無法評價該研究的價值幾何,但我們很欣賞這種嘗試,結合國外推行的用音樂進行聾兒康復訓練的嘗試,我們認為這種節律性語言康復法與音樂康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下是楊開泰的畢業論文摘要。
  • 大腦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因此大腦的語言功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同時大腦的語言功能又是可以相對定位的。•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關鍵特徵之一•語言不但是一種聲音,而是由聲音、手勢、符號組成的用於交流的系統•全世界有一萬多種語言•兒童在各種文化環境下獲取語言的方式很相似•多數人認為語言這個創造性系統是人類所獨有的
  • 高中英語新課標——(七級)語言知識目標解讀
    在高中英語學科面試中,考生想要得則離不開對高中英語新課標的分析,因為新課標中,明確規定了高中階段需要掌握什麼樣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情感目標等。可以說,高中英語新課標是我們走進高中英語這一學科的必經之路。因此,為了幫助廣大考生能夠順利了解高中英語語言知識方面的範疇,中公教育梁靜老師現主要從語言知識(七級)目標做簡要解讀。
  • 如何區分 語言障礙 與 自閉症
    其實,這兩者是有一定區別的那麼,到底怎麼區分「語言障礙」和「自閉症」?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的確,在語言方面,每一個自閉症兒童的表現是各不相同的。根據孩子的語言發育狀況,醫生大致可以發現,從重到輕,自閉症兒童有以下不同級別的語言能力,代表著病情程度的不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看看孩子處在哪一個級別。
  • 從出生~6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
    當然,在這個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周圍的環境十分重要。如果某個孩子與一個少言寡語的看護的人在一起,那麼很可能也會語言能力欠佳;相反,如果孩子與一個語言豐富的看護人接觸,他們同樣也會變得能說會道。 所以,寶爸寶媽們在孩子從出生~6歲的這幾年時間內,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要儘可能的與孩子多說話,多讀書給寶貝們聽,才是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
  • 語言障礙和言語障礙有啥區別,對孩子語言的康復有幫助嗎
    很多人對語言和言語的概念區分不清晰,讓我們先了解語言和言語的區別。最早對語言和言語概念進行闡述的是瑞士語言學家索胥爾,他認為語言是存在大腦中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認知的系統,每個人都具有,且具有個人特性。
  • 兩道數學題揭示人類大腦缺陷,被忽視的語言文化成為變通的關鍵
    這個答案瞬間可以解開,你只需翻開喝啤酒那個人的身份證,看看是不是滿18歲就可以判斷是否違規,喝可樂的那位不用去管。另外,身份證正面朝上的二人,一個19歲,另一個17歲。你只需看17歲的那個人喝的是什麼就可以,19歲的不用去管。
  • 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這些區域可以互相協作作為一個系統網絡來對文字和語序進行加工來確定文字的語境和意義,這將會鍛鍊我們接受語言的能力,同時這也意味著理解語言的能力,而這或許就是表達性語言的補充,其也是產生語言的能力。為了更加清楚地講話,你就必須想到一些詞彙來表達大腦的意思和信息,並且通過一定的語法規則將其組成一個句子,隨後利用機體的肺部、聲帶以及嘴巴進行發聲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