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鍵期關鍵幫助》讀書會中,我們園裡各小組老師一起學習了2—3歲語言發展關鍵期,這一次的分享讓我感觸良多。
一、語言關鍵期與語言敏感期的區別
通過聆聽大李老師的講解,我們了解到孩子到了兩歲,開始進入語言爆炸時期,蒙臺索利叫做語言敏感期。大部分的幼兒對語言是從兩歲開始敏感的,這一時期的幼兒,他可能從某一天開始說很多話,不停地說,話多得不得了,一直叨叨叨,開始熱衷於學習使用語言,有些語言時是生活環境中吸收到的,而有些可能是孩子自創的語言。
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孩子整個的從出生,甚至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已經開始發展了,因為孩子兩歲到了語言的爆炸時期,並不是說從兩歲就突然開始會語言了,他是需要整整兩年時間的積累的,這兩年裡,孩子通過傾聽來理解語言,以及逐漸發展出使用單個詞,這些都是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
所以說對孩子語言的敏感期的幫助並不是從兩歲就開始的,而是經過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通過孩子所生活的環境傾聽,理解,學習,積累。
孩子是具有吸收性心智的,因此在這兩年的積累之後,大多數孩子到了兩歲就開始出現語言的爆炸時期了。而孩子的語言發展關鍵期是從孩子整個一開始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這麼長的時間都是發展孩子語言的時期。
二、幼兒語言發展關鍵期需要注意什麼呢?
幼兒在養育過程中需要注意很多事情,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有其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的。
1、養育者需要跟孩子交流。
從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開始孕育的那一刻開始,媽媽就需要與肚子裡的孩子說話交流,媽媽與身邊一起生活的人之間的溝通,孩子孕育過程中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2、養育者的重要性。
每一個孩子出生以後,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固定的養育者,而這個養育者必須是會跟孩子說話交流的。
比如說現在有些家庭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帶養,而帶養人在帶養過程中又不跟孩子說話交流,逐漸的,我們會發現孩子的語言未得到發展,或者說語言發展遲緩。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養育者是非常重要的,養育者的語言就是孩子的第一位語言老師。
3、語言環境不能太複雜。
孩子語言的發展與孩子所生活的的語言環境也有很大關係。如果孩子生活的語言環境太過複雜,孩子不易理解多種語言,並且不知道哪一種為孩子要學習的母語,孩子聽各種語言,造成困擾,也可能讓孩子無法理解各種語言的所表達的意思。
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全家都統一的語言環境,以同一種語言跟孩子交流。
4、不要太懂孩子的行為語言,鼓勵孩子說出來。
有時我們也會看到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孩子最開始可能只會說一個字,一個詞,有些話都不會說,那麼孩子就會使用他的動作或是「嗯嗯嗯」來表示他要表達的含義,這個時期很關鍵哦!
這時候,我們不要馬上懂孩子的行為語言而去行動,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學習表達語言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我們要做的就是引領孩子說出來,鼓勵孩子嘗試自己說出來。
前期孩子不一定會說,成人則可以代替孩子說出來,然後再去做。比如說孩子指著燈和開關,孩子想要開燈,那我們可以指著開關跟孩子說「這是開關,我們開燈」。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動手按開關來開燈。
5、少說或者不說疊詞和網絡詞。
我們在和孩子說話時,所描述的事物表達出來一定要清晰準確,儘量做到不和孩子說疊詞和網絡詞。
比如說,午餐時間到了,要吃飯了,我們可以和孩子說「我們一起去吃飯」,而不是說「我們一起去吃飯飯」。比如說「洗澡」,不說成是「洗澡澡」等疊詞。
還有就是成人在和孩子說話交流時,不說網絡詞。我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個爸爸在鼓勵孩子爬的時候,開心地對著孩子說:「我要為你打call」,孩子其實是聽不懂的,我們可以和孩子說「爸爸看到你在努力地爬」。
6、孩子語言發展時期出現自創詞時要平靜對待。
孩子在學習語言時期,他可能會因為不知道怎麼說,或者怎麼使用一些詞語,就有可能會出現自創詞語的現象。而這一時期,如果成人聽到孩子的自創詞語時有很大反應的話,比如大笑、生氣、說教、、、、、、這可能會造成孩子不願意說了,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孩子為了獲得成人的大反應而故意去說。
因此,當發現孩子自創語言時,可以平靜地問孩子想表達什麼,然後平靜地把孩子想說的語言表達出來給孩子聽。
7、耐心聆聽孩子說,給到適當地回應。
我們的孩子會使用語言了,他會不停地說,一直說,可能成人會有煩的情緒。這個時期,我們成人一定要耐心,注意傾聽孩子說了什麼,給到孩子一些回應。
只有給到孩子回應,孩子的語言才能得以發展。有時候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們自己很想說一些話給別人聽,當別人不聽時,我們是什麼感受?
當別人願意耐心傾聽並給到我們回應時,我們又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三、生活中的例子
1、例子一
在幼兒園裡,我曾在混齡班帶過幾個來自朝鮮族的寶貝。他們的第一語言就是說韓語,當來到我們幼兒園入園時,他們說的也都是韓語,老師們聽不懂孩子在說什麼,孩子們也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造成溝通矛盾。
在這一時期,老師們每天和寶貝說普通話,也建議家長和幼兒園配合,在家也和孩子說普通話。
我們從最開始的一個字一個詞開始表達,並對應相對應的事物。比如洗手,就帶著孩子去洗手;剪紙,就帶著孩子剪紙。使得做的動作與語言配對,讓孩子傾聽理解。就這樣,這幾位寶貝的普通話逐漸發展,後期已經說得是相當流利了。
當然,這裡孩子學習第二語言,它的前提是建立在孩子已經能聽懂和較好使用第二語言的基礎上,再來學習第二語言的。如果孩子的第一語言還沒有發展得很好,因一些原因需要學習第二語言,我們是需要統一孩子的需要環境以及給到孩子時間和耐心,讓孩子學習的。
2、例子二
我記得媽媽告訴過我,我小時候一歲就會說一些話了,一歲零一個月就已經能說簡單的一些語句了,語言還是發展得挺好的。
現在分析來看,一個原因是我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固定養育者會常跟我交流說話,家裡的語言環境是統一的。雖然我的第一語言說的是方言休寧話,但我們家的人還會說安慶話,因為生活的大環境使用的都是休寧方言,因此我家裡人跟我說的都是休寧方言。
當我的休寧方言已經能使用得較好的時候,學會使用休寧方言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自信心。大概是四歲的時候,我會對奶奶和爸爸說的安慶話很感興趣,會想要主動去問去學習,算起來安慶話屬於我的第二語言。
後來到了六七歲時,因為認識了一對只會說普通話的雙胞胎姐妹,我想要和她們一起玩兒,因此我開始學習普通話,這個普通話的學習一方面來自與雙胞胎姐妹之間的溝通,一方面來自自發性想要學習這樣的一種語言,想要去與她們交際,因此我回去問自己的爸爸媽媽有些話用普通話怎麼說,再到我開始上小學,普通話也隨之逐漸發展和提升。
在大李老師這一集的語言發展關鍵期裡也有講到,想要學習一樣新東西,首先需要有自信以及濃厚的興趣,當我們對一個事物及其感興趣,並且非常想要去學,有這種內在的動力去學習,那麼這項能力是一定可以學會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我們想要學會一種語言,從而能夠去交到朋友,為了發展人際關係,從而去學習,這也是有內在動力去學習的。
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在中國學會了普通話,有一些孩子在小學階段就出國了,在國外呆了一年,再回來時,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就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了。其實這就是語言環境,孩子想要去與他人交流以及為了生存,他必須要去學習這門語言,可能孩子就學會了。
3、例子三
一個孩子從小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可是爺爺奶奶不怎麼喜歡說話,爺爺奶奶又需要幹活兒,基本上孩子能自己走路了都是讓孩子自己看電視,由電視機陪伴著。
這個孩子到了三歲,她還不怎麼會說,只會簡單的字詞。孩子通過看電視也沒有學會使用語言,就像大李老師說的,孩子只能通過跟活人交流,只有我們活人造成的語言環境才能夠刺激到孩子對語言的吸收。
因為語言的吸收必須跟實物配對,必須跟情緒配對,必須跟情感配對,必須跟說話的人配對,孩子才能夠真正的吸收到語言。所以說不要把孩子交給那個不愛說話的人帶。
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給到孩子應有的幫助及引領,從而讓我們的孩子獲得語言的發展。
語言,不單單是學習會說話那麼簡單,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有孩子需要發展的語言能力。聽、說、讀、寫都是屬於語言的發展,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更好的、更深層次地去發展自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