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童文學的語言需要超前性?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是人的高級智慧是人類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語言的獲得和發展是多方面、多層次、多種因素組成的。兒童早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文學的語言需要稍稍超出幼兒的理解能力,以不斷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自己學習的積極性。
語言是人類的禮物。觀照時而也被稱作語言的動物的各種交流系統,人類語言凸顯其無與倫比的複雜度和開放性,成為人類與其他物種最顯著的智能差異。同時,語言習得又是人類每一個新生兒與生俱來的能力。進而,語言智能在個體成長中顯著超前其他心理智能迅速發展。這些普遍的現象學常識蘊藏著深奧的未解之謎,令一代代科學家困惑不已,卻被教育界的專家嚴重忽略。我們將語言智能的部分「獨特性和差異性」表現列舉如下:
1.與其他生理、心理機能和智能相比,在發展成熟上顯著超前。
正常兒童平均3歲就能嫻熟使用母語,聽懂別人的敘述或命令,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描述事物,從父母親講述的故事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簡言之,他已經可以自由地聽、自由地說了,他聽與說一點也不會有主觀的刻意的努力。雖然他知識貧瘠、經驗缺乏、認知水平幼稚,包括他掌握的詞彙還較少,然而,就他自身的經驗、掌握的知識和理解的事物,就他的認知水平,在這些範圍內他應用語言非常自如。而這個年齡的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發育還很初步,連體格和動作的發展都很初步,與語言智能的「成熟」形成強烈反差。例如,學習繫鞋帶這麼簡單的事,對3歲兒童來說都相當困難。
2. 與成人學習語言相比具有顯著的容易性。
全世界各民族嬰幼兒語言習得的進展神速且步調高度一致,都在三歲達到嫻熟掌握母語,不需要外界任何系統化的教育。可以同時學習兩種以上語言。幼兒自己從不感到費勁。
3. 與成人學習語言相比具有顯著的結果差異。
正常嬰幼兒都能毫不費力且毫無例外地嫻熟掌握母語,甚至第二語言或外語(雙語或多語環境中成長的嬰幼兒);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耗費大量的主觀努力,學習效果參差不齊,能達到嫻熟運用的比例不高。
4. 從語言的複雜性分析母語習得的過程難以解釋。
幼兒語言習得中廣泛存在規則泛化的例子。即兒童都會自動地概括出(不經過教學)母語語法規則,並把這些規則擴展運用,從而產生成人語言中沒有出現過的用法。這些例證說明母語不完全是通過模仿或行為主義主張的刺激與強化等過程學會的。這一人類社會亙古的普遍現象強有力地說明,語言是人與生俱來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