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20日,「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在冰城哈爾濱格外涼爽的時節,來自全國各高校外國語言文學專業、中文專業的專家教授、教師以及碩博士生同道齊聚黑龍江大學,參加2018「巴赫金文學理論」高端學術論壇。為期三天的會議對於各領域研究巴赫金理論的學者而言,是一場不可多得的學術盛宴。黑龍江大學副校長嚴明教授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巴赫金研究會會長周啟超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開幕式致詞。嚴明校長對本次論壇的主辦單位黑龍江大學的歷史進行了簡單介紹,並歡迎遠到而來的學界專家和教師們;周啟超教授從全國巴赫金研究會的發展進程出發,指出了巴赫金文學理論在現當代人文學科中的重要性,強調了本次論壇的學術意義。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巴赫金研究會會長周啟超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巴赫金學會副會長夏忠憲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巴赫金研究分會副會長凌建候教授,南京大學俄語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巴赫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加興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院長、中國巴赫金研究學會副會長、副秘書長黃玫教授在會議上就專題分別展開了演講。
8月18日的首講人周啟超教授分別展開了《論巴赫金的「復調說」》和《論巴赫金的「外位性」視界》兩個專題講座。第一場講座中周啟超教授就「復調」理論的原點、復調式敘事的「對話性」、復調式藝術思維的反「獨白主義」精神三個關鍵問題深度解析,「復調」在巴赫金筆下不僅僅是一個小說家藝術個性的隱喻,更是一種指稱新的小說體裁的概念,一種指稱新的思維類型的範疇,一種哲學理念,一種人文精神。同時周啟超教授還對受到爭議的「復調是否是多聲部」和「作者與主人公是否平起平坐」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第二場講座的主要關注點則在於從學理上闡明巴赫金的「外位性」視界在外國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存在的重大意義和價值,論證了其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的合法性,提出了外國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研究的基本路徑,同時也從認識論層面闡述了「外位性」視界對於文學研究實踐中「去除盲點、激發洞見」的功能。
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文藝》主編、中國巴赫金研究協會副會長夏忠憲教授,為所有與會學者做了兩場精彩紛呈、鞭辟入裡的專業高端學術講座。在第一場講座《論巴赫金的對話建構術》中,夏忠憲教授從自我與他者關係的角度出發,對巴赫金結合時空體、審美思考的跨學科交叉研究成果—對話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了巴赫金在世界觀、方法論、行為策略、創造能力等方面體會出的智慧,探討了巴赫金如何智慧地處理一系列的二元對峙,如何以悖論的方式表現出對和諧、對創新的追求,尤其是從方法論意義上思考在凸顯了主體性之後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在第二場講座《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中,夏教授對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理論研究中的弊端做了評述,提出了反思的理論問題;並以拉伯雷為焦點考察了歐洲文學和俄羅斯文學史;整理和研究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的文學史,考察並重構人文科學話語體系龐大的構想背景下,對巴赫金的狂歡化詩學理論正本清源,重新審視。
19日,北京大學凌建侯教授為所有參會學者做了兩場非常精彩、富有意義的專題講座。在第一場講座《呼喚對話思維——互文性與對話性關係的另一種解讀》中,凌建侯教授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得出對話思維的重要性。又詳細梳理了互文性與對話性的學源關係,將二者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克裡斯蒂娃與巴赫金無法調和的根基性矛盾就在於:前者是持「抽象的客觀主義」的獨白論者,而後者則是具有參與性思維的對話論者。在第二場名為《詩學形態與哲學訴求——巴赫金長篇小說理論的學術功績》講座中,凌建侯教授詳細闡釋了巴赫金小說理論的四個學術貢獻:長篇小說的形象具有未完成性;長篇小說的形象原則上是被語言描繪出來的形象;雜語現象;時空體的體裁意義。接下來,凌建侯教授又從巴赫金當時所處的學術氛圍闡釋了巴赫金小說理論的學術影響,並認為巴赫金小說理論的影響力主要表現在敘事學方面。最後,凌建侯教授通過梳理巴赫金的創作和學術發展脈絡,認為巴赫金早期和後期的論著具有一脈相承的關係。而巴赫金小說理論的哲學訴求就在於形成一個開放的體系性。
南京大學俄羅斯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巴赫金研究常務副會長王加興教授作題為「巴赫金的文學語言觀」和「從言語體裁觀看巴赫金對修辭學的理論貢獻」兩場講座。在第一場題為「巴赫金的文學語言觀」的講座中,王加興教授首先講解了狹義和廣義層面上的「文學語言」概念,並在理解「文學語言」的基礎上闡釋了藝術作品中語言運用的審美意味。同時詳細介紹了巴赫金的文學語言觀:即在文學作品中語言實質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異——它從一種描寫手段變為一個被描寫的對象。在第二場題為「從言語體裁觀看巴赫金對修辭學的理論貢獻」的講座中,王加興教授以巴赫金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和《言語體裁問題》兩部著作為研究對象,指出巴赫金對語言學的重大貢獻在於他的超語言學思想。因言語體裁理論正是在這種超語言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反過來又豐富、發展了超語言學。故而,巴赫金提出的言語體裁理論作為一種卓有成效的語言學思想,具有很強的闡釋能力,這一理論對俄語資源修辭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日,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黃玫教授在題為《巴赫金時空體理論研究》的講座中,從時空體的概念、源起、含義、意義以及價值全方面對巴赫金時空體這一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地梳理,並指出了這一理論對於文學研究者的方法論意義。
巴赫金的時空體理論主要表述於《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歷史詩學概述》一文中。他將時空體的概念定義為文學中已經藝術地把握了的時間關係和空間關係相互間的重要聯繫。目前學界對這一概念的起源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其與盧卡奇的「現代成長」概念、康德的認識論和烏赫託姆斯基的「身體」概念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在巴赫金的定義中,時空體最重要的含義在於時間和空間的有機融合和不可分割性,即時空體指的不是在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單獨的時間和空間,而是它們之間密不可分的相互關係,是文學作品中時間和空間彼此相互適應所形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或者更具體地說是時間和空間相互結合形成的某種相對穩定的模式。在文學中,時空體具有重要的體裁和情節意義,同時也影響了整個文學的發展。時空體是長篇小說的基礎,決定著作品的體裁,引導著情節的發展。時空分析法就是將這一理論應用在文學批評實踐中,要求同時觀照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是把情節、人物、體裁等作品各要素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的方法。黃玫教授以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不同的時空特點為例,說明了時空分析法在對小說詩學,特別是對體裁特徵和作家個性的總體把握上具有的重要價值。黃玫教授認為,巴赫金的時空體理論極具啟發性,但是也應該看到,「時空體」這個巴赫金引進文學研究的詞語「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抽象性」,它並不是在所有的問題上都能給我們以滿意的答案。儘管時空分析法有諸多的價值和意義,這並不意味著它可以完全替代其它的研究方法。因此時空體分析法的未來正有待於我們去進一步地挖掘和開拓。儘管當代全新的思想和生活衍生出全新的時空體,巴赫金基於經典作品研究所提出的時空形式大部分都已不再使用,但時空體理論之於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仍然不可低估。
在《巴赫金與維諾格拉多夫關於作者問題的研究》一講中,黃玫教授比較了兩位大師在作者問題觀點上的異同,並指出二者觀點並非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是對立的,而是互相理解、互相補充的。兩位大師從不同的視角對同一問題進行闡釋,因而產生了認識上的分歧。作者問題的核心是作者和作品的關係。維諾格拉多夫關注的中心是作品中潛移默化的作者,即體現於作品中的作者,他用獨創的「作者形象」一詞來指稱這一作者。巴赫金對作者的研究貫穿於其學術研究始終,也是其對話理論的文學淵源,他從審美創作論出發,證明作品中不可能沒有作者存在。他認為存在三個作者——傳記作者(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автор)、第一性作者(первичныйавтор)和第二性作者(вторичный автор)。第一性作者即審美現實的締造者,外位於自己的創作之外,因而擁有相對於主人公的超視。第二性作者存在於文學篇章和意義之中,擁有作者的話語和思想。巴赫金將第二性作者看作文本中同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共存的一種聲音,關注的是作者和主人公在超語言學層面上的關係以及二者意義上的對話。巴赫金對「作者形象」這一概念的批判主要集中於兩點:1、稱名問題。形象必然是一個描述的客體,而作者卻是描述這一行動的主體,因而二者結合起來就是矛盾的。形象本身具有完成性,而作者不可能完成自己,因而作者不能以一定的精神外貌出現在作品中。2、維諾格拉多夫認為作者形象是單聲的,統攝著全篇的語言風格,這同巴赫金所提倡的作者和主人公之間的對話關係是相悖的。黃玫教授得出如下結論:維諾格拉多夫提出,文學作品的核心是「作者形象」,它集中反映了作者、講述者及其主人公的全部話語結構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這種關係成為思想、修辭的核心。巴赫金認為,「自己的」與「他人的」問題是確定這兩者之間對話平衡的問題。而這種平衡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作者與主人公、與現實生活中的作家之間對話的思想。這兩種思想看似針鋒相對,實質上並不矛盾。維諾格拉多夫是從文學修辭學的視角,而巴赫金是從哲學美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的。
在互動交流環節中,與會的各高校專業從事文學研究的老師們積極提問,就對話中的「自我與他者」、「外位性」、「復調與對話」、「理解與對話」、狂歡化詩學中的「民間性」、「雜語現象」、巴赫金與俄蘇形式論學派等關鍵詞與各位專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本次論壇內容緊湊豐富,特色鮮明,獨具創新,體現了中國乃至國際學術前沿。分別就巴赫金理論中的復調、狂歡化、對話、互文、長篇小說學術價值、語言學、修辭學、時空體和巴赫金與維諾格拉多夫關於作者形象的對比研究等熱點進行了專題學術報告。設置10個專題板塊,10場專題講座,來自全國各高校的近50名教師、博士生參與。相信,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學術界對巴赫金文學思想深入且更為全面的研究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