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上映,我們和導演聊了聊

2020-12-19 新京報官微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表示,拍紀錄片挺耗人的。好在片中的兩位核心主人公馬虎和小雙,一動一靜,性格互補,有足夠多的素材供攝製組抓取。導演也一直在用故事片的方式做紀錄片,將本來國內很小眾的棒球題材,拍得妙趣橫生。

文6115字,閱讀約需12.5分鐘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盧茜

▲《棒!少年》海報。

由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棒!少年》於12月11日與全國觀眾見面,片中講述一群父母早逝、離異、無人照顧的孤兒和問題兒童,機緣巧合下與棒球結緣,在棒球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赴美參加世界頂級少年棒球比賽,開啟了與命運抗爭的故事。《棒!少年》經歷一年半拍攝、一年半剪輯,歷時三年,攝製組先後跑了北京、上海、杭州、中山、河北、寧夏和美國等地,曾於今年8月拿下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

導演許慧晶表示,拍紀錄片挺耗人的,棒球少年的日常就是訓練學習,攝製組會陷入一個疲倦期。但小朋友們的矛盾衝突,很多時候就是在日常中突然出現的,如果當時不在拍攝狀態,就抓不到。許慧晶每天就給團隊打雞血,讓大家保持在一個狀態裡,哪怕閒著沒事,也要保證5秒鐘內進入到拍攝狀態。

好在片中的兩位核心主人公馬虎和小雙,一動一靜,性格互補,有足夠多的素材供攝製組抓取。導演也一直在用故事片的方式做紀錄片,將本來國內很小眾的棒球題材,拍得妙趣橫生。

▲《棒!少年》劇照。

棒球基地的教練和孩子們都喜歡唱歌。孩子們平時寫完作業,經常跟著70歲的師爺在基地唱卡拉OK,唱的是《酒幹倘賣無》,還有很多紅色歌曲。張震嶽的《再見》也是點播率很高的一首歌,許慧晶將它放在了片尾,他覺得這首歌包含了很多情緒在裡面,人生的每個階段,大家都在不停說再見,包括基地不停地遷移,小朋友們不停地跟親人告別,有很多狀態的疊加,所有人都在路上。「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因為也許就再也見不到你,明天我要離開,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離,我眼淚就掉下去。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這些日子在我心中……」

━━━━━

【創作】

要拍出少年灰暗身世與積極向上精神的反差

許慧晶從2005年開始做紀錄片,每拍完一部,都跟觀眾發生不了直接的關係。有時候他就想,拍了有什麼用。中間也曾離開過這個行業,有點不想做了。一部片子最少三年,有些甚至更長時間,時間成本太高,許慧晶感覺「有點耗不動了」。

這些年,許慧晶一直在拍鄉村題材紀錄片。他一直在思考,如果持續這個題材的創作,就要在創作層面、呈現方式以及關注視角等方面做一些調整。

▲場上的少年們雄姿勃發。

許慧晶和團隊開始尋找題材,最初想拍足球,試著拍了一些素材,但發現不是太理想。2017年10月,他通過關係認識了「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孫嶺峰,就去棒球基地調研了一下,他發現這些棒球少年都有著各自的不幸,或是孤兒、或是來自單親家庭,呈現出不同的社會一面。那時,許慧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另外,當這些少年們穿著精神的隊服後雄姿勃發站在棒球場上,許慧晶無法將這個極具朝氣的陽光畫面與他們灰暗的身世畫上等號,這種強大的反差讓許慧晶產生一種關注的欲望。第二天,他就決定拍攝這個題材。

━━━━━

【雙主角】

「闖入者」馬虎,個性生猛卻怕黑

剛開始拍攝,攝製組對孩子們並不太了解,只能找一些性格比較有特點的孩子,以群像的方式去鋪,一開始鋪了差不多六七個。為了和孩子們更快建立起關係,攝製組採用集中時間拍攝的方式,每次都會在基地待半個月左右,隔段時間,再來拍半個月。拍完兩次之後,許慧晶對這部紀錄片,還是心裡沒底。因為很多孩子來基地兩年多,已經形成了固有的規則和秩序,大家都很講禮貌,衝突很少,太平了。許慧晶覺得,缺少一個核心人物,「像樹幹一樣,可以生出很多分支,跟其他人產生關聯」。

▲馬虎初到基地時。

第三次拍攝時,許慧晶想要的核心人物出現了。一個來自寧夏的12歲男孩,叫馬虎。「鼻涕邋遢,頭髮是卷的,帶有點匪氣」,許慧晶這樣描述他,明顯感受到了馬虎的強大氣場與其他孩子的不同,就連攝製組工作人員都喊他「虎哥」。

拍攝第一天,個性生猛的馬虎就把基地攪得雞飛狗跳,一會兒跟小雙掐起來了,一會兒跟大寶搶手套打起來了,一會兒把年齡最小、還尿床的李海鑫弄哭了。馬虎屬於人來瘋,表現欲很強,絲毫不怵鏡頭,把攝影機當玩具。許慧晶第一天見他,攝影機基本就離不開他了,「你不拍他,他也會找你」。

馬虎就像一個「闖入者」,把既定的規則全部打破了,給攝製組帶來意外驚喜。許慧晶決定用馬虎作為這部紀錄片前半段的核心主線人物。

▲2018年時的馬虎。

鏡頭剛拍了馬虎10天左右,許慧晶發現馬虎的外貌發生了變化,頭髮剃了,鼻涕沒有了,臉上的紅印開始逐漸消退,皮膚沒那麼糙了。但沒變的還是馬虎那極具戲劇張力且具有反差感的個性,他頑劣調皮卻又溫暖善良,曾惹過小雙,卻會捧著漢堡薯條安慰比賽失利的小雙;他爭勇好鬥卻又膽小愛哭,一根棍子挑戰了全寢室,可是到了晚上卻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用安全帶把自己綁在床上,懷裡抱著毛絨玩具才能入睡,這種個性極大地豐富了紀錄片的視聽語言與敘事衝突。

馬虎平時喜歡唱歌跳舞,網絡神曲《摩託搖》是他的保留曲目,每天基本上都能跳一段,許慧晶就剪了一段馬虎跳《摩託搖》的鬼畜視頻放在紀錄片中,十分魔性。在許慧晶看來,這首歌是從馬虎原生家庭帶過來的,是屬於他個人精神世界的東西。

▲賽場上的馬虎。

還有一段馬虎和師爺「隔空對話」的交叉剪輯,有如神來之筆。當時馬虎因為走路不齊,被師爺罰站。之後,師爺給其他孩子訓話,馬虎獨自在操場另一頭哭訴。拍攝時,攝製組用了三個機位,兩個拍師爺,一個拍馬虎。兩人相隔很遠,彼此都聽不到說什麼,但剪輯之後,卻猶如在「隔空對話」,這邊師爺訓話孩子們:「要把你們訓練成一匹狼」,另一邊馬虎哭著吐槽:「我啥都不是,我就是一條流浪狗」。

━━━━━

【雙主角】

「逃離者」小雙,場下憂鬱場上主力

紀錄片第一個鏡頭,小雙坐在河北老家一個山頭的大石頭上,那是他的其中一個秘密基地,離他家院子大約50米遠。無聊的時候,小雙最喜歡坐在那塊大石頭上,可以看到村子的全貌,不遠處就是他父親的墓地。他還有一個秘密基地,就是村子裡那棵大樹。許慧晶去過很多孩子們的家,他覺得小雙家是最舒服的。

如果說《棒!少年》前半段以馬虎為敘事核心,那後半段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小雙手上。

▲賽場下的小雙很靦腆。

許慧晶第一次去「愛心棒球基地」調研時,就發現了小雙。別的小朋友訓練完了中場休息,都在跟教練玩,但個性內向的小雙卻一個人坐在角落的破沙發裡,默默地玩一個小恐龍玩具,許慧晶發現他眼神裡有挺憂鬱的東西。

棒球基地的每個孩子都能講述一段悲慘身世,但小雙的悲慘程度更讓人心疼:小雙有個雙胞胎哥哥,兄弟倆還沒出生時,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出生幾天後,母親不知去向。小雙出生時非常瘦小,腦袋只有拳頭大,在保溫箱裡待了好幾個月,當時家裡出於經濟原因想把小雙送人,但是領養的家庭看過之後,覺得小雙太小了,抱走了雙胞胎哥哥。小雙最初由大伯撫養,大伯去世之後,姑姑接著撫養,姑姑沒幾年也去世了,由他的二伯撫養,二伯成為他世上唯一的親人。

整個紀錄片拍攝過程中,許慧晶有兩次落淚,都是因為小雙,其中一次是小雙向同學講述雙胞胎哥哥被抱走的經歷。這次吐露心聲對於性格內向的小雙來說,非常不容易張口。採訪推到很靠後時間才去做,當時攝製組已經跟拍基地半年。基地的教練也不迴避這件事,他們覺得應該讓小朋友學會去接受家庭的不完整,這樣心結才會打開,如果一直藏著掖著,會出問題。所以,這次採訪有點像個儀式。許慧晶告訴小雙,今天不用訓練,就陪幾個哥哥玩吧。玩累了,坐下來,把攝影機擺好,等著小雙。一等就是兩天,最後小雙說,做個交易唄,給我買包方便麵,再加一根火腿腸。就這樣,小雙躺在床上,看似不經意地吐露了自己的過往生活,卻讓一旁的許慧晶流下了眼淚。

小小年紀就背負了那麼多東西,小雙的心事很重,並且作為球隊的主力投手,沒有比賽的話,他在這群孩子中並不凸顯,很難撐起片子前半段的內容,直到去美國比賽,才等到屬於他的「高光時刻」。

▲賽場上的小雙很拼。

正式比賽時,隊長大寶、馬虎,還有好幾個隊員超齡,小雙成了絕對的主力。賽場上的他雄姿勃發,連投出幾記好球,許慧晶用慢鏡頭來表現他的投球動作。雖然拼盡全力,但最終還是輸掉了比賽,小雙因為內疚,哭著癱坐在地上起不來,情緒崩潰,這也是許慧晶第二次流淚。

美國比賽失利的半年後,小雙離開了球隊,像一個「逃離者」,回了河北老家,孫嶺峰教練去接他回基地,小雙不願回去,還跟二伯大吵了一架。片尾,小雙又回到了他的秘密基地,那棵大樹,還有那塊石頭,那是屬於他的精神世界。

馬虎和小雙就像事物的一體兩面,馬虎骨子裡充滿自信,去美國比賽時,揚言「我明天讓那些投手見到我害怕」,而小雙敏感脆弱,缺少馬虎身上的一股子闖勁。

▲小雙在場邊想心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小雙的這條敘事線,卻與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中的「英雄成長」敘事橋段不謀而合:主人公都有一個悲慘的身世,都有嚴重的心理創傷,在重大事件中都遭遇過挫折(小雙在去美國比賽前,手部受傷,最後比賽失利)。

後期剪輯時,許慧晶有段時間比較迷茫,就把能找到的棒球相關的電影、劇集、動畫全看了一遍,找點新鮮感。在看日本動畫劇集《棒球英豪》時,許慧晶驚喜地發現,劇中兩位主角上杉達也、上杉和也也是一對雙胞胎,也都是主力投手,和小雙長得也挺像,甚至連劇中出現的大量風車,在許慧晶去小雙家的路上也都見過。

━━━━━

【蛻變】

少年們能抬頭挺胸地面對生活

採訪孫嶺峰教練時,他和馬虎正在深圳跑《棒!少年》的路演。他告訴新京報記者一個好消息:小雙歸隊了,就在電影上映前的三周。

在小雙離開棒球基地的一年半多時間,他給孫嶺峰教練打了不下100個電話,孫嶺峰也去過他家八次。孫嶺峰從一開始就知道,小雙早晚會回來的,只是他很焦慮痛苦。小雙必須自己想明白,解開自己的心結,回來才能健康成長。孫嶺峰有時間跟他耗、博弈,時不常去看他一眼,小雙以為教練是去接他,教練發現他情緒不對,就走了,下次還這樣,後來小雙扛不住,自己要求回來。「當他自己極度要求回來的時候,就會思考他以前的問題,心結就慢慢打開了」,孫嶺峰中間做了很多工作。

讓孫嶺峰有點驚訝的是,離隊一年半多的小雙,因為回去之後營養不好,基本沒長個,以前比他矮的,如今都比他高了,掰腕子都掰不過之前基地的「小不點」李海鑫。棒球訓練,按理說小雙應該分在U15組(12歲以上,15歲以下),但現在只能跟著U12組(10歲以上,12歲以下)的一塊訓練,之後再給他慢慢增加訓練量。

▲小雙選擇重回賽場。

許慧晶拍完《棒!少年》之後,沒多久,這群正處在發育期的孩子們就已經變聲了。如今,15歲的隊長大寶身高1米83,是基地裡最高的孩子。馬虎現在也有1米62,比他拍紀錄片入鏡時高了20多釐米。孫嶺峰說,馬虎晚熟,還沒躥個兒。

孩子們雖然晚熟,但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他們的食量驚人。馬虎一頓能吃10來個大包子,吃水餃更是100個起步,孫嶺峰統計了馬虎前不久吃的那頓水餃,112個。幾年前基地學生就不吃水餃了,因為廚房包不過來。去年春節吃烤全羊,整個隊吃了9隻。基地有自己的食堂,孫嶺峰僱了4個廚師,68個孩子都敞開了吃,相當於150個普通孩子的飯量,每次吃飯,孩子們餐盤中的食物都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場面十分壯觀。

孫嶺峰說,體育能夠改變人,不光是身體,還有精神、靈魂。馬虎剛來基地時,調皮搗蛋,到處打架,是一個負能量居多的小孩,但棒球運動慢慢改變了他,臉上的稜角長出來了,腰板也挺起來了,「他能夠抬頭挺胸地面對生活,就是最大的價值」,孫嶺峰覺得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東西可以打破,而這個打破需要的是勇氣。

相比之前那個性格頑劣的馬虎,孫嶺峰評價如今的馬虎「有胸懷、有容量」,基本不打架了,團隊意識也在增強。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馬虎現在跟別人溝通從「你」改成「您」了,之前他腦子裡沒有這些概念,但現在知道尊重別人。這雖然是一個特別小的事,但它後邊隱藏著的東西,孫嶺峰覺得挺重要的,因為在改變的過程當中,他知道有多艱難。

▲越來越成熟的馬虎。

在採訪中,馬虎也承認,這幾年自己最大的變化是「能控制住自己不應該做的事情」,也喜歡上了學習,之前他覺得文化沒用,但隨著年齡增長,感覺學習特別重要。而對於文化課成績,他表示,還湊合。

路演中,馬虎看了這部紀錄片,感覺12歲的自己特別可愛,有些段落也有點害羞,比如,大寶洗澡時,他三番兩次搗亂關掉熱水的水龍頭。被問及喜歡跑路演,還是在基地訓練,馬虎脫口而出,喜歡在基地訓練,他覺得打棒球特別快樂,一點都不累。

━━━━━

【困境】

很多事情不能靠情懷

許慧晶剛開始拍《棒!少年》時,沒什麼預算,「都是在夾縫裡面生存,挺困難的」。2018年,許慧晶攜該項目參加第九屆CCDF提案會,被愛奇藝燦然工作室總經理、也就是後來該片的總製片人齊康看中,接下了這一棒,一陪就跑了2年多時間,「就覺得這個項目在選題上很獨特,在關照現實的基礎上融入了體育和勵志元素」。

一個項目能進入到拍攝階段,就已經成了一半了。很多時候是你有想法,但項目就是啟動不了。許慧晶也是在做嘗試,如何讓紀錄片形成一個相對良性的創作生態,不至於是為了情懷去做紀錄片,「你不能靠情懷,大家要看到真正的可能性」。雖然目前國內有很多提案會、創投會,但相對還是比較少,競爭比較激烈。

12月11日,《棒!少年》上映首日,全國排片僅有1.1%。許慧晶對於市場不敢有什麼期待,只希望各自都能有收穫,「不只是給小朋友帶來一種希望,還能為我們行業帶來一些希望」。目前,許慧晶下一部紀錄片已經在拍了,關於題材暫時保密。

▲師爺與少年們在賽場上交流。

與許慧晶在拍攝紀錄片時遇到的困境類似,孫嶺峰創辦的「愛心棒球基地」也面臨著資金問題。紀錄片中,「愛心棒球基地」多次遷移,如今基地坐落於北京市通州區一偏僻處,有2000多平米的宿舍以及幾十畝的訓練場,比前幾個地方相對穩定,能夠提供的生活硬體有非常大的提高。這處場地是一位熱心人士贊助提供的,他了解到孩子們的事情後,想盡些力幫助大家。

目前,「愛心棒球基地」的運營資金大多數還是靠自籌,越到後面支撐起來越困難。孫嶺峰表示,部分社會力量能幫助解決一些物資問題,但並不是只把孩子養活了就完了,還涉及教育、訓練、比賽等問題。

每年國內跟國際上的各種棒球賽事特別多,但這幾年制約「愛心棒球基地」沒有參加各種比賽的核心原因就是資金問題。因為這種青少年賽事都是要自己出錢,基地的力量很難滿足這些賽事。孫嶺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一起來支持基地,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生長教育環境,因為真正一個高水平的隊伍,一定是在與對手不停的切磋當中磨鍊出來的。

「愛心棒球基地」目前有68個學生,來自10個省、6個不同民族,其中有25名女生,也是全國唯一一支女子棒球隊。而由另一個攝製團隊跟拍的《棒!少女》已經跟拍了一年多,從女子棒球隊成立到成型,攢了一年多的素材,現在素材還不夠,還要接著往下拍。

值班編輯 康嘻嘻

相關焦點

  • 宿松縣匯口鎮著名導演戴維,導演—造夢《奔跑的少年》電影上映了
    今天,我們有幸與該片的導演戴維進行了一場關於「足球夢」的對話,來聊一聊關於電影的那些故事。兩年打磨斬 獲國內外眾多大獎好作品如好酒,需要時間去醞釀與發酵,2019年10月7日,打磨兩年的足球勵志電影《奔跑的少年》正式登陸騰訊視頻。
  • 《閨蜜》7月上映 陳意涵薛凱琪大聊「閨密洗澡」
    即將於7月31日公映的《閨蜜》日前亮相北京電影節,導演黃真真攜陳意涵、薛凱琪、吳建豪三大主演悉數亮相。活動現場主創們大聊閨蜜話題,薛凱琪和陳意涵更大方表示閨蜜就是會一起洗澡,嚇壞吳建豪。而被逼現場脫衣秀肌肉的吳建豪還作出承諾「票房過五億就去跳水」。
  • 我們和編劇團隊聊了聊
    面對這些質疑,我們和《明日之子4》編劇團隊聊了聊,決定給他們一個說話的機會。編劇不寫劇本《明日之子4》的總編劇是岑俊義,他曾擔任《奔跑吧兄弟》前三季的總導演以及《中國有嘻哈》的總編劇。主編劇組和導演組負責一起制定賽制和細節拍攝內容設計,選手編劇和藝人編劇,分別負責兩方的性格、故事、閃光點挖掘,對節目走向進行合理引導。對於一檔比賽型的節目而言,賽制是最重要的遊戲規則,在為選手們搭建舞臺的同時,讓才華和音樂可以用分數衡量,並決出高下。合理的賽制,能夠讓優秀的選手脫穎而出。
  • 《氣球》的誕生僅僅是一個意象,我們和萬瑪才旦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
    《氣球》海報「導演,您姓萬瑪,還是姓萬?」「我沒有姓氏,藏族人都沒有姓氏,我們只有名字而已。」當我採訪這位少數民族神壇級的導演時,開篇是這樣的一段對話。但除此之外,我們對那片土地、那裡的人和文化,知之甚少。在萬瑪才旦導演的新片《氣球》上映之際,鈦媒體和他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以及他一直致力於傳遞的文化。萬瑪才旦,是在這個文化不斷更迭、價值觀激烈地瓦解和重塑的時代裡,藏文化堅定地守衛者。
  • 觀眾不愛《棒!少年》
    文 | 犀牛娛樂,作者|小福市場還是拋棄了《棒!少年》。一部公認的高質量國產片,在上映前後來自數十位明星和無數普通網友的爭相推薦之下,直至上映第四天才將將突破300萬元票房大關。這部影片的口碑與票房割裂程度,在院線電影市場實屬罕見。
  • 《棒!少年》關乎體育,更關乎挑戰命運
    強棒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希望通過紀錄片傳達給更多人,「總有人在默默與命運抗爭」  《棒!少年》關乎體育,更關乎挑戰命運  ■本報記者 謝笑添  自從體育紀錄片《棒!少年》公映後,強棒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孫嶺峰的生活更忙了。
  • 《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直播談結局,最想要的沒表現
    藉由這個話題,導演聊起了這部已經上映半年多的影片。 眾所周知,《少年的你》在2019年10月正式上映前,經歷了定檔、撤檔、改檔,最終才得以上映。 而在這段「回爐重造」的時間裡,刪減和修改成了必修課。 其實在19年影片上映後,關於影片的刪減問題也又被聊起過,畢竟對比預告片和正片的內容,還是能看到動過刀子的影子。
  •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那一場我們是哭著拍下來的...
    △視頻:小雙說,機會只有一次《棒!少年》裡的這個片段,發生在2018年的8月,「強棒天使」棒球隊作為亞太區的唯一一支代表隊,受邀參加了PONY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階段的角逐。導演您在拍攝這個片段時心裡是怎麼想的?紀錄片《棒!少年》導演 許慧晶:那一場我們是哭著拍下來的,我覺得孩子們都特別好。不管是「機會只有一次」,還是「機會以後有的是」,這是每一個人的自我表達和理解。只要我們堅持,我們繼續努力,就會有更多的機會。
  • 專訪|2020年高分院線紀錄片《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廣州是我的福地
    最近,一部講述一支特殊的少年棒球隊在70歲國家隊老教練的帶領下學習棒球、自我成長的紀錄片《棒!少年》正在國內院線上映。 近日,《棒!少年》導演、編劇許慧晶接受南方+記者的採訪,分享了影片拍攝前後的故事。
  • 對不起,我們之間的區別只是「尬聊」和「更尬聊」
    「尬聊」不是新鮮的發明,充其量算是「不會聊天」的一次升級改造。「尬聊」不區分對象、場合、時空,可以在一次尋常應酬的飯桌上,可以在突然終結話題的微信群裡,可以在和領導碰巧同處的電梯間中。但可喜可賀,人們終於發現了一個詞語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這種情緒和氣氛。知乎網友「五道口奧薩馬」將「尬聊」定義為「無聊、孤獨、創造力缺失、社交恐懼的產物」。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 | 導演錄
    作者 | 連然許慧晶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棒!少年》裡的小雙。15歲之前,他都生活在山西臨汾的一個鄉村裡。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持續地拍攝鄉村,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因為那是他的來處。人得先弄清楚來處為何物,弄清楚自己,才能關照到更大的世界。
  • 我們和北京「路上時事評論員」聊了聊美國大選
    距離美國大選投票日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我們在距離美國首都華盛頓11172公裡的中國首都北京,坐上了一輛輛黃綠相間的計程車,與被人們稱為「路上時事評論員」的北京計程車司機,聊了聊2020年的美國大選。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的姐,她對川普的印象可以說是既模糊又深刻。10月10日下午五點,我們接連攔下了三四輛車,但當司機師傅聽到我們要聊一聊美國大選時,大多表示,「這沒什麼可說的」,或者以快交班為由搪塞了過去。我們用軟體叫車的方式詢問了第一位接單的司機,對方說不願意聊。而在問到第二位時,的姐清脆的嗓音傳來,「那咱就聊唄!」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棒!少年》海報「我未來的目標,是當一名職業棒球手!」日前,在即將於12月11日上映的紀錄片《棒!少年》的首映式上,男主角馬虎站在影廳的舞臺前,聲音不大卻篤定地許下這句諾言。」導演許慧晶對鈦媒體表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選角的挑戰《棒!少年》的紀錄片策劃緣起於許慧晶好友與孫教練的相識。當許慧晶聽聞這些孩子成長一路披荊斬棘的故事時,把它們紀錄下來的想法很快湧入了腦海。「跟孩子們熟稔還是比較容易的。我們一行到北京出差的時候,第一天調研,第二天就成功開拍,可能是因為吃住都在一起。」
  • 北大老丁聊教育|說說大學「少年班」
    也使中科大少年班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曹原的存在就能證明,中科大少年班那麼多英才:莊小威、尹希、洛利群、張亞勤……都能證明(不要一提少年班就拿寧鉑幹政謝彥波說事。首先我不認為他們是「失敗者」;他們可能有「問題」,這些問題也可能與他們上少年班有關,但很難說他們按部就班就不會出這些問題)。我上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個老鄉是北大物理系的博士生,比我還小兩歲。因為他就沒上過小學,上學就直接上了初中。
  • 愛奇藝自製紀錄電影《棒!少年》全國公映:關注少年成長 創作歷時三年
    12月11日,由愛奇藝出品的自製紀錄電影《棒!少年》正式登陸全國影院上映。《棒!少年》講述了一群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真實故事,展示了一卷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
  • 新海誠動畫音樂全面上線騰訊音樂,我們和他的御用音樂人聊了聊
    當我們提起日本知名動畫導演新海誠的作品,相信有很多人,會在第一時間想起作品中一首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樂曲—— 新海誠擅於描繪一個個清冽而精緻的世界,那裡的少年少女們正經歷著青澀的戀情。
  • 《棒!少年》上映:一群「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但在北京西郊,一個叫做「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地方,卻聚集著一群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底層少年,在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長孫嶺峰的帶領下,試圖通過棒球獲得與命運叫板的力量,以此改變窮苦的人生。他們的故事,既精彩又震撼。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最近,正在熱映的紀錄片《棒!少年》,引來了很多關注。
  • 李安新片好不好看 我們找導演製片記者聊了聊
    在改編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尋找最好的方法去呈現比利的視角——如何能讓觀眾們察覺到這是電影文本下的第一視角?如何能通過電影語言讓我們去走進比利的大腦,跟隨著他一起走完這段旅程。」李安承認自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接下了《比利·林恩》的導演一職:「我一直希望能夠和觀眾聯繫的更緊密。對我來說,看電影,一直像是我們隔著一點距離去看別人的故事。
  •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紀錄困境孩子「叫板命運」
    正如電影《棒!少年》海報上所寫,這群孩子正在做的,無非是「叫板命運」。歷時三年,積攢了七八百個小時的素材,導演許慧晶與他的團隊將這個愛心棒球基地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棒!少年》。早在今年7月,這部電影便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站獲得「最佳紀錄片獎」和「觀眾選擇榮譽獎」;12月12日,影片一經上映,在貓眼電影平臺上更是得到9.3分的開分。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拍事還是拍人,我理解了十年
    2020年,是很多人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的一年,慶幸年底《棒!少年》的上映,這樣一部「向命運叫板」的紀錄電影,有著殘酷現實的底色,卻充滿鬥志和暗湧的暖。這部被稱作「今年最黑馬的紀錄片」,在FIRST世界首映後,獲得了2020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雙料大獎。還贏得了一眾明星的力挺。12月11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