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一頭連著萬千家庭,一頭連著國家社會。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74萬,比去年同期增加40萬。上海的應屆高校畢業生為19.3萬人,總量也多於去年。
在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併疊加經濟下行壓力、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2020屆高校畢業生的職場首秀遭遇頗多難題。上海教育部門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依託市招生和就業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形成跨部門合力,全市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正呈現積極向好的可喜局面。
自主創業用足政策
在山西省陽泉市的一間出租房內,住著一位剛從上海過來創業的大學生,名叫劉傑。外面是辦公區域,裡面是一個小小的起居室。大多數時間,劉傑都不會待在這裡。有訂單了,他就是外賣小哥;來客戶了,他就是市場經理。作為「夢翔校園」外賣平臺的創始人,日常的平臺運營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劉傑是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畢業前,他也糾結過是先創業還是先就業。這時,一位在創新創業大賽上認識的同學跟他說:「要不我們一起創業吧,我們可以打出不一樣的天地。」
不過,創業之路並不是那麼好走的。至今,兩位合伙人經歷了三次搬家,兩次差點因為沒了創業資金而散夥,還遇到過發不出員工工資的窘境。「每次遇到困難時我就想,當初我們為什麼要創業。」劉傑坦言,為了節約成本,他與合伙人一起騎著電瓶車送外賣,目前的14名騎手都是同一所學校的畢業生,大家都彼此比較熟悉,還能幫助學校減輕一些促就業工作的壓力。最近幾天,他還在忙著裝修一家新店。他說:「我是高職的學生,在校期間也參加過很多創新創業類的比賽,學歷上可能會比本科生稍弱一些,但是,只要我們更努力、更踏實,就一定能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像劉傑這樣畢業後就創業的年輕人,今年還真不少。上海有關職能部門、各高校主動為畢業生拓展更多的就業崗位,立足學校學科專業特色舉辦各類專項招聘活動,整合校友、合作企事業單位的資源,開闢更多就業渠道。此外,相關部門還用好用足現有的促進就業政策,指導高校落實「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鼓勵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就業和創業。
新民晚報資料圖(下同)
依託大數據促就業
在就業季來臨之初,上海大學雪梨工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王立峰,先後投出了100多份簡歷,參加了50家企業的筆試。他說:「投簡歷求職就跟高考一樣,不經歷一次,人生就似乎少了點什麼。投簡歷、參加筆試和面試,也是對多年學習和實踐的復盤。雖然現在都說就業壓力大,但畢業生必須拼出一份屬於自己發展方向的職業起點。工作崗位是等不來的。」
目前已手握數個世界500強企業錄取通知的王立峰,支撐他成功求職的「秘訣」,是擁有豐厚知識與能力儲備。在校期間,他曾擔任過兩項上海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主持人,還擔任過八項企業橫向諮詢項目的負責人及參與人。他致力於研究新零售模式,經過一年多的對企業深度調研,他撰寫的電商新零售報告入選了2019年「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此外,他還在2017年的全球重大挑戰論壇學生商業模式競賽中講述過中國製造的故事……
據悉,今年本市畢業研究生約4.9萬人,很多畢業生像王立峰那樣是通過雲招聘、雲面試收穫就業機會的。疫情發生以來,本市積極加強就業供需精準匹配。教育部門與市大數據中心依託「一網通辦」建立「畢業生就業隨申碼」平臺,用人單位通過「張貼碼」發布招聘信息,畢業生憑藉「隨申碼」精準提交求職簡歷,供求雙方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了「便捷、融合、實地、隨時、不見面辦理」的求職招聘模式。
逐個排摸精準指導
今年的求職難,恰是難在會遭遇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上。華東師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春季畢業生魏文憬就遇到過一個難題。原本該3月就辦完畢業離校手續的他,受疫情影響無法回到學校如期走完畢業流程拿到畢業證書,而即將就職的公司卻必須看到畢業證原件才同意為他辦理正式入職手續。得知這一情況後,校研究生院的老師主動聯繫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按時將與魏文憬情況類似的350餘名畢業生的數據上報到學生信息平臺,使得用人單位從3月份起便可在網上對華東師大春季畢業生的信息進行查詢確認。此外,考慮到郵寄畢業證書可能存在遺失或冒領等風險,華東師大創新工作方式,為每一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出具了一份「畢業證明」,為他們求職、辦理戶口等提供證明材料。
華東師大為畢業生緊急出具「畢業證明」,這也是響應了「逐人排摸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的要求。本市各高校按照全市統一部署,逐個排摸尚未就業的畢業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服務,主要方法有:對正在找工作的畢業生,各職能部門加強合作、多管齊下,加強崗位精準推送和就業精準指導,幫助他們儘快找到工作;對已有就業意向的畢業生,發動輔導員們按照近期籤約、待升學、出國申請、機關事業單位考試錄取、創業、參軍入伍等不同情況,分類給予精準的指導幫助;對一些不準備就業的畢業生,引導他們轉變「慢就業」觀念,鼓勵他們先就業再擇業、先就業再發展。
督導考核壓實責任
只有政策更加暖心、高校更加盡心、企業更加貼心,畢業生的就業才會更加令人放心。穩就業、促就業需要出實招、重實效。上海各高校積極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督促檢查,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通報、約談、督導、考核機制,明確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情況納入年度高校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核範圍,同時也納入對高校的分類評價範疇,壓實高校的促就業責任。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成立了一個就業暨布點監測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黨委書記李江、校長夏建國任組長,充分發揮學校 「接地氣、近產業、重應用」的辦學特色,形成了與行業企業協同辦學、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協同就業的「四協同」模式。學校把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目光聚焦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人才需求上,牽頭成立了「長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創新聯盟」,組建了「G60 科創走廊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創新聯盟」,建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面向畢業生發布G60 九城市及上海自貿區招聘信息 1.3萬餘條,舉辦大型空中雙選會、各類宣講會 70 餘場,提供就業崗位2.5 萬餘個,畢業生供需比超過1:4。李江和夏建國還帶隊走訪了申通地鐵、上海儀電、上海電氣、上海城投等大型企業集團以及揚州市、滁州市等長三角城市,精準推介畢業生。截至目前,該校已有約90%的畢業生順利進入職業發展的「新車道」。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