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格,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層樓」,鳳凰網房產已獲授權)
一紙主城徵收計劃,讓杭州樓市小小地興奮了下。
但客觀地說,與前幾年的大範圍拆遷相比,這次徵收只是「小打小鬧」,更不可能造就一大批土豪。
首先,規模很小,主城六區41個項目,僅涉及3418戶(含住宅3308戶)。
其次,拆除重建、危舊改造的比例不低。不少被徵收對象,不僅沒有傳說中的巨額拆遷款,可能還要承擔部分建設費用。
第三,騰空的土地,大多用於修建改造商貿街區、道路、安置房、體育設施等城市公建配套。
所以,類似「新一輪拆遷推動樓市」的論調,完全不用理會。
不過,仔細翻看徵收計劃表,可以看到:許多市中心的老舊市場,也赫然在列。比如,環北小商品市場、浙金鋼材市場,及省工業品市場等。
位置都很核心,像環北小商品市場,就在地鐵2號線中河北路站口,直線距武林廣場僅約1公裡。
對照各單元控規,還可以發現——大多規劃了商住用途。
這意味著,未來的杭州老城中心,還會陸續出現一批類似嘉裡城、濱江三芒星這樣的優質地塊。
只要願意,我們仍有大把機會留在市中心。
備註:各控規單元時有調整,最終以官方最新發布為準
環北小商品市場:
地鐵上蓋商辦,公園綠地+學校
位置:杭州高級中學(貢院校區)對面;交通:地鐵2號線中河北路站口
佔地面積:28400平方米(約42.6畝)
杭城最著名的老市場之一。
1982年,環北小商品市場開張營業,那時位於武林廣場省展覽館北側,名叫「紅太陽市場」。
1997年,遷入鳳起路,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攤位3000多個,經營商戶超6000人,商品品種多達一萬餘種。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環境陳舊、管理落後的市場,與市中心地段越來越不匹配。
進入21世紀後,就有人建議:應儘早搬遷到主城以外。
但由於各種原因,搬遷一直未能真正成行。拆遷傳了近20年,商場裡的店家也都習以為常了。
搬遷後,原地塊將用來做什麼?
因為地鐵規劃的推進,2006年杭州發布過一批單元控規。其中,就包括環北小商品市場所在的單元。
當時提出,要搬遷市場,並建設以「絲綢文化」為主題的鳳起公共中心:
建設地鐵2號線上蓋物業,設置一個0.8公頃的綠地廣場,底下再建設一個可容納約500個車位的停車場。
可到了2010年,市場不僅沒搬遷,反而完成了一次改造升級。當時,又有政協委員提出另一個方案——市場所在地應該開發為高檔商住區。
然後,又模模糊糊過了10餘年,直到現在。
根據最新單元控規(潮鳴艮山),地塊規劃內容,與2006年時的口徑基本一致。
從圖上可以看到,南北狹長型的地塊,離地鐵最近的北側是商業商務用地,南側是一塊教育用地,中間則隔著一片公園綠地。
至於住宅,徵收範圍內(東至林司後,南至池塘巷、西至青雲街、北至鳳起路),已是現狀老小區。
浙金鋼材市場:
文暉又一宗優質宅地
位置:紹興路與東新路交叉口;交通:直線地鐵1/5號線打鐵關站不到300米
佔地面積:34800平方米(約52.2畝)
杭州主城內最大的現貨鋼材市場。
1997年建成,活躍在杭州市場23年,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也造就了不少富人。
但這種佔地大、產能低的市場,註定要遠離市中心。
2018年,搬遷與區塊開發被提上日程。去年12月,確定搬遷時間,今年3月21日徹底實現騰房清零。
目前,地塊已移交給下城區國投集團,擬在未來推向土地市場。
以現在視角看,浙金鋼材市場的地段很出色。
西側一路之隔,是野風現代城,及和平廣場。沿著紹興路往西北約600米,就是著名的濱江三芒星地塊。
沿著東新路往北約600米,則是中海望廬和嘉裡文暉項目。
而且,它還是已知待出讓地塊中,離武林廣場最近的,直線距離僅約2公裡。
按目前規劃局公布的單元控規,市場所在地塊,未來將是一宗商住用地,且以住宅為主。
若按容積率2.5算,總體量8萬㎡出頭,約為三芒星三分之一。
參照濱江拿地的熱度(溢價21.8%),和望廬的低中籤率(12.33%),這宗小體量新宅地,必然是爭搶的局面。
省工業品市場:
商住地塊,北側要新增一所醫院?
位置:東新路與新天地街交叉口;交通:直線地鐵3/4號線東新東路站約300米
對於這個市場,老杭州或多或少有些記憶。
1996年開業,2006年遷到東新路728號。2009年,由東新街道西文經合社接手,逐漸成為省內五金、機電、建材、酒店用具等產品的源頭市場,大小經營戶共650餘家。
不少人家裡裝修或是公司採購,都會想到這個市場。
不過,隨著下城區打造全域中央商務區和「武林新城」建設加速發力,市場周邊變成了大型綜合商業街區或高檔住宅小區(新天地、萬家星城等)。
對比之下,面貌落後的市場顯得格格不入。
2019年底,市場關停項目正式啟動。2020年3月底,市場進入騰房階段。4月29日,順利實現騰房「清零」。
據2018年底公布的東新單元控規,省工業品市場將打造商住項目。
如圖顯示,沿東新路一側,以商業商務功能為主;沿新天地街一側,則是一塊住宅用地,離地鐵東新東路站較近。
不過,控規更大的亮點,應該是新天地街北側的A51地塊。
即醫院用地,目前現狀是浙江元通寶通汽車有限公司,和杭州北隆貿易有限公司。
單從醫院數量看,這一帶並不少,比如市場南側就有一個中西醫結合醫院,香積寺路口有愛德醫院,石祥路口有樹蘭醫院。
但唯獨,缺少一個公立的市級醫院。
如果最終在這塊地上落定,對東新三塘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
下城、拱墅:市區土地主要供應者
觀察主城的多輪徵收,不難看出一個特點:
市中心的土地,大多來自老舊市場、廠房,以及學校。
比如,浙金鋼材市場和省工業品市場之前,嘉裡文暉項目的前身是杭氧杭鍋老工業廠房,新天地的前身是杭州重機廠。
釐望NEO1、金麟府,及鳳起潮鳴、翡翠海岸、杭州公館等,皆是如此。
為什麼極少來自老小區拆遷?主要是因為眾口難調,且成本極高。而老舊工業用房,不少隸屬政府,加上外遷功能使然,相對容易得多。
仔細統計下,市似的土地並不少。
比如,同樣在東新單元內(德勝路以北、香積寺路以南),還有杭氧北區塊內的5宗地塊計劃出讓(2宅3商),總面積達約176.6畝,涵蓋住宅、商業、公園、地鐵等內容。
拱墅區也有兩大重點項目——華豐造紙廠區塊和民生藥廠地塊(杭州公館對面)。
前者用地高達2200畝,去年已完成控規調整:地鐵5號、10號線將貫穿其中,未來將形成花園商務區、文化娛樂區、高檔居住區、濱水休閒區等四大功能區。
民生藥廠地塊,去年也公布了設計草案。
佔地總面積約37.7萬平方米,將打造成融合品質居住、文創休閒、商業商務、創新創業、社區服務等多元功能於一體的人文、共享、生態示範社區。
但我們還可以發現,大多數的老舊廠房,來自下城和拱墅北部。
這主要是因為,下城和拱墅是杭州的工業重鎮。在發展早期,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經濟升級後,反而成了一種「拖累」,容易給人一種城市面貌不佳的印象。
但從另一方面看,它們也讓那些具有市中心情結的購房者,有了更多機會。
因為那些代表過去輝煌的老廠房,終將化作一座座高樓。
當世界經濟面臨修復,當未來依然存在不確定,或是危機、或是機遇,一份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指引正當時。
風財訊對話頂層智慧,22場雲端對話,10城落地論壇,9月1日-9月6日,與您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