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成果】什麼是臉書News Feed的算法與價值觀?

2021-02-14 聞天

對於新興的原創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基礎架構和算法機制從根本上決定著公司的業務與風格。News Feed是Facebook新聞推送業務的核心項目,之前News Feed的算法經歷過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邊際排名算法(EdgeRank Algorithm)。每個出現在你新聞源裡的內容被稱作Object,與Object互動行為被稱作一個Edge,每一個Edge有3個至關重要的組成要素,分別是:U:親密程度(Affinity Score),W:邊類權重(Edge Weight)和D:時間衰變(Time Decay)。對Edge產生的影響的因素疊加在一起,則會增加Edge的分數,然後就產生了EdgeRank。分數越高,你的內容就更容易出現在用戶的News Feed裡面。



第二階段:機器學習與算法更新。2011年之後News Feed的排序算法全面轉向了機器學習,用優化理論來決定每個因素的權重。該系統約有10萬個獨立項的權衡因素。除了最原始的3個EdgeRank要素之外,新加入的包括:關係設定、貼文種類、隱藏貼文/檢舉粉絲專頁、點擊廣告和觀看其它內容的時間軸、裝置與科技、故事顛簸(Story Bumping) 和最近行動者(Last Actor)。

第三階段:協同過濾機制。在強化機器學習的同時,News Feed團隊設置協同過濾機制。算法工程師、數據科學家會將公司僱傭的合同工反饋回來的評估重新設定算法,提升新聞推送的精度和準度。

最新調整:「3F原則」與News Feed新聞價值觀。2016年6月29日,Facebook再次改進了News Feed的算法,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改動:你將看到更多基於真人的推送,而類似與群組、媒體、品牌或其他來源的信息都會被弱化。但更重要的是,配合這次改動,Facebook有史以來第一次發布了對於自身算法的理念說明:News Feed新聞價值觀(News Feed Values)。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所謂的「3F原則」(Friends and Family First):友誼家庭大過天。這一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包括:社交優先、「有用的信息」是關鍵、不要忘記娛樂、推崇多元觀點、真實性很重要。


最近一次的算法改進Facebook在以往協同過濾的機制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用戶對於最終內容的選擇權。同時,這就意味著用戶需要更深地捲入到社交媒體的使用當中,「用的越多,越是你想要的」。Facebook也不再諱言自身的價值與利益,新聞的「真實性」取決於用戶的「需要」,「客觀」的外部化標準讓位於具體情境下平臺與用戶的共謀與互建。那麼問題是,這樣的信息或者新聞生產方式潛藏著怎樣的社會風險?

內循環的「算法審查」易形成「自生審查」。2014年,北卡羅萊納大學情報與圖書館學院的助理教授澤納普•圖菲克奇(Zeynep Tufekci)在一項研究中發現,Facebook的新聞推送算法十分重視用戶的意見和共享,而這種基於點讚和評論的算法會淹沒掉像「弗格森案」這樣的重要新聞,原因可能是因為該案件並不是很受歡迎也不好評論。她將這一現象稱為Facebook對於新聞信息的「算法審查」(Algorithmic Censorship)。原因在於,Facebook新聞源推送算法的設計標準是,無論是歡天喜地還是暴怒生氣,不管是陰謀惡作劇還是曬娃自拍,重要的是該則新聞是否可被規模化地討論。而如果沒有「人氣」,哪怕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也有可能不會出現在特定用戶的界面上,由此就形成了用戶的「自生審查」循環。

內容與數量上的協同過濾或導致信息操控。從Facebook的算法機制中可以看出,編輯團隊實際上已經作為協同過濾機制的一部分內嵌在與原始算法、機器學習等技術因素同等重要的系統當中。偏見門之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Facebook分別在今年6月底和8月底修改並更新了推送算法,表示來自朋友的優先推送會導致新聞機構的推薦流量下降,並宣布Trending News功能由以往的編輯人工篩選編寫摘要改為全部由機器算法執行,希望由此降低主觀因素對於推薦內容的影響。通過改變算法,Facebook勾勒出了新聞機構未來在社交網絡中發展的初步路線圖:在社交網絡中的流動的信息就是用戶希望了解的信息。雖然Facebook並不一定「承認」自己是一家媒體,但在實際的業務中,對於用戶的信息流操控確實存在逐漸增強的「定向引流」情況,並且從內容到數量,Facebook都實現了對於用戶信息接觸的實質性導引。



「平臺偏向」經由傳播效果會影響受眾態度。2012年,第一篇系統研究「線上世界如何顯著影響線下真實世界的研究」在Nature上發表,論文顯示在Facebook上的一項社會實驗顯著提高了2010年美國選民的投票率。2014年Facebook自己的一項研究表明它的算法可以操控人的情緒,「在Facebook平臺上,一些很小的影響會形成大規模的聚合後果」,甚至可以顯著影響投票選舉。但也有研究對此持保留意見。2015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重要論文比對了Facebook用戶的兩種信息接觸:朋友間分享新聞和觀點和通過Facebook的算法推薦獲取信息,結果發現Facebook上的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樣讓人們與世隔絕,個人選擇具有很強的作用。但同時數據科學家依然提醒,這項研究的重要性是基於一定數據範疇和體量的,他們依然注意到了一些顯著的局限性。今年1月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自由派民主黨黨員更加會從Facebook的平臺上獲取選舉信息。相比共和黨只有50%的網絡一代從社交媒體上獲悉選舉信息,民主黨有四分之三的年輕人把社交媒體作為日常的信息來源。通過傳播的顯著效果,進一步改變選民構成,將散布性支持(diffuse support)變成為特定支持(specific support)進而改變政治結構。

Facebook面臨的問題也促使我們思考:是否需要某種一成不變的新聞價值觀?不久前美國報業協會在坦普爾大學舉辦了「聯繫與多樣化媒體峰會」,期間現任《今日美國》網絡新聞業務的副總裁米澤爾•斯圖爾特(Mizell Stewart)就提到:當所有事物都跟隨著時代和社會在進化,為什麼就新聞的價值觀依然陳舊? 北德克薩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梅雷迪斯•克拉克 (Meredith D. Clark)對這個問題深有感觸:「主流媒體」和「傳統新聞」都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Facebook效應》的作者大衛•科特派屈克(David Kirkpatrick)最近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聞源,Facebook現在處於一片沒有海圖的水域。他們沒有現成的指南來自我管理並管理所處社區的期望。」 目前學界和業界較為普遍的呼聲是要建立對於算法的可信任度的評判標準與監督機制。2014年哥倫比亞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發布的《算法可信度報告》中對於「算法的可信任原則」給出了這樣的說明:「算法的可信任原則是指通過對算法的透明度測試,以識別商業秘密,發現操控後果並超越複雜問題的認知天花板。」該報告的作者認為,為了實現這一原則,需要記者與算法一起,在聯邦信息行動自由法案(The Federal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FOIA)的權力賦予下通過逆向工程技術(Reverse Engineering)的形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一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聯合了多種社會力量對於算法的監督機制,既包括理論也包括實踐,通過法規、技術、機構和有效率的個體,有效地保證信息透明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足夠的專業知識會逐漸積累起來,通過引發網際網路企業的關注並與之合作,以此確立對於公眾有用的信息透明度算法標準。


(原文參見:方師師. 算法機制背後的新聞價值觀——圍繞「Facebook偏見門」事件的研究[J]. 新聞記者,2016(9):39-50.)

編輯:方師師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mail:xws@sass.org.cn

Website:http://www.sass.org.cn/xwyjs



相關焦點

  • 基礎知識講解:什麼是feed流?
    刷朋友圈、逛微博,以及現在很火的短視頻,我們每天有大量時間消耗在「feed流」中,並且刷的不亦樂乎。跟同行交流或看相關的產品文章,也經常會提到「feed流」。那麼,究竟什麼是feed流,回想了一下,似乎對feed流沒有明確的認知,所以梳理了一下feed相關的內容。01首先,什麼是feed呢?
  • 新聞的算法之謎與傳統媒體的智能化
    [2] 第二種所謂算法是向用戶智能分發新聞,多使用英文news on arithmetic表示。打開西方英文網站,常看到這樣的欄題:Arithmetic:Latest News(數據統計:最新消息),Videos of news arithmetic(數據統計的新聞視頻),Videos of arithmetic on news feed(數據統計推送的新聞視頻)等。
  • AI社會學|至此,一個算法客觀的時代過去了
    譬如,谷歌的個性化搜索服務無時無刻不在根據多達57個的變量(包括地址、網址,瀏覽器種類等等)來為用戶們定製他們專屬的搜索結果—— 斯考特和丹尼爾截然不同的搜索結果就是個性化算法的產物。臉書的信息流(news feed)則同樣精確地為用戶們推送算法認為「你此刻最感興趣」的社交信息——比如, 政治傾向偏左的帕裡澤就發現他很少能見到保守派朋友的臉書分享。
  • 會員制度對BuzzFeed News來說意味著什麼
    而本文將分析在此背景下滋生的BuzzFeed News會員制度會面臨怎樣的未來,而會員制度對於BuzzFeed News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在2017年12月,BuzzFeed CEO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重新制定了BuzzFeed的策略,其中包括之後將專欄中的BuzzFeed News獨立為一個新聞網站。
  • 新聞生產中的算法風險:成因、類型與對策
    關鍵詞:人工智慧,算法,算法風險,數據新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生產與倫理研究」(17YJC860033)的階段性成果。  目前不同媒體依賴的算法推薦系統不盡相同。無論哪種推薦系統,都有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斷完善,否則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當臉書完全用算法推送熱門新聞話題後,謠言、假新聞就成了「常客」。Buzzfeed網站的數據新聞《空中間諜》(Spies in the Skies)用算法分析飛機數據、揭秘美國空軍的秘密活動,但算法會把一些跳傘運動錯誤識別為間諜機。
  • 網友:蘋果手機上臉書自動打開攝像頭
    最近,多名臉書用戶注意到,當他們使用app時,攝像頭被啟動了。很多人在推特和Reddit等平臺上爆料了。A common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 seems to be that the app opens up the camera mode while users watch videos or are looking at the newsfeed.
  • 臉書在臺灣的壟斷與殖民
    特別是政府公部門,因為臉書大大小小粉絲專頁在臺灣收的廣告費,依政府稅制規範,都必須要扣繳20%,但一直以來,因為臉書的帳戶都是個人,很多都沒收發票,也都沒扣繳。現在很多中小企業,下臉書廣告也是直接用個人信用卡付款,如果要列成費用的話,稅務機關就要求補20%的扣繳稅款,所以大家乾脆就不報了,也因此產生很多「應繳而沒繳」的稅。
  • 網友曝蘋果手機上的臉書app會自動打開後置攝像頭
    最近,多名臉書用戶注意到,當他們使用app時,攝像頭被啟動了。很多人在推特和Reddit等平臺上爆料了。A common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 seems to be that the app opens up the camera mode while users watch videos or are looking at the newsfeed.
  • Rss 與 Feed 的概念區別
    概念或者說不了解rss和feed是什麼,當然也不清楚rss與feed的區別。百度+google了好一陣子還是沒有找到說明比較直觀的相關資料,只好直接google看了下feed和rss的定義,然後在回過頭看了看一些資料,這裡做一個總結,也希望幫到和我同樣混淆Rss 與 Feed 的概念的童鞋們。
  • 樸素貝葉斯算法——以20Newsgroups數據集為例
    樸素貝葉斯分類器在數據集較大的情況下表現出較高的準確率,同時算法本身也較為簡單。在之前的推文《基於貝葉斯定理的算法——樸素貝葉斯分類》中,我們對該算法進行過簡單了解。今天,本文基於20Newsgroups數據集,利用樸素貝葉斯算法,對20Newsgroups數據集進行文本分類,並對其分類結果進行簡要闡述。
  • 英語feed to 與 feed with 和 feed on 的區別
    英語中,feed to, feed with 和 feed on 都有「餵食、餵養」的意思,但它們的用法各不相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1. feed to:意思是「把……餵給……吃」。這裡的feed 是及物動詞用法,後接食物作賓語。
  • Feed流設計:怎樣用策略掌控用戶視線?
    0.前言 首先,什麼是Feed流? Feed是一個網際網路早期的概念,本意是RSS中用來接收信息來源更新的接口。現在的定義比較寬泛,一般而言,持續更新並呈現給用戶的內容都叫做Feed流。朋友圈是feed流,微博首頁是feed流,知乎首頁是feed流,各種門戶的內容也是feed流。換句話說,我們大量的在線時間和視線,實際上都被Feed流掌控。
  • 從萊布尼茨到扎克伯格:算法和它許諾的美麗新世界
    有小部分人大張旗鼓地抵制臉書,這裡有個簡短解釋:你的朋友貼在臉書上的狀態更新、文章和照片,信息流全都會放在一個時間逆序的索引裡。信息流本來是為了好玩,但同時也想解決現代社會的一個根本問題——面對不斷增長、越逼越緊的海量信息,我們無法有效篩選。臉書的理論就是,除了我們的朋友,還有誰更能勝任向我們推薦什麼該讀、什麼該看的任務呢?扎克伯格就曾吹噓說,信息流把臉書變成了「個性化報紙」 。
  • Ben Thompson:Facebook 改變 News Feed 的動機是什麼?
    編者按:前不久,Facebook調整News Feed的算法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Facebook為什麼要調整算法?這背後處於什麼樣的考慮?近日,分析師BEN THOMPSON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了這一變化背後的動機,文章由36氪編譯。
  • 0423英語流利閱讀筆記:如果停用臉書,會發生什麼?
    如果停用臉書,會發什麼?數千名臉書用戶被招募參加實驗,並被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成員被要求在2018年底停用他們的臉書帳號四個星期。They consumed much less news, and were thus less aware of events but also less polarised in their views about them than those still on the network.
  • ...News報導,社交巨頭臉書(Facebook)CEO 馬克·扎克伯格周四對...
    【小扎稱封殺TikTok會開創糟糕先例】據BuzzFeed News報導,社交巨頭臉書(Facebook)CEO 馬克·扎克伯格周四對員工表示,在美國封殺抖音海外版 TikTok會開創 「一個非常糟糕的長期先例」。扎克伯格說:「我只是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先例,無論解決方案是什麼,都必須格外謹慎和認真對待。
  • 臉書開源自家 AR 核心技術,能快速識別影片中的物體
    其中包含多個重要且熱門的目標檢測算法,Detectron 能夠根據電腦視覺的任務,自動產生適合的模型。臉書在去年 F8 大會上大秀 AR/VR 應用,尤其展示了多種在生活場景疊加圖片的 AR 技術,今日開源的目標檢測框架Detectron,可以快速在影片或圖片中辨別出物體的形狀或邊緣,方便疊加影像。
  • 《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新書發布會在西安舉行
    《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新書發布會現場本網記者趙立凡/攝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馬來介紹,《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為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海外中國研究書系」項目首批出版作品,由西北大學李浩教授和日本專修大學松原朗教授共同擔任主編,西北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高兵兵教授擔任副主編,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段建軍教授擔任編委會主任。
  • 您知道feed是什麼意思嗎?
    說到feed這個單詞,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動詞。它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都是fed。其實,feed還可以做名詞。今天,我們就一起看一下feed的用法。首先,我們看一下feed做動詞的用法。1、The baby can't feed itself yet.這個嬰兒還不能自己吃東西。這句話中feed的意思是給(人或動物)食物、餵養、飼養。2、Slugs and snails feed at night.蛞蝓和蝸牛夜間進食。這句話中feed的意思是(嬰兒或動物) 進食。
  • feed流設計:那些謀殺你時間APP
    從結構來看,這些社交和資訊類app中,都使用了feed流。是一個信息出口,想要與他人或資訊建立連接,只需要刷新這一個動作,即可獲得大量所需,並且不斷在更新,可謂殺時間好手,令人沉溺。想要設計好feed流頁面,對feed流的概念,模式進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什麼是feed流呢?Feed,源自早期的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