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培根曾經這樣說: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不僅如此,古今中外的各位名人志士,都曾經不止一次地強調「閱讀」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孩子成長的初階段,就幫助他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促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最近由於疫情的原因,他只能在家裡通過老師錄製的視頻進行學習。其他門的課程他都能做到遊刃有餘,可是,每當遇到信息量略大的數學應用題時,兒子總是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一開始,我總是會根據題目的意思一步步引導孩子、陪伴孩子一起理解題目,這時我總會發現:在我的講解後,孩子就能立刻明白題目的意思,並且迅速計算出答案。
可見,孩子做不出題目的原因並不是計算能力不行,而是閱讀能力太差,所以才會因為讀不懂題目的意思而被它難倒。
從這件很小的事情中,我們也能夠看出閱讀能力的強與弱已經不僅僅會對語文成績造成影響,甚至會對一切和文字有關的學問密切相關——這也就表明,如果閱讀能力差,影響的將會是所有科目的學習。
想想看,等到孩子成長到初中,接觸到文史類的科目時,閱讀能力將成為此類成績的基礎性、決定性的因素。
如果那時候,孩子尚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成熟的閱讀能力,怎麼可能在中學時期保持自己的好成績呢?
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對每一個家庭而言都迫在眉睫,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從此刻開始,抓緊時間將「閱讀」變成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珍寶。
同時,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實都存在著最合理的閱讀方式。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下面所列出的要點對號入座,看看現階段中自己的孩子適合什麼樣子的閱讀教育手段。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實都存在著最合理的閱讀方式
第一階段,0至3歲
針對學前尚未識字的孩子,要說獨立閱讀,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因此,在這段時間裡,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誦讀的方式輔助孩子的閱讀。
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讀一些童話故事,或者有趣的文學作品等;在孩子做遊戲時,我們也可以嘗試著給孩子讀故事,引導孩子對故事中的內容產生興趣。
此外,年齡較小的孩子還會對插畫類的書籍非常感興趣。為此,家長可以多多選購一些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書籍,以供孩子看圖識字、在書中認識這個世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孩子年齡還小,但是家長不要因此就忽視了對書籍的質量要求,我們一定要保證書籍內容的高質量、高水準。
第二階段,4至6歲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數都已經開始進入幼兒園的校園,也已經開始接觸到較為全面系統的閱讀教育。當孩子已經有能力閱讀帶有注音的書籍後,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陪伴他進行指讀練習。
在一同指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糾正孩子在閱讀中發生錯誤的地方,也就能夠保證孩子閱讀的效率。
在此基礎上,爸爸媽媽還可以要求孩子進行古詩和古文的誦讀或背誦,以此來培養他對於文學世界的好奇心。
第三階段,7歲以上
當孩子步入義務教育的課堂之後,也就意味著他即將面臨更加豐富、多元的閱讀挑戰。而對於此年齡段的孩子,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的副院長——周兢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一書中提出了一種名為「CROWD」的提問方式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鑑,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孩子進行對於書本的精讀和全面了解。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種精讀方式的具體含義以及操作方法。
CROWD提問方式閱讀法
C表示Completion:補充型提問
所謂的補充型,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句話、一首詩、一篇文章利用填空的方式幫助孩子加深記憶,特別是針對同一類型的詞語和短語。
比如,「春天小草尖尖,____荷葉圓圓,____紅葉飄飄,____寒風瑟瑟」等。這種方法,可以加強孩子對於同類詞語的進一步認知,也可以加深文章在孩子腦海中的印象,豈不是一舉兩得之事?
R表示recall:回憶型提問
可能有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看完一本書之後,卻壓根記不住其中的情節是什麼,這就是典型的閱讀能力不強所致。
為了加強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爸爸媽媽們其實可以從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入手:當孩子剛剛看完一部電影或者動畫,我們可以馬上問問孩子:「這一集中講了哪些故事呀?」
畢竟,這種觀賞性的閱讀也不失為一種閱讀方式。可能一開始,孩子還不能夠完全適應這種方式的提問,但是各位家長不要心急,要耐心地待孩子講述完,並鼓勵孩子下一次嘗試著講得更流暢一些。
這樣日積月累,孩子就能夠對此類提問對答如流了。
O表示open:開放型提問
要知道,世界上的許多問題,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存在著不一樣的價值取向和思維觀念。
因此,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就一個問題向孩子提問,看看孩子能否擺脫已經固定好的故事情節,尋找到一個更加多元的結局。
比如說,對於我們約定俗成的童話故事結尾,孩子們能否有更加生動可愛的觀點呢?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奇思妙想,都需要各位家長利用開放型的提問來探索和挖掘。
W表示wh-question:特殊型提問
在孩子們做語文閱讀的時候,老師總是會要求學生列出記敘文中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掌握了故事發生的這六大要素之後,往往就更容易對整件事情產生更加清晰的概念,也更便於理解文章的前因後果。
這種方式,同樣也能夠應用到我們日常的閱讀中去。在孩子讀完一本書之後,我們也可以通過故事的主人公、故事發生的背景等方面入手,向孩子提出相關的問題。
D表示distancing question:延展型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其實就是要求孩子將從書中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要不然為什麼說理論總是要在實踐中獲得檢驗呢?
當孩子已經能夠在生活中聯想到書中的內容,並且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時,就證明他已經養成了非常優秀的閱讀習慣了。
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各位家長是不是也已經了解到閱讀的重要性了呢?如果孩子還沒有樹立起正確的閱讀意識,別著急,用上文中介紹的「CROWD」方法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