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我們幾個經常討論育兒經驗的媽媽約在一起見面,我們聊到了孩子的閱讀習慣的話題。
隨著社會對閱讀的重視,很多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也有很多家長越來越捨得在孩子的"閱讀"上投入資金。
比如我們中就有一位媽媽,她在她家寶寶熊熊2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給孩子買書,現在孩子才6歲,就已經讀過了400多本書。
我們都為孩子看了那麼多書而驚奇,剛好當天我們都帶了孩子過去一起聚會,於是有些媽媽提議,讓熊熊給其他孩子做個分享會,希望能給其他孩子做個表率,起到激勵作用。
熊熊突然被叫到眾人面前有些害羞,不太敢說話,看到這種情形,我想要幫助他,於是我給他做了一些提示:"熊熊,你平時都看什麼書呀"
熊熊撓撓頭,回答我:"我……忘了"
我再問他:"那你最近看的一本書叫什麼呢?"
熊熊回答上來了:"最近看了《神奇的校車》"
我又說:"哇!那你能不能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複述一下這個故事是在講什麼呢?"
結果熊熊又再次撓頭,支支吾吾好久,終究還是沒有複述出來。最後我們幾個媽媽都安慰了熊熊,而讀書分享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熊熊的表現讓我想到了現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們對閱讀的重視,我們會捨得給孩子買很多書,也會引導孩子看多點書,但是我們忘了一個問題:孩子看了書之後到底有沒有記住?到底有沒有成為自己的東西?
之所以會出現熊熊這樣的情形,就是因為孩子看了很多書,但是都抓不住重點,到頭來什麼都沒有記住,也因此"一問三不知"。
而抓不住重點是因為很多家長忽視對孩子"精讀"習慣的培養,在剛開始為孩子做閱讀啟蒙時,讓孩子儘可能多地接觸書,讓孩子"泛讀"沒有問題,但當孩子已經逐步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再不培養孩子的"精讀"習慣,那麼看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那麼什麼是"精讀"呢?我們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精讀"習慣呢?
"精讀"是與"泛讀"對應的閱讀方式
"精讀"是與"泛讀"相對應的一種閱讀方式。"泛讀",顧名思義,就是廣泛的,表面性的、不深入地瀏覽。表現在孩子身上就是:閱讀速度很快,一兩個小時就能看完一本書,但是卻看不到重點,無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內涵。
相對而言,"精讀"就能更加精細地理解考究文章的內容,關注書中的細節描寫。
一般來說,閱讀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興趣而讀,所以稱之為"興趣閱讀",而另一種是"知識閱讀",也就是為了汲取知識而讀。
第一種以興趣為出發點的閱讀就是"泛讀",而第二種就是"精讀",這兩種閱讀方式是呈遞進關係的。
具體來說,"精讀"是指在閱讀時,對文章中的內容、細節以及有突出影響的段落進行批判性分析,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內涵以及寫作方式或者寫作技巧。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精讀"習慣
我們前文已經講了,泛讀和精讀是呈遞進關係的兩個閱讀方式,在孩子的閱讀啟蒙階段,讓孩子大量閱讀,也就是"泛讀"尤為重要,但是當孩子已經有了大量閱讀的基礎,就要開始重視對孩子"精讀"習慣的培養。
一般來講,孩子在5歲左右就已經可以開始精讀模式了,這對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有很大幫助。
培養"精讀"習慣可以避免孩子做無用功很多孩子讀了很多書,但是閱讀水平還是沒有提高,寫起作文來還總是"抓耳撓腮",急得不行。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培養"精讀"習慣。
曾經有位大師級語文老師這樣描述泛讀和精讀:"好的書籍如同美味佳餚,如果只是了解其色香味多麼美,營養有多麼好,而不去咀嚼、品味、消化、吸收,那麼即使天天滿漢全席,也不會獲得任何營養。"
閱讀也是這樣,單純泛泛地讀,而沒有經過思考、理解的閱讀,就算看了再多的書,也沒法轉換成自己的知識,而這只能是在做無用功。
培養"精讀"習慣能鍛鍊孩子思辨能力"精讀"要求的就是要對文章的內容、細節、文章架構、寫作方式等進行批判性分析,而這個過程能夠鍛鍊孩子的思辨能力,讓孩子擁有獨立思考能力。
在美國的教育大綱中,從基礎教育階段,即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紀的孩子都被要求學習如何"精讀",在明白文章故事的同時,也要研究文章的文字和語言、文字結構和邏輯等等。
讓孩子有方法、有目的地從閱讀中汲取知識,從而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
培養"精讀"習慣能讓孩子更接近成功據科學家對大數據進行分析, 得出了結論:"一個孩子在充滿書香的家庭中長大與日後在教育方面獲得成功是有聯繫的,而且,這種聯繫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將會顯得愈發緊密。"
從小培養孩子的精讀習慣,能夠增加孩子的知識底蘊,也能夠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而這兩種能力都能夠讓擁有更多的競爭力,從而更容易接近成功。
綜上,培養孩子"精讀"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那麼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精讀"習慣呢?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種培養"精讀"習慣的好方法:CROWD提問法。
什麼是"CROWD"提問法
CROWD提問原則是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推薦的精讀方式,也是長期從事兒童語言發展與教育研究,著有《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周兢教授極力推崇的"學齡前兒童閱讀模式"。
CROWD提問原則是5個英文單詞的縮寫:也就是5種提問方式。
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這5種提問方式對"精讀"習慣的培養。
利用"CROWD"提問法培養孩子的"精讀"習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過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之所以CROWD提問法能夠培養孩子的"精讀"習慣,就是因為它5種提問方式,能夠讓孩子有針對性地、有方向地進行思考。
下面我們用《100層的巴士》的繪本進行舉例,對這5種提問方式進行解釋:
C:completion 讓孩子完成內容的提問讓孩子完成內容的提問是指讓孩子完成整個故事或者內容的提問,當孩子進行閱讀時,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幾個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比如我們可以藉助繪本的封面、圖片或者文字進行提問題。
比如《100層的巴士》中的首頁就介紹了一位巴士司機的日常,他經常在早晨喝完茶之後會穿上外套上一輛雙層巴士。那麼我們在引導孩子往下看之前,就可以簡單向孩子提問:"巴士司機一般喝完茶之後會幹什麼呢?"
有了這個提問,孩子就會有意識地去觀察去思考。這樣的方式能夠激發孩子閱讀的主動性,從而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並且會有自己的思考。
R:recall 幫助回憶的提問顧名思義,就是幫助孩子回憶故事內容。其實這也是一種"復盤",是對孩子看過的內容進行強化,從而讓孩子有更清晰的印象和理解。
為什麼開頭熊熊看了那麼多書,但是卻都記不住,就是欠缺了這一環節。我們可以在孩子看完一本書後的一兩天,經常性地向孩子提問故事裡的一些細節,激發孩子去回想。
比如還是以《100層的巴士》為例,當孩子看完故事後,我們可以假裝好奇,向孩子提問:"寶寶,你還記得巴士司機為什麼會開啟大冒險嗎?"
用諸如此類能夠激發孩子回憶的提問能夠幫助孩子鞏固故事內容,並且也可以引導孩子向故事裡能夠學習的地方學習,從而達到"精讀"的目的。
O:open-ended 開放式的提問所謂開放式提問,就是沒有固定答案和標準答案的問題。運用開放式提問旨在發揮孩子的想像力,鼓勵孩子進行天馬行空的思考,而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就無關對錯,孩子也會更樂於回答,因此也會更認真地去讀故事裡的內容。
還是《100層巴士》這本繪本,我們在孩子讀故事之前可以向孩子進行開放式的提問:"寶寶,當你看完故事後,告訴媽媽如果你是巴士司機,你會希望載哪些人呢?"
類似這種無關對錯,但是又能激發孩子興趣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去"精讀"故事。
W:wh-question 特殊疑問特殊提問是幫助孩子深入理解文章、故事的很好提問方式。特殊提問也就是平日裡經常講的構成故事的"六要素":什麼(what),在哪兒(where),什麼時候(when),為什麼(why)、誰(who)怎麼做(how)。
一般來說,文章、故事都是通過這些要素構成的,因而藉助這些特殊提問能夠幫助孩子快速掌握故事內容,事情脈絡、故事邏輯、寫完框架等等,從而達到"精讀"的目的。
D:distancing question 延伸式提問延伸式提問,也就是向孩子提出讀本之外的問題,但是又是跟讀本內容息息相關的。延伸式提問旨在幫助孩子能夠講讀本裡的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讓孩子在精讀讀本,掌握了相關知識之後,不會只停留在書面上,而是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比如,《100層巴士》中的每一層都非常有特色,所以在孩子讀完繪本之後就可以藉機向孩子提問"如果你是100層巴士的設計師,你會想設計成什麼樣呢?"
這樣的提問有利於讀本與現實生活銜接,而實際生活中會更偏向經驗和實用性,因而也能夠促進孩子更深入地觀看讀本,並且融入自己的思考。
在孩子閱讀啟蒙時期,我們需要讓孩子進行泛讀,儘可能地培養閱讀興趣,但是當孩子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就要重視孩子"精讀"能力的培養,因為只有進行"精讀",所讀的內容才能真正轉換為自己的知識,從而成為自己成長路上的"墊腳石"。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