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南朝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他是當朝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孫子,更是著名文學家裴昭明的兒子。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息濃厚的家族中長大,裴子野自幼就勤奮好學,尤其擅長寫文章。
引言:
在成年之後,他便在南齊任職,曾經擔任過右軍參軍等官職,後來因為父親去世為父親奔喪為由辭去官職。梁朝建立之後,他便順應時事發展,在梁朝朝堂任職,也因為政績突出得到了吏部尚書的提拔,專門負責國史的編輯和皇帝的起居注,在官場上已經小有名氣。
但他最為出名的還是廉潔奉公,無論是在何官職他都能夠一心一意地為百姓解憂,從不貪汙腐敗,生活十分困苦,是一位難得的清官,因此在當時頗得民心,百姓們非常敬重他。
幼時聰慧,出仕梁朝
裴子野出生在一個世家大族之中,但他也是不幸的,在他出生之後母親就去世了,他是由祖母撫養長大的。他的祖母與其他封建背景下的女子不同,她頗有才華,性格溫和,在她的教導下裴子野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奈何在他九歲的時候,祖母也撒手人寰,裴子野十分的悲痛,常常悲傷的不能自己。
他從小就聰慧,勤奮好學,在少年時期就憑藉著能夠寫出好文章而聞名。成年之後,他便開始進入官場,最開始擔任南齊武陵王身邊的小官職,後來也憑藉著才華逐步得到升遷,無奈在父親去世之後,他只得辭官回到家鄉為父親守孝。正是在這期間,南齊王朝被蕭衍所推翻了,憑藉著守孝的名義他躲過一劫。
裴子野的品德和修養,在祖母的教堂下也十分的好,從不為了小事斤斤計較。例如在他進入梁朝為官之後,曾經擔任了一個司法方面的官職。當時的案情必須要三個官員都籤署字才管用,有一次趁著他不在,他的同事就將他的名字寫來報了上去,卻在之後沒有通過,他也因此被貶官。其他的人對這種情況都很生氣,只有他一人不以為然。
不慕虛名,得貴人相助
在梁朝建立之初,當時的尚書僕射範雲很是欣賞裴子野的才華,不忍心這樣的人才就這樣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便準備向皇帝推薦他。可惜還沒有來得及行動,他就不幸暴病身亡了。
當時的文學家任昉很有名氣,皇帝也十分欣賞他,很多文人便投靠在他的門下,想要通過他來進入朝堂為官。面對眾人都趨之若鶩的事情,裴子野卻不願意就這條捷徑不勞而獲。卻不想間接的得罪了任昉,使任昉非常惱火,不在皇帝面前為他說好話。結果他便一直閒賦在家,始終不得重用,但他絲毫不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
但是在他的為官生涯中,他多次遇到貴人。當時的哲學家在朝中擔任國子博士一職,雖然與裴子野從來沒有交流過,但卻佩服他的才華與為人處事,便請求皇帝將自己的官職讓給裴子野。但皇帝卻認為裴子野資質尚淺,不適合,因此沒有採納,過了很久他才被任命為紀事參軍。在任職期間,每次遇到事情,他總是能夠以理服眾,得到了百姓們的稱讚。多年之後,他的才華被吏部尚書所看重,他便推薦他為掌管國史的官員,逐漸在朝堂中站穩了腳跟。
生活節儉,為官清廉
在裴子野為官期間,他從不接受別人的賄賂,為官清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難得的清官。除了不貪汙之外,他還將朝廷給的俸祿分給了身邊生活困難的親戚朋友,自己和妻子過著貧苦的生活,居住在茅草屋內。哪怕是在之後他成為了皇帝身邊的官員,他也仍然沒有改變這種作風,仍然以嚴格的要求來規範自己。
在吏部尚書推薦裴子野的時候,其實梁武帝對於裴子野的名聲也是早有耳聞,他便想要給裴子野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破格提拔了他。最開始裴子野表現得也如眾人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慢慢地他在工作中顯露了淵博的學識,非凡的才能,得到了梁武帝的刮目相看。
結語: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貪官汙吏屢屢出現,而真正的清官卻為之甚少。但這裴子野顯然便是數量極少的清官中的一人,他始終謹記家族的教誨,一心一意為君分憂,從不為了一己自私而損害國家百姓的利益。這樣的官員怎麼能不值得眾人尊重呢?
參考資料
《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