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日一更自閉症家庭教育小技巧!
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也是很讓各位家長們感覺到頭疼的一件事情。
有的孩子自我刺激行為是搖手或者轉圈圈;有的孩子自我刺激行為是旋轉車輪、在手指尖玩繩子;有的孩子自我刺激行為是儀式化和強迫行為……
不管怎麼樣,只要是一些怪異的動作,都會成為家長的&34;,
畢竟,在正常人眼裡看起來就像是個怪人。
其實關於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有不少解決的方式:
忽略、差別強化、替代行為、自我刺激時間和場合控制
方法是好方法,只不過對於某些時間長以及發展很嚴重的自我刺激行為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比如忽略的方法,如果自我刺激行為的功能是給孩子提供快感,那麼選擇忽略反而是給了孩子一個自我刺激的環境,他更加開心了。
最好的方法就是:替代自我刺激行為
由於自閉症孩子大多數都是興趣狹隘的,很多時候沒有感興趣的事物,就會尋找感官刺激。
找到一個和自我刺激行為相同功能的另一種較好的行為,孩子或許會更加容易捨去怪異的自我刺激。
那麼,我們今天的重點就來了,用什麼來替代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
說到底自閉症孩子的核心症狀的形成原因,和興趣狹隘分不開。我們很多時候會太過於關注孩子已經形成的不好行為,而很少去分析行為形成的原因以及功能。
如果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的功能是想要獲得有意思的感官刺激,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合適的遊戲,用有同樣功能的遊戲方式,來替代孩子的自我刺激。
教孩子遊戲除了可以替代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之外,還可以培養和孩子年齡相稱的興趣,發展孩子的想像力。
在孩子接觸遊戲之前,家長要對和孩子自我刺激的具體功能進行分析:
孩子的這個行為是觸覺刺激還是視覺刺激又或者是嗅覺刺激?
以我以前帶過的一個自閉症孩子為例,他的名字叫丁丁。
他很喜歡玩橡皮泥,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陌生的地方,只要給他一塊橡皮泥,即使是上一秒在哭泣,下一秒就會很專注的玩起來。
他是怎麼玩的呢?他兩隻手會不停的捏橡皮泥,揉來揉去但不成型。觀察了幾天之後,可以確定孩子玩橡皮泥的行為是觸覺刺激。
有什麼可以替代這個行為的遊戲呢?我選擇了我身邊的&34;玩偶,準備讓這兩個玩偶來替代丁丁的自我刺激行為。
不要以為給孩子一個玩具孩子就會自己玩,對於大多數自閉症孩子來說,玩具對他們是陌生且未知的東西,更不用說要用正確的方式玩遊戲了。
因此,遊戲如何開展和進行,需要大人來進行教授。
雖然把遊戲要當成一個課題來教授,但是教授的方式不要以很正規的模式來教,就像教認知技能一樣枯燥乏味。
家長教孩子遊戲是為了讓孩子感受遊戲帶來的樂趣和激發孩子對遊戲的興趣,而不是像學習某項技能一樣,刻板的記住了遊戲的玩法。
拿丁丁為例,我找到了和丁丁自我刺激功能相同的玩偶娃娃給丁丁。
首先我先讓丁丁拿著娃娃研究和探索,丁丁拿到娃娃之後很是喜歡,又揉又捏。
看來我對丁丁自我刺激的判斷以及替代物的尋找是正確的。
我決定以&34;的假裝遊戲為課題,來分步驟教授丁丁。
第一步:讓丁丁拍一拍小兔子和胡蘿蔔,丁丁聽到指令之後拍了拍兔子,我立即給丁丁獎勵,並且說:&34;
第二步:讓丁丁抱抓起小兔子去抱胡蘿蔔,丁丁聽到指令後做出反應,我立即給予獎勵強化,並且說:&34;
第三步:讓丁丁拿起胡蘿蔔餵小兔子,丁丁聽到指令後做出反應,我立即給予獎勵強化,並且說:&34;
第四步:讓丁丁抱著小兔子睡覺,丁丁聽到指令後作出反應,我立即給予獎勵強化,並且說:&34;
以上共有4步,每節課只教授給丁丁1個步驟,每個步驟都在丁丁拿到玩偶狀態很好時自然教授,在一個星期之後,丁丁已經能夠非語言提示下,通過自己學習的遊戲技能,很好的與小兔子玩起了假裝遊戲。
在丁丁學會玩這個技能之後,索要橡皮泥來獲得觸覺刺激的行為越來越少,更多時候會找不同的娃娃來玩假裝遊戲。
1、 教給孩子玩遊戲一定要在自然狀態下,孩子不抗拒的時候引入遊戲,並且每次教授只教授一部分,讓孩子有充分適應的時間。
2、 遊戲技能的選擇需要和孩子所處的年齡段相稱。
3、 如果有可能,儘量選擇可以多人參與的遊戲,為日後同伴合作做準備。
4、 不要局限於&34;的想法。
5、 懂得在遊戲中渲染氣氛,讓孩子感受愉快的遊戲過程。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關於&34;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