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還是老地方,卻已舊貌換新顏。」7月28日起,海澱區魏公村小區棚改項目居民正式開始辦理原地回遷的新房交房手續。居民林友微幸運地第一個拿到魏公村佳苑的新房鑰匙。
63歲的林友微拿到鑰匙後在小區裡轉了又轉,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一連說了三個「沒想到」——「沒想到真的還能原地回遷!沒想到小區環境這麼好!沒想到回遷房能有這種檔次!」
魏公村小區棚改項目位於海澱區中關村區域,自2017年啟動,經過三年時間,全部7棟樓、1320套安置房均為全裝修交房,全部實現原地回遷,居民真正實現居住品質的升級改善。
社區配套大升級 為百姓幸福生活加碼
期盼已久的回遷居民們早早就來到現場,臉上洋溢著幸福與喜悅。大廳內忙得熱火朝天,工作人員正為居民辦理交房登記手續,發放新房鑰匙,整個交房過程井然有序。
林友微介紹說:「以前的小區沒電梯,老年人每天上下樓就是個難題。再說這環境,以前小區裡人車混雜,一不留神就容易磕碰,而且小區裡也沒什麼老年人活動的地方。現在可不一樣了,再也不為上下樓發愁,進大門就人車分流,社區裡還配備了老年人活動站、託老所,院裡園林綠化做得這麼漂亮,我真是打心眼兒裡高興!」
記者在小區裡看到,安置樓全部為陽光板樓,1梯2戶或2梯4戶。小區採用新古典設計風格,深、淺兩色的外立面石材結合大屋簷屋頂,透著中式韻味。戶型多達26種,室內層高達2.8米,裝修使用的所有材料為知名品牌,綠色、環保有保障。據了解,在內部配套上,小區針對老年人還設置有託老所、老人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此外,小區還配備了室內遊泳館、慢跑道、籃球場、多處健身廣場等豐富的文娛康體配套。小區整體採用智能門禁及安防系統,保障居民人身及財產安全。
挪出小屋搬進大房 居民新居夢想照進現實
魏公村小區棚改項目總佔地4.5公頃,規劃建設回遷安置房13.43萬平方米。這處從前破敗老舊的「城市窪地」,如今變成鱗次櫛比的現代化住宅高樓。漫步於小區幽徑,園林式的院落移步易景,院子裡綠樹成蔭、景觀水系、堆疊山石層層延伸。
「我79歲了,如今能住上這麼好的小區,真的很幸福!」居民伊秀英看著眼前環境優美的社區、窗明几淨的新房直豎大拇指。與伊秀英一樣,來辦理交房手續的居民們紛紛感慨今非昔比,居住品質大大超過了想像。
趙娟娟過去一家人擠在59平方米的小房子裡,屋子又小又舊,院子裡的老樹根把地基都拱變形了,一直擔心樓的穩定性,一家人盼新房盼了幾十年。「當初聽說要給我們建新房就很激動,等待回遷這幾年,我總來周邊看看,天天盼著早日搬進新家。」趙娟娟高興地搖了搖拿到手的新房鑰匙。「新家約97平方米,寬敞多了,都裝修好了,我們一家人剛剛去驗房,質量沒的說。以後還會有統一的物業管理,以前那種亂鬨鬨的情況再不會出現了!」
上世紀70年代末,老魏公村小區絕對是周邊的「明星」,而後歷經30多年歲月變遷,小區房屋破損陳舊、市政設施老化、配套功能欠缺,成為出租戶多、高齡人口多、殘疾大病人員多,無電梯、無停車位、無統一物業管理的「三多」「三無」小區。髒亂差的面貌讓小區居民苦不堪言,改善居住環境成為他們最迫切的期盼。
從籤約到拆除用時203天 魏公村速度挑戰「不可能」
作為海澱區第一個大規模棚改徵收項目,2016年9月2日,由海澱區住建委為主體,紫竹院街道為主導,成立了魏公村小區舊城改建徵收現場工作指揮部,以公平、公正、公開為核心原則推進徵收工作。
徵收補償方案吸收了大量居民合理意見,獲得了居民的認可。2017年6月10日,魏公村小區預籤約正式開始,首日即籤約1060戶,籤約比例達到80.7%,第七日籤約比例達到85.2%。2017年7月5日,海澱區政府正式發布徵收決定,成為北京首例提前發布徵收決定的棚改徵收項目。2017年7月9日,籤約比例達到95.1%,刷新了北京市大規模徵收的記錄。2017年8月2日,首位居民完成選房。2018年1月25日,小區所有房屋全部拆除,打破了從籤約到拆除用時203天的最快紀錄。
2018年5月13日,回遷房建設正式開工。2019年8月29日,主體結構封頂。然而,今年始料未及的疫情突然來襲,建設工地面臨嚴重困難。為了讓百姓早日住上溫暖舒適的新房,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區住建委、街道等相關部門主動上門服務,為項目排除萬難,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快速復工,追趕進度,最終實現項目順利交房。
很多人會關心建設速度這麼快,質量到底怎麼樣?據介紹,項目總包單位選用業內號稱「鐵軍」,並曾多次承建國家重大工程的央企中建八局。在本項目施工階段,中建八局還獲得了北京結構長城杯、北京市文明施工樣板工地等重要獎項。
據悉,所有房屋預計8月4日交付完畢。 (高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