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電影是如何誕生的(中)

2020-12-16 好奇心日報

上次說到薩姆·華納決心發明真正具有實用性的有聲電影技術,他不是第一個這麼想的人。

1915 年,哈羅德·阿諾德(Harold Arnold)在貝爾實驗室使用真空管放大器、電容傳聲器和平衡舌簧揚聲器來改進錄音設備,這後來成為重要的技術基礎。

西部電氣和貝爾的工程師在 1923 年發明了一種在蠟盤上同步錄音的方法,拍攝的時候通過傳動裝置將蠟盤和攝影機連接起來,保證二者同步運轉,放映過程也以類似步驟操作。到這一步,離最後的成功已經越來越近。

所以,當 1925 年薩姆在萊文森邀請下去位於紐約的貝爾實驗室參觀新的聲音實驗演示時,他已經預見到有聲電影的出現將為期不遠。薩姆是堅信有聲片前途的,不過問題是必須說服公司裡最後拿主意的哥哥哈裡。

哈裡一度認為真正的大製片廠都不會瞧得上有聲技術,而艾伯特更直接了當地說:「這種技術毫無用處。」因為哈裡曾在十多年前參觀過一種名為 Kinetophone 的錄音技術,那是愛迪生發展的,銀幕上有一個人在說話,但所謂「同步的」聲音要滯後好幾秒,況且聽起來尖銳刺耳,如果這也能投入到使用,恐怕觀眾都要集體退場了。所以,失敗的先例讓哈裡對有聲電影不抱指望。

別的大製片廠是明確反對這種嘗試的,早期電影的先驅大衛·格裡菲斯也實驗過有聲片,他拍了一個有聲的片段來介紹他 1921 年出品的電影《夢幻街》(Dream Street)。格裡菲斯的舉動被人稱為「職業性自殺」,大多數人是這麼思考的:世界上既然只有 5% 的人說英語,要是給電影配上聲音,那不懂英語的外國人就都自動被排除到觀眾範圍外了,這對大力倚重國外市場的好萊塢老闆們來說,無異於自斷財路,當然不幹了。有人說:「默片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使用同一種語言。」戲院老闆則說:「我們堅持放映默片。」

薩姆費盡了口舌說服哈裡參觀最新的演示,並希望將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有聲片的拍攝上,以便在未來搶佔先機。哈裡思考良久,心裡另有主張,他認為,當前不要急於發展「說話的電影」,應該把有聲電影定位於引入「音樂」上,——那才是觀眾已經習慣的觀影方式。

早期的戲院一般都會僱傭樂團,在放映電影時候根據劇情伴奏音樂,這是很大的一筆開銷,對於很多中小戲院的老闆來說難以承受,如果能把音樂錄好,自動加到片子裡,肯定會很受歡迎。所以哈裡說有聲電影應該首先向音樂片發展,至於讓演員說話,還是以後再說罷。

這不是薩姆的真正目標,他覺得:「如果我們能讓銀幕上響起音樂,那為什麼不讓他唱起來呢?觀眾希望聽到演員的聲音!」

不管怎麼說,華納公司總算確定了朝著有聲電影進軍的方向。1925 年,華納買下擁有相關資源的 Vitagraph 公司,不久後又與西部電氣共同成立了 Vitaphone 公司,新的技術也以 Vitaphone 命名,他們拍攝短的有聲片作為實驗。

西部電氣背後倚賴世界上最大的企業之一 AT&T,所以財力無憂,而且在專利權上可以輕易地擊退別的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通過提供專業的技術人員很快地促進現有戲院完成放映有聲片的設備改造。

華納拍攝的嚴格意義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 1926 年的《唐璜》(Don Juan),由著名影星約翰·巴裡摩爾(John Barrymore)主演,這部影片和當時的默片在形式上並無太大區別,其創造性在於先期錄下了部分音樂,當習慣了現場演奏的觀眾聽到電影自己發生的聲音,還是興奮異常,《唐璜》獲得的巨大成功,為進一步發展有聲片奠定了基礎。

(待續)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

相關焦點

  • 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影片轟動海內外!
    導讀: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聲短片《唐·璜》在美國上映,從此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引起一場大爭論。很多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強烈反對使用電影有聲技術這個新發明。查理·卓別林說道:「拍攝現場中有幾個人戴著耳機坐在那兒,打扮得像是來自火星的戰士;在演員的上方懸掛著幾隻話筒,猶如釣魚的魚鉤一般。這種景象是如此的複雜而又令人沮喪。在這堆垃圾的包圍中,誰還能有創造力?」
  • 是他開啟了電影有聲時代……
    108年前的今天愛迪生宣布了一項他的最新發明有聲電影由此誕生自從1895年電影誕生後,很長一段時間,電影就是一個「偉大的啞巴」。愛迪生是技術歷史中著名的天才之一,擁有超過2000項發明,其中愛迪生的四大發明:留聲機、電燈、電力系統和有聲電影,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文明生活。
  • 這部歌舞劇誤打誤撞的搖身一變成了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
    前期分別介紹了世界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以及中國的第一部民族電影《定軍山》,相繼開啟了世界及我國影視業的開端,但這兩部幾十秒的黑白短片都是無聲影片,也成默片。說到默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一定是卓別林大師的一系列作品,的確非常精彩。
  • 《雨中曲》: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演變
    雖然也有音樂和舞蹈伴奏,但這部戲卻是一場視聽盛宴,整個過程非常愉快,他講述了從無聲電影到視聽電影的轉換過程。這齣戲的情節很簡單,在電影開始時,唐洛克和麗娜是一對著名的演員,但他們只是彼此和諧,從唐洛克的演講和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出,麗娜是一個輕視他人的權力花瓶,唐洛克是一個積極的性格,有很強的演技天賦。
  • 如何看待電影配樂的地位?
    雖然聽上去很麻煩,而且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不過這的確是配樂在電影發展史上邁出的重要一步。1910年,有聲電影機問世,它因為能夠同時記錄聲音和圖像,推動了有聲電影的爆發。1915年,格林菲思在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首次與音樂家合作,創造出了完整的配樂形態,電影配樂開始成為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91年前的今天,電影邁入有聲時代!
    第一部有聲電影上映。1927年10月6日,由華納公司出品的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在美國上映,標誌著電影開始進入有聲時代。男主角扮演者阿爾·喬生在唱詞中即興加入的「等一會兒,等一會兒。你肯定聽到了什麼!」
  • 有聲讀物平臺如何規避侵權風險?
    與此同時,有聲作品的數位化傳播使著作權保護問題複雜化,有聲讀物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案件頻發。那麼,有聲讀物網絡傳播涉及哪些權利問題?何種行為能構成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在哪些情況下平臺或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承擔侵權責任?有聲讀物平臺應如何避免侵權風險?
  • 有聲書有前景嗎?
    當文字圖片聲音結合在一起,就誕生了動漫和電視劇,電影。很多人被小說編改成動漫,電視劇,電影之後帶來的巨大效益所吸引,紛紛加入到寫小說的大軍中去,奈何想要取得影視改編權實際上並不容易,除此之外,一部電視劇,電影或者動漫想要火也需要一個好的劇本,因此很多圈內人說寫小說實際上賺錢並不容易。
  • 從無聲到有聲的電影革命 有新昌人的奮鬥身影
    天天商報聯合越淘網,與讀者一起尋找與電影有關的「老物件」。「徵集令」發出後,許多讀者通過各種方式聯繫本報,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的電影回憶。從無聲到有聲,這是一次電影放映技術革命,很多人不知道,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跨越中,就有新昌人的身影。
  • 大觀樓影院:中國電影從這裡誕生
    幾個月後,在任慶泰的豐泰照相館中,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了。隨後,《定軍山》在大觀樓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圖:《定軍山》劇照)可惜的是,除了一張劇照,《定軍山》沒能留下更多的片段,我們已經無法親眼目睹它的藝術魅力。
  • 掌中解脫有聲書(7)
    在這些教授中,有的時候甚至連三寶都沒有明確提及,更不要說有生起「三主要道」體驗的方法了。正如一切江河的源頭應該出自雪山一樣,正法的源頭也必須出自大師佛陀。如果師長有時間並且知道如何詳細解說的話,應該從大師佛陀開始,講解「道次第」所有傳承師長的傳記,亦即師長們如何依此道獲得果位的情況。由於傳承師長數量太多、內容又很長,所以現在沒有時間詳談,在此我只能簡單地介紹一下。
  • 糾紛頻發,有聲讀物平臺如何規避侵權風險?
    與此同時,有聲作品的數位化傳播使著作權保護問題複雜化,有聲讀物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案件頻發。那麼,有聲讀物網絡傳播涉及哪些權利問題?何種行為能構成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在哪些情況下平臺或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承擔侵權責任?有聲讀物平臺應如何避免侵權風險?
  • 從視覺藝術到電影製作 探索影片誕生的幕後奧秘
    「工作室」也是此次展覽「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的重要主題。展覽基於美國西部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電影和錄像媒介相關的知名永久收藏,探索了視覺藝術和電影相互關聯的歷史,著重關注視覺藝術和電影製作的工作室場所如何在過去20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 《老師好》監製大雄:扶持新導演是萬物有聲製作爆款電影的方法論
    「說到底,電影還是導演的作品,所以我們在投資的時候,其實是在投資導演這個人。」經過對導演的充分了解,再加上對於懷舊題材的偏愛,大雄加入了這一項目,成為《老師好》的監製,而他的公司萬物有聲也成為該電影的聯合出品方之一。
  • 懶人聽書宋斌:用戶是如何習慣為有聲書付費的?
    有聲書江湖,得版權者得用戶1. 格隆匯:懶人聽書背靠閱文集團、安徽出版集團,能夠獲得較多的優質IP,但暢銷書籍各個平臺都會爭取,如何拿到獨家版權?但隨著行業成熟,平臺的身份更加多元,除了在版權引進中優勢出價,更多的是給版權方一些附加權益,比如好的品牌曝光和利益分成。越是頭部的平臺,在獲得內容上也越有優勢。 在有聲閱讀以及數字版權的產業鏈上,版權方的收入來源除了出售版權,還有後期分成,所以懶人聽書開發了不同的分成模式,讓版權方、作者、主播能參與到各個環節並且分享收益。
  • 無聲勝有聲!這些沒什麼臺詞的經典電影,你看過幾部?
    電影剛誕生的時候,是沒有聲音的,所以演員們也都不用背臺詞,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敢這麼玩的越來越少了。其實,也有許多人在「有聲」時代依然不用「臺詞」,或者只有很少的臺詞,就能奉獻出色的演技。雖然是動畫,但內核卻十分的cult,各種怪力亂神的細節在觀影過程中也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視覺,刺激又美妙。3、《玩樂時間》:「搞笑」的高級形式。
  • 有聲書風口已過?出版機構如何利用大平臺布局有聲領域?
    這樣的主播庫獲得了不少用戶的認可,在艾媒的報告中,有一項針對2018中國有聲書用戶關於平臺主播專業性評價的調查,喜馬拉雅以7.80的評分成為用戶眼中主播專業性程度最高的平臺。除了主播的專業性,對於不同性質的產品,喜馬拉雅也有著不同的打造邏輯。
  • 聊一聊英文有聲書
    有聲書(audiobook)最早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最初為有閱讀障礙的人設計,但人們後來發現有聲書可以在通勤中作為一種消遣以及獲取信息的方式,這推動了它在大眾當中的普及。早期的有聲書以磁帶和CD為介質,到網際網路時代後大部分有聲書以數字形式存在,也出現了像Audible這樣專門的有聲書網站。
  • BL漫畫《向陽之處必有聲》電影真人化 男主角演員名單公布
    ­  由漫畫家文乃由紀原作的知名BL漫畫《向陽之處必有聲》將改編成真人電影,預定於明年初夏上映。今天(10月22日)該電影公布了出演兩位男主角的演員,分別為多和田秀彌與小野寺晃良。漫畫家文乃由紀原作的知名BL漫畫《向陽之處必有聲》將改編成真人電影­  《向陽之處必有聲》是由文乃由紀創作的BL漫畫,於2014年10月27日出版發行,續作《向陽之處必有聲-幸福論-》於2016年5月28日出版發行。該作以聽覺障礙為主題,描寫有聽力障礙又內向大學生的杉原航平與活潑開朗的同學佐川太一兩人之間的日常。
  • 電影CGI的發展史:37年前,第一部將CGI與真人動作結合的電影誕生
    縱觀影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21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電影的興起無疑成為電影界的第三次革命,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CGI技術的運用。關於CGI在電影中的應用,晨晨將其概括為四大階段:1.開天闢地之「綠葉襯紅花」階段在使用計算機的CGI技術誕生以前,特效電影的鼻祖當屬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裡愛,影史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便是他使用定格拍攝創造的視覺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