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薩姆·華納決心發明真正具有實用性的有聲電影技術,他不是第一個這麼想的人。
1915 年,哈羅德·阿諾德(Harold Arnold)在貝爾實驗室使用真空管放大器、電容傳聲器和平衡舌簧揚聲器來改進錄音設備,這後來成為重要的技術基礎。
西部電氣和貝爾的工程師在 1923 年發明了一種在蠟盤上同步錄音的方法,拍攝的時候通過傳動裝置將蠟盤和攝影機連接起來,保證二者同步運轉,放映過程也以類似步驟操作。到這一步,離最後的成功已經越來越近。
所以,當 1925 年薩姆在萊文森邀請下去位於紐約的貝爾實驗室參觀新的聲音實驗演示時,他已經預見到有聲電影的出現將為期不遠。薩姆是堅信有聲片前途的,不過問題是必須說服公司裡最後拿主意的哥哥哈裡。
哈裡一度認為真正的大製片廠都不會瞧得上有聲技術,而艾伯特更直接了當地說:「這種技術毫無用處。」因為哈裡曾在十多年前參觀過一種名為 Kinetophone 的錄音技術,那是愛迪生發展的,銀幕上有一個人在說話,但所謂「同步的」聲音要滯後好幾秒,況且聽起來尖銳刺耳,如果這也能投入到使用,恐怕觀眾都要集體退場了。所以,失敗的先例讓哈裡對有聲電影不抱指望。
別的大製片廠是明確反對這種嘗試的,早期電影的先驅大衛·格裡菲斯也實驗過有聲片,他拍了一個有聲的片段來介紹他 1921 年出品的電影《夢幻街》(Dream Street)。格裡菲斯的舉動被人稱為「職業性自殺」,大多數人是這麼思考的:世界上既然只有 5% 的人說英語,要是給電影配上聲音,那不懂英語的外國人就都自動被排除到觀眾範圍外了,這對大力倚重國外市場的好萊塢老闆們來說,無異於自斷財路,當然不幹了。有人說:「默片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使用同一種語言。」戲院老闆則說:「我們堅持放映默片。」
薩姆費盡了口舌說服哈裡參觀最新的演示,並希望將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有聲片的拍攝上,以便在未來搶佔先機。哈裡思考良久,心裡另有主張,他認為,當前不要急於發展「說話的電影」,應該把有聲電影定位於引入「音樂」上,——那才是觀眾已經習慣的觀影方式。
早期的戲院一般都會僱傭樂團,在放映電影時候根據劇情伴奏音樂,這是很大的一筆開銷,對於很多中小戲院的老闆來說難以承受,如果能把音樂錄好,自動加到片子裡,肯定會很受歡迎。所以哈裡說有聲電影應該首先向音樂片發展,至於讓演員說話,還是以後再說罷。
這不是薩姆的真正目標,他覺得:「如果我們能讓銀幕上響起音樂,那為什麼不讓他唱起來呢?觀眾希望聽到演員的聲音!」
不管怎麼說,華納公司總算確定了朝著有聲電影進軍的方向。1925 年,華納買下擁有相關資源的 Vitagraph 公司,不久後又與西部電氣共同成立了 Vitaphone 公司,新的技術也以 Vitaphone 命名,他們拍攝短的有聲片作為實驗。
西部電氣背後倚賴世界上最大的企業之一 AT&T,所以財力無憂,而且在專利權上可以輕易地擊退別的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通過提供專業的技術人員很快地促進現有戲院完成放映有聲片的設備改造。
華納拍攝的嚴格意義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 1926 年的《唐璜》(Don Juan),由著名影星約翰·巴裡摩爾(John Barrymore)主演,這部影片和當時的默片在形式上並無太大區別,其創造性在於先期錄下了部分音樂,當習慣了現場演奏的觀眾聽到電影自己發生的聲音,還是興奮異常,《唐璜》獲得的巨大成功,為進一步發展有聲片奠定了基礎。
(待續)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