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社評:中國的民族主義真比周邊厲害嗎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社評:中國的民族主義真比周邊厲害嗎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輿論越來越經常用「民族主義」描述中國,這讓人很難理解西方這樣做的奧秘。在中國也有少數人學著西方口氣這樣說話,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怪怪的。

  民族主義是個政治詞彙,很多政治詞彙的含義都在歷史上不斷變化,不同國家和力量對它們的使用也未必一樣。總體看,在全球範圍內,民族主義的當代概念相當模糊,它與愛國主義的邊界含混不清,但愛國主義通常是正面詞彙,民族主義則是普遍的貶義詞。

  民族主義的概念有與歷史過程有關的學術性解釋。但中外輿論場今天使用它時,大多指民族主義為超出正常愛國主義的那些情緒,它比愛國主義激烈,具有進攻性。這個詞如今內容的清晰性,遠不如它的貶義那樣突出。實際上,較為積極參與全球或區域競爭的社會裡都會不同程度存在民族主義的情緒,或者有這樣的人群。中國不能自我標榜完全沒有民族主義,問題是那些經常這樣批評我們的國家,又有誰是「乾淨的」?

  西方輿論如今談論民族主義,大多針對的是中國。西方一些人認為,民族主義是中國意識形態中比共產主義更實質的東西,當他們這樣說時,實際上是再造了民族主義的含義,幾乎把它作為專有形容詞使用,同中國掛起鉤來。

  這樣的話,中國背民族主義的黑鍋就在劫難逃了。反正無論中國如何表現,民族主義都被他們同中國畫了等號。

  如果講理,情況就有釐清的機會。比如可以把中國和周圍交往多、尤其是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做個對比,看看究竟誰的民族主義更強烈些。

  日本高官和議員經常集體參拜靖國神社,傳達出激烈情緒和對抗姿態,日本的官員還不斷發表刺激中國社會的言論,它們一再成為中日衝突的導火索。這些在中國難得一見的表現難道不屬於民族主義嗎?

  中國的反日遊行被外界看成民族主義的重要標誌,但這些年再出遊行時不僅激烈程度小了,而且它們本身越來越少見。再看看越南,幾個月前的反華示威堪稱殺人越貨,越南沒獲得民族主義的評價,真是神奇。

  中國是亞洲最開放的市場之一,中國社會基本沒把民族精神同對外國貨的態度聯繫起來,而韓日社會的經濟自我保護主義意識要突出得多。中國是全球化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且中國人尊重差異,不追求本國元素和符號的輸出。我們面對各種文明都謙遜而低調,不像歐美社會那樣有強烈優越感,對由西方文明主導世界十分堅持。

  中國崛起在西方引發了驚慌,這種對世界格局自然演變的不適應情緒實為一種典型的民族主義。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多滲入美國的對外政策時,世界的不穩定就有了不那麼公開、但卻真實存在的新源頭。

  一些到處動武的國家指責二十幾年不打仗、在與周邊小國摩擦中謹小慎微的中國民族主義,如此荒唐的邏輯在西方主導的輿論場上招搖過市,在別的事情上富有批判精神的西方媒體都跟著「難得糊塗」,實在不該。

  我們強調,中國社會中並非沒有民族主義情緒,這麼大的社會裡,想關注什麼樣的例子都應有盡有。但民族主義對中國的實際影響相當有限,和平發展不僅是中國社會的普遍願望,而且幾乎成了一種信仰。中國人篤信共贏,零和主義在很多人看來是種狂妄的東西,不可能成功。

  民族主義總體上應被視為過時的概念,圍繞它爭論不休,是很無聊的事情。在全球化時代,民族主義的天敵太多,因此是支離破碎的。即使它是櫥窗裡的衣服,也常是斷碼、有樣子沒貨的。因此,千萬別太誇張了它。▲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社評鋒利:中國這次就讓他付出代價
    根據澎湃網12月1日發布的消息表示,澳極右翼政客漢森叫囂稱,澳大利亞的民眾應該全力抵制中國的商品。而然,該言論一經發出,漢森便遭到了很多澳大利亞網友的批評。此外,近日《環球時報》還刊登了一篇嚴厲駁斥漢森此番言論的社評。
  • 社評:好鬥而脆弱的澳大利亞確像「紙貓」
    《環球時報》上周六發表題為「澳大利亞,圍繞南海猛竄的『紙貓』」的社評,在澳國引起強烈反響。澳主流媒體幾乎全都轉引了這篇社評內容,其中有些態度激烈,認為本報「威脅」澳大利亞,個別媒體甚至以訛傳訛,宣稱環時社評呼籲中國對澳大利亞「宣戰」。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不同的人對《環球時報》評價截然不同,支持者的關鍵詞是:愛國主義、中國的聲音、正能量;批評者的關鍵詞是:民族主義、煽動仇恨、造謠。  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後民族主義開始被意識形態選擇,1990年底,學者何新在《人民日報》發表《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提出將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納入意識形態的核心。1996年,《中國人可以說不》成為當年度暢銷書,發行百萬冊,民族主義情緒在民眾中開始興起。
  • 環球時報:民族主義是個西方概念陷阱
    原標題:民族主義是個西方概念陷阱 隨著中國與亞洲周邊國家的領土爭議近兩年變熱,對此很多西方媒體喜歡給中國政府、媒體以及民眾面對中國對外衝突時產生的情緒冠以「民族主義」之名,並大肆渲染。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另一個表述——「愛國主義」,則植根於中國教育思想和價值觀。
  • 老胡的粉絲竟然連《環球時報》的話都聽不進去了?
    《環球時報》則不是,評論區裡基本上只有一種觀點,那就是完全支持文章的觀點。很多時候就是支持老胡的觀點,因為相當一部分《環球時報》社評,就是老胡個人微博上的文章。這種一邊倒和那些左中右觀點都有的情況完全不同。所以,《環球時報》的讀者其實就是老胡的粉絲。
  • 環球時報社評:一個中國豈能被蔡英文的浮詞虛言替代
    民進黨當局利用在臺上的這幾年不斷推動島內各領域的「去中國化」,川普政府上臺後他們又全力配合華盛頓新的遏制中國大陸政策,做美國印太戰略的馬前卒。這個政權已經全面與大陸為敵,它不再是有可能通過對話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是需要通過軍事鬥爭制服的惡毒力量,甚至是需要用戰爭拔除的一顆釘子。臺當局休想用溫和的語言矇騙世人。
  • 大報社評!!!是否能喚起國人的驚醒?
    》的一個社評,題目:《挑戰剛開個頭,前方或有更大風浪》!  該社評除了作出「新冠病毒很可能會對人類社會反覆衝擊,短時間裡無法消滅」的判斷外,更是「露骨」地指出,歐美國家不像中國這樣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他們進行的是「群體防疫」,「如果疫情長期流行,這一輪感染比例和死亡人數高的歐美社會就可能形成一定的適應性,那時的抗疫格局亦可能出現新變化」。  這一新變化是什麼呢?
  •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已經拉開帷幕,蔡英文連任,民進黨在"立法院"席位也超過半數,而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卻宣布辭職。再次回顧過去的幾個月,蔡英文和民進黨藉助執政的資源而無底線地打壓對手,在去年年底急於通過所謂的"反滲透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通過誇大渲染來自中國大陸"威脅"的同時,也不斷抹紅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
  • 環球時報:別把愛國與民族主義混為一談
    本文釐清四個概念,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兼議國際主義和帝國主義。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定義,二是定義的歷史演變,旨在澄清有關認識。 民族主義很容易演化成帝國主義 以愛家鄉為基礎的高尚情感,層層擴展,擴展到熱愛國家疆界內的社會共同體,就是愛國主義。
  • 狹隘民族主義可能會阻礙中國發展
    上學期中國和日本之間發生釣魚島紛爭的時候,一些中國人向日本餐廳投石頭,燒掉日本國旗,破壞日本公司的汽車。兩國之間的領土糾紛,在民間演變為一場民族主義的衝突。  中國人正在實現自己的「中國夢」的概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中國成為富強的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在釣魚島領土糾紛中出現的激烈的民族主義,可能會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障礙。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也正因為如此,自從其產生的第一天起,民族主義便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有人歌頌,有人詛咒。今天,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和復興,對國際和平和民族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族主義也再一次成為人們不得不關心的一個重大議題。中國也不例外。可以說,民族主義不可避免。只要這個世界仍然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民族主義就不會離開人們而遠去。
  • 環球社評:聖誕節在中國被改造已似「狂歡節」
    原標題:社評:聖誕節在中國被改造已似「狂歡節」   昨天是平安夜,北京從下午開始大堵車,很多年輕人忙著會友,也忙著消費。平安夜是很多中國大城市消費最強勁的日子之一,餐館、酒吧紛紛賺得缽滿盆盈。   聖誕節已在中國流行開來,這是既成事實。
  • 環球時報:從英國發配囚犯開始,澳大利亞的價值觀才形成多少年?
    12月2日,《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好大的口氣》的社評,文章對日前澳大利亞一位極右翼政客漢森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聖誕商品進行了批駁。,找準各種機會"挑釁"中國。
  • 美聯社:蘋果公司遭中國官媒圍攻 民族主義嚴重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史蒂芬·賈伯斯肯定正在墳墓裡不斷翻身。」美國財經網站「Motley Fool」1日用這種略帶挖苦的語句形容美國科技巨頭蘋果公司當下處境之艱難該公司CEO庫克當日用中文發表聲明,向中國消費者致歉;該公司股價應聲下跌,市值一天內蒸發129億美元。  蘋果怎麼了?
  • 民族主義並非一天建成
    照片裡的國人也許並不知道眼前的激戰是八年抗日戰爭的序曲,也不知道中國軍隊失利後意味著亡國奴命運的降臨,甚至會以為像五年前的一二八事變,打個把月後就跟日本人講和,繼續過太平日子。他們麻木嗎?不愛國嗎?不!因為他們很可能壓根就不知道何為「愛國」。怎麼可能?保家衛國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 環球社評:防火牆帶給中國網際網路哪些影響
    原標題:社評:防火牆帶給中國網際網路哪些影響   近日由於部分外國VPN服務在中國受到屏蔽,防火牆的事情再次成為焦點。工信部官員昨天就VPN受屏蔽回答記者提問,強調中國發展網際網路一定要按照本國法律法規來進行,一些不良信息應該按照中國法律加以管理。
  • 社評:對印方的機會主義表現必須強硬回擊
    中國西部戰區星期一晚間表示,印軍8月31日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佔控,公然挑釁,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嚴重破壞中印邊境地區和平穩定。
  • 環球時報社評:「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本文系《環球時報》24日社評,原標題「臺灣『奧運正名』讓臺中市失去主辦權」) 東亞奧委會星期二決定取消臺中市主辦東亞青年運動會,臺灣當局通過多個管道發聲以示抗議,宣稱這是「公然且手段粗暴地以政治幹預體育」。
  • 社評:蔡英文發言人的辯解繼續「冷血」
    據中評社報導,環球時報28日發表批評蔡英文在對待大陸遇難遊客問題上「冷血」的社評後,臺「總統府」發言人回應稱,這篇社評對臺灣禮俗或信仰自由等價值較為陌生。該發言人解釋,與大陸遊客一起遇難的臺灣導遊鄭焜文的家屬向「總統府」要輓聯,而陸客方面沒有要。他辯解說,如果人家沒來要,府方送輓聯過去,「那他們是要掛?還是不掛」,將成尷尬。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汪朝光:其實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中國帝制經過兩千年的時間已經高度發展。假設辛亥革命建立虛君共和體制,問題在於,作為皇帝本身,他能夠虛嗎?帝制在中國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已經比較凝固了,真的很難改變了。我覺得那個假設真的是假設,第一,皇帝可能自己不一定願意虛;第二,整個社會環境也未必願意保留虛君。如果繼續保留帝制的話,可能皇帝還是想有實質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