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評:中國的民族主義真比周邊厲害嗎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輿論越來越經常用「民族主義」描述中國,這讓人很難理解西方這樣做的奧秘。在中國也有少數人學著西方口氣這樣說話,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怪怪的。
民族主義是個政治詞彙,很多政治詞彙的含義都在歷史上不斷變化,不同國家和力量對它們的使用也未必一樣。總體看,在全球範圍內,民族主義的當代概念相當模糊,它與愛國主義的邊界含混不清,但愛國主義通常是正面詞彙,民族主義則是普遍的貶義詞。
民族主義的概念有與歷史過程有關的學術性解釋。但中外輿論場今天使用它時,大多指民族主義為超出正常愛國主義的那些情緒,它比愛國主義激烈,具有進攻性。這個詞如今內容的清晰性,遠不如它的貶義那樣突出。實際上,較為積極參與全球或區域競爭的社會裡都會不同程度存在民族主義的情緒,或者有這樣的人群。中國不能自我標榜完全沒有民族主義,問題是那些經常這樣批評我們的國家,又有誰是「乾淨的」?
西方輿論如今談論民族主義,大多針對的是中國。西方一些人認為,民族主義是中國意識形態中比共產主義更實質的東西,當他們這樣說時,實際上是再造了民族主義的含義,幾乎把它作為專有形容詞使用,同中國掛起鉤來。
這樣的話,中國背民族主義的黑鍋就在劫難逃了。反正無論中國如何表現,民族主義都被他們同中國畫了等號。
如果講理,情況就有釐清的機會。比如可以把中國和周圍交往多、尤其是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做個對比,看看究竟誰的民族主義更強烈些。
日本高官和議員經常集體參拜靖國神社,傳達出激烈情緒和對抗姿態,日本的官員還不斷發表刺激中國社會的言論,它們一再成為中日衝突的導火索。這些在中國難得一見的表現難道不屬於民族主義嗎?
中國的反日遊行被外界看成民族主義的重要標誌,但這些年再出遊行時不僅激烈程度小了,而且它們本身越來越少見。再看看越南,幾個月前的反華示威堪稱殺人越貨,越南沒獲得民族主義的評價,真是神奇。
中國是亞洲最開放的市場之一,中國社會基本沒把民族精神同對外國貨的態度聯繫起來,而韓日社會的經濟自我保護主義意識要突出得多。中國是全球化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且中國人尊重差異,不追求本國元素和符號的輸出。我們面對各種文明都謙遜而低調,不像歐美社會那樣有強烈優越感,對由西方文明主導世界十分堅持。
中國崛起在西方引發了驚慌,這種對世界格局自然演變的不適應情緒實為一種典型的民族主義。當這種情緒越來越多滲入美國的對外政策時,世界的不穩定就有了不那麼公開、但卻真實存在的新源頭。
一些到處動武的國家指責二十幾年不打仗、在與周邊小國摩擦中謹小慎微的中國民族主義,如此荒唐的邏輯在西方主導的輿論場上招搖過市,在別的事情上富有批判精神的西方媒體都跟著「難得糊塗」,實在不該。
我們強調,中國社會中並非沒有民族主義情緒,這麼大的社會裡,想關注什麼樣的例子都應有盡有。但民族主義對中國的實際影響相當有限,和平發展不僅是中國社會的普遍願望,而且幾乎成了一種信仰。中國人篤信共贏,零和主義在很多人看來是種狂妄的東西,不可能成功。
民族主義總體上應被視為過時的概念,圍繞它爭論不休,是很無聊的事情。在全球化時代,民族主義的天敵太多,因此是支離破碎的。即使它是櫥窗裡的衣服,也常是斷碼、有樣子沒貨的。因此,千萬別太誇張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