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的粉絲竟然連《環球時報》的話都聽不進去了?

2021-03-02 楓葉君評
雅致小號、皇亭子、孫首席,為楓葉君評的三個備用號,為防失聯,請長按相應二維碼關注。來源:楓葉君評(id:fengyejunping) 我一直覺得,在國內各家報紙中,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是最具個人色彩的一份。尤其是近幾年,隨著「色彩」的不斷加深,我幾乎把《環球時報》等同於《胡錫進時報》。

《環球時報》的最大特點是,當你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基本可以猜出評論區裡會有怎樣的留言。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其它媒體,包括新浪、搜狐這樣的門戶網站,都很難做到,因為一篇文章登出來,你無法把控別人會說什麼,因為會有這樣說的,也會有那樣說的,有些言論還彼此針鋒相對。

《環球時報》則不是,評論區裡基本上只有一種觀點,那就是完全支持文章的觀點。很多時候就是支持老胡的觀點,因為相當一部分《環球時報》社評,就是老胡個人微博上的文章。

這種一邊倒和那些左中右觀點都有的情況完全不同。所以,《環球時報》的讀者其實就是老胡的粉絲。

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愛黨愛國,愛胡錫進,因為這兩種愛的高度統一,他們表現出整齊劃一的留言風格,彼此間只有程度的些微差異,但絕不會相互衝突,更不會對文章觀點有任何懷疑,更不要提反駁作者的立場

但是,在8月17日《環球時報》社評後面的留言區裡,老胡的粉絲卻露出了他們從前幾乎沒有表現過的一面,那就是,他們並不是「從不懷疑」,必要的時候,他們甚至要站起來反駁。

對此,老胡會莫名驚詫嗎?至少,作為《環球時報》的熱心讀者,但卻不是老胡粉絲的我,倒是有些驚訝了。

這篇題為「臺海,各方都應恪守『不開第一槍』」的社評指出:「在臺海地區解放軍、美軍和臺軍都應該恪守不開第一槍的原則,並且通過官方渠道將這一態度彼此告知。這有助於幫助前沿部隊正確判斷對方的意圖,避免現地緊張,從而有效降低擦槍走火的風險。」

「不開第一槍應成為中美臺三方軍隊的共同準則,無論哪一方的軍人,在看上去有些危險的接觸中堅持不開第一槍,就是為和平大局做了『守門員』,是為人民福祉所做的真正擔當。

這種態度應該算是「軟」,正是因為其「軟」,所以才讓人覺得有些意外。畢竟,這是老胡的《環球時報》。

近些年,在臺灣問題上,有些人越來越高調,態度也越來越鮮明,「武統」這個過去不太提的詞,經常掛在某些人包括一些專家的嘴邊。因為島內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很多人覺得和平統一的難度越來越大,幾乎沒有希望,於是,必要時以武力手段實現統一的呼聲漸漸高起來。

金燦榮甚至在多次演講中講,大陸已經做好準備,完全有能力實現武統。而且早已把美國可能的介入考慮在內,即使美國向「保護」臺灣,它也「保護」不了。依然金教授的說法,不存在操作上的障礙,只差一個命令的下達。


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想見,那些驛動的心該是怎樣的火急火燎。而美臺之間每一個相互走近的動作,臺灣每獲得一件美制武器,美國艦機每一次秀肌肉,都會變成巨大的精神刺激,匯聚成一種時不我待的衝動。

對於如此情緒,那篇呼籲「不開第一槍」的社評聽上去,真的想面對著滿桌子佳餚,突然聽到一聲「不準喝酒」的宣告,讓人沮喪之極

社評提到了臺灣媒體的報導:「臺灣《中國時報》的一則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臺灣軍方在內部表示,臺軍飛行員如果在沒有接到空軍作戰指揮部下達的命令擅自開第一槍,著陸後將被立刻移送法辦。我們認為,這一準則是臺軍必須認真遵守的。

臺灣軍方的確有這樣的內部命令,但是,那畢竟是臺灣。現在,我們也這樣提,那就是在告訴外界,包括臺灣和美國,只要你們不開第一槍,我們絕不先開第一槍。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段話:「一旦現在發生擦槍走火或者出現2001年中美撞機那樣的極端事件,雙方控制事態、以和平方式解決危機的難度要比當年大得多。兩國輿論屆時都將被引爆,從而極大壓縮兩國政府通過相互妥協處置危機的空間。」

這裡的兩國當然是指中國與美國。雖然社評以評論臺軍內部指示開始,但文中重點卻放在美軍身上。實際上,社評是在對美方喊話

何謂「極大壓縮兩國政府通過相互妥協處置危機的空間」?這個說法極為曖昧,也就難怪始終老胡的粉絲們無法理解,進而吃透其中的精神。社評其實在說,不要將局勢逼到開槍的份上,不管誰先開,最後都難以處置,如果你開了,我想不開都不成了。


的確,現在隨著中美對抗的全面展開,美國艦機在南海和臺海的活動明顯加強,軍機對中國沿海抵近偵察越來越頻繁,以至於有軍事專家驚呼,美軍機的抵近密度已經超出一般偵察所需,而完全達到了備戰的需要。

渴望「衝上臺灣島,活捉蔡英文」的網民當然「隨行就市」,變得更加亢奮。可是,《環球時報》卻在此時表現出早些時候少見的擔憂:「現在大概是1996年以來中國近海、尤其是臺海發生擦槍走火風險最大的時期。」

以前解放軍軍機繞島飛行時,我們很少看到這種擔憂

即便在尼米茲號和裡根號在南海舉行雙航母戰鬥群聯合演習時,軍事專家房兵大校也豪言,沒什麼,來一艘兩艘是打,來個十艘八艘也是打。


這樣的話,環球網的網友是最愛聽的,因為他們一直認為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一打解千愁,祖國統一就在一個「打」字

可是,偏偏在這個時候,他們最鍾愛的《環球時報》卻提到了1996年臺海危機,以及讓他們想到王偉烈士犧牲的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

這兩件事在過去有著特定的含義:前者是美國獨立號和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戰鬥群駛進臺灣海域進行武力嚇阻,而後者則是美軍EP3-3E偵察機被拆卸,與24名機組人員分別回到美國。

後來,一些軍事專家在評論這兩個重大事件時都表示,如果發生在今天,兩件事都不會是當年的結果。


意思很明顯,那時我們還弱,而現在我們已強。而強者自然有強者的處理手段。

可是,社評現在不僅在強調「守門員」即雙方軍方的克制上,而且呼籲中美臺三方政治層面「為局勢減壓」,以求「確保持久和平」。雖然表示並不特別明顯,但是也已經委婉地表達出了一層近年來少見的暗示,即,「今天」與「當年」並沒有本質上的、顛覆性的變化,所以,「穩」還是壓倒一切的。

但是,底線畢竟還要強調,社評指出,「從中國大陸這一方來說,不開第一槍決非是膽怯、軟弱」,同時,「在不開第一槍的同時,我們的對臺軍事壓力必須不斷增加砝碼,讓對方認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到底要和平還是要戰爭,請民進黨當局選,請華盛頓選」。總之,大陸有和平的願望,但是,要戰要和由臺美來選。

環時的粉絲們聽慣了老胡的點撥,他們還是聽得懂弦外之音,於是,很多人表示出很大的不滿情緒。點讚數排在第一位的是下面這條:「在自己家門口為什麼要各方都恪守不開第一槍?這是腦殘的社論和思維,是在向臺獨勢力展示怯懦和無能,是自我閹割,是自捆手腳,是給臺獨勢力提供口實。」


對於這一徹底否定社評的留言,各種呼應佔據了留言區的絕大部分:「如果沒人開第一槍,怎麼統一臺灣呢? 」;「環球網發表這樣的社評,是誰授權的呢?」;「不認同此觀點,該開槍時就開槍,還等分裂被動挨槍?」;「這樣的水平,這樣的觀點,怎麼能拿的出來呢?」;「沒有戰略意識,也沒學過談判心理學的最差的一個社評!」;「自相矛盾的社論,從沒這樣讓人失望過!」;「漢奸學者,滾遠點!」。

在《環球時報》和老胡看來,「漢奸」這頂帽子只能是別的媒體和學者來戴,怎麼會輪到環時自己呢?可是,情況就是如此,老胡的粉絲們居然不滿老胡報紙的社評了。

說社評寫得差,這的確冤枉了作者,也冤枉了老胡和他的報紙。或許胡粉們不知道,在這篇環時社評出來之前,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就已經借知情人士之口放風,中國高層已要求軍方「不要先開第一槍」,要軍機飛行員和軍艦指揮員在與美艦機日益頻繁的對峙中保持克制。報導說,這顯示北京希望逐步緩和與美國在南海的緊張局勢。


這位知情人士說:「下令開槍很容易,但是無論中方還是美方都不能控制結果。現在的(南海局勢)高度緊張,非常危險。」

《南華早報》是香港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其現在的擁有者是阿里巴巴集團,這種信息由該報透露出來,無疑是向美方表達出一種緩和局勢的友好姿態。

應當說,《環球時報》這篇社評與《南華早報》透露出來的消息完全一致,就是要表明這樣的態度:「雙方都沒有現在進行一場戰爭的戰略意願,但也都在加緊開展應對局勢突然失控的準備。」這裡的重點,當然是前半句,而在「雙方」中,重點恐怕也更在中方,因為自己說話,更權威的還是代表自己,而不是代表對方。

這樣的精神,胡粉們似乎還是沒有吃透,否則,他們就不會指責環球網的社評。當然,也許他們中有的人並非沒有吃透,而是在某種情況下也會「背叛」老胡,老胡讓他們前進,他們往前衝,但是,當老胡要勒緊韁繩,讓他們收住蹄子時,他們卻還是要義無反顧地馬踏飛燕了。

這只能說明一點,老胡培養了自己的支持者,但是這些支持者卻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出現「異化」,他們已經表露出比老胡走得更遠的特點。當老胡說要造1000枚核彈頭保家衛國時,他們歡呼雀躍,而當老胡響應號召,從大局出發,主張「臺海,各方都應恪守『不開第一槍』」時,他們卻要在精神上造反了。

過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有害無益。當一個媒體的支持者大都由這樣的人群組成,這個媒體還應該沿著原有方向不管不顧地狂奔下去嗎?這次環球網留言區裡的小小「譁變」,應當引起老胡的重視。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副總編段靜濤,實名舉報總編胡錫進,這是什麼操作?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被該報副總編段靜濤實名舉報。這個消息還是讓人很震驚的,同時也讓人心生疑惑。這到底是要鬧哪樣呢?胡錫進堪稱勞模,工作兢兢業業,每天都看到他針砭時弊,很好不快哉?怎麼突然被人舉報,還是環球時報的副總編,他的老同事,老部下實名舉報他。估計老胡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不可想像。
  • 《環球時報》英文網站,上新了!
    《環球時報》英文網站,上新了!2020-12-31 1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請與《環球時報
  • 印度抓「中國間諜」扯環球時報,胡錫進:印方搞這種小動作不體面
    有意思的是,印度方面在宣布這個消息和印媒報導這件事時,都突出了沙爾馬曾為環球時報撰稿,足以給人造成針對環球時報的負面聯想。印方指控說,此人是在環球時報上撰寫文章後受到中國情報人員注意,並逐漸開始向中方出賣印度國防信息的。老胡不知道印方是否因為中印關係緊張在製造冤案,他們講的那些情節有幾分是真的。
  • 《環球時報英文版》報導王源新事跡,裡面文化家的點評讓粉絲驕傲
    《環球時報英文版》報導王源新事跡,裡面文化家的點評讓粉絲驕傲!王源是讓粉絲驕傲的愛豆,也是讓家人驕傲的孩子。這就是所謂的教科書式偶像,王源被粉絲稱作是「教我國文的王先生」。《環球時報英文版》報導王源新事跡,裡面文化家的點評讓粉絲驕傲!
  • 全世界100多家媒體報導,環球時報英文版也破例評論
    相關新聞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開來,在世界各地獲得了數千萬的點擊量,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100多家媒體報導了馬保國事件,就連《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times)也破例發表了評論。環球時報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授趙繼生(音譯),趙教授評論道:「功夫已經失去了以戰鬥為主的靈魂,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守法的社會中。
  • 複雜的老胡,正能量的宇宙代表,被舉報有私生子怎麼看
    我都始終相信:會有那麼一天,你我的夢想都能實現。你看,老胡,胡錫進,已經頂著熱流上來了。胡錫進曾經的好CP、現在的副手,身為《環球時報》副總編輯的段靜濤,竟然一大早就跑到網站上實名舉報老胡。而舉報的內容也很讓人驚駭,說老胡不僅和兩名女下屬有婚外情,而且還各生了一個私生子。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樓內裝修簡單,辦公用具都是廉價貨,除了一間會議室有皮椅,辦公室連沙發都是布面座椅,青灰色的地板磚有的已開裂鬆動。  這便是《環球時報》中文版的辦公地。《環球時報》從2001年搬到這棟樓後,就再沒有裝修過。
  • 六神磊磊激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酸言酸語,罵誰呢?
    不過,看過此文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已被成功激怒。同日傍晚,胡錫進微博發文表示:網上的個別挖苦聲音對中國社會決不具有代表性,不知道為什麼就能讓個別「高尚者」暴跳如雷,刺激了他們想要教訓國人的衝動;別總用自己的小肚雞腸來想像我們這個民族。
  • 「澳中關係需要改善」,澳洲駐華大使與《環球時報》總編共進晚餐
    (圖片來自微博)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澳洲駐華大使傅關漢( Graham Fletcher)9日在北京與北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共進午餐,討論澳中關係。《澳洲人報》10日報導,胡錫進其個人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發文稱:「星期三中午老胡受邀與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傅關漢先生共進午餐。中澳關係如今這麼緊張,我相信現在做駐中國大使不是件輕鬆的事。談的當然主要是兩國關係。
  • 「澳中關係需要改善」 ,澳洲駐華大使與《環球時報》總編共進晚餐
    (圖片來自微博) 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澳洲駐華大使傅關漢( Graham Fletcher)9日在北京與北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共進午餐,討論澳中關係。 《澳洲人報》10日報導,胡錫進其個人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發文稱:「星期三中午老胡受邀與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傅關漢先生共進午餐。
  • 中國《環球時報》今日將推出英文版
    中國《環球時報》今日將推出英文版   China today begins arguably the first test case of whether the country's state-owned and state-censored media
  • 《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引發外媒關注
    當天,環球時報社在北京舉行了英文版創刊酒會,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和總編輯吳恆權共同主持了啟動儀式,來自39國的約110名外國朋友出席。世界媒體20日大量報導《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創刊。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酒會上致辭說,《環球時報》是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一份主要報導國際新聞的報紙。
  •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回應民族主義批評
    (右)和主持人李潔思(左)   主題:4月28號(周二)下午2點《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做客環球網直播室,與網友互動,聽取廣大網友對《環球時報》英文版以及對環球時報整體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並回答網友關心的各種問題。
  • ...小豬佩奇被下架,這事被外媒渲染,居然是因為《環球時報》的英語...
    是的,我們連求關注的話都堅持原則微頭條第177期,你將聽到:▸ 小豬佩奇為什麼叫Peppa Pig?裡面包含了怎樣的語言藝術?▸ 被禁、下架都有哪些表達方法?▸ 小豬佩奇為什麼被禁?subversive這個詞為什麼要慎用?環球時報和BBC圍繞這個詞這個詞,上演了怎樣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 《環球時報》專訪著名歐洲僑領單聲 「美國就像不知輕重的孩子」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著名歐洲僑領單聲先生1929年出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法律系,後赴法留學獲得巴黎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學位。轉行經商的單聲,上世紀60 年代定居英國。近日,單聲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海外華人視角暢談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中英關係的發展。儘管身在海外、1978年才重新踏上故土,但談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單聲感慨地說:「我也是一個見證者。中國從過去一個『聽話』的國家發展到今天別人聽我們講話的國家,這是我們海外華人華僑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從前,『苦』字寫在華人臉上,現在是一個『笑』字。」
  • 環球時報:丹東,靜待朝鮮開放氣息吹來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丹東進行了探訪。躁動小城的房價很瘋狂「今天賣的小戶型(每平)要漲400塊錢,跟著行情走。」在丹東新區某售樓處,《環球時報》記者聽到一位領導模樣的中年人對銷售員低聲說。於是,記者跟上前去同這名銷售員聊了聊。
  • 《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北京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
    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胡錫進為《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一周年開香檳慶祝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慶祝典禮上致辭本報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20日晚在北京三裡屯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共有200多名中外嘉賓出席,其中包括來自巴基斯坦、智利、法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的駐華外交官,以及一直支持《環球時報》發展的學界、商界、媒體界朋友。奧運冠軍、中國體操運動員楊威等嘉賓也出席了酒會。《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做了開場講話。他表示,英文版創辦的第一年,趕上了這個世界不那麼平靜的一年。報導這一年中外都很關切的事件,成了《環球時報》英文版最早的工作和實踐。
  • 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原標題:臺灣前「副防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坦誠談「武統」  從2018年開始,兩岸有交集的可能性會增加;  和平統一,大陸「超軍事手段」太多,都是「不見血的工具」;  統一臺灣,島內「內應」「耕耘已久,布點已成」;  講句不好聽的,若臺海有事,美國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
  • 環球時報:歐洲有獨立性嗎?華為風波是試金石
    (資料圖 視覺中國)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認定,有辦法限制在未來5G高速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的風險,兩位知情人士將這一尚未公開的結論告訴了《金融時報》。那些國家的政府可以說:連英國都認為沒問題了,我們可以把安全措施做得更好。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國家、任何機構發現過華為在設備上做手腳、非法搜集設備使用者信息的證據,所有華為「為中國政府搜集情報」的指控都是基於想像。英國政府的結論為打消人們的這種擔心提供了第三方的可信依據。其實對「華為搞情報」的擔心本來就沒那麼重,因為它在市場和政治邏輯上都講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