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的最大特點是,當你看到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基本可以猜出評論區裡會有怎樣的留言。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其它媒體,包括新浪、搜狐這樣的門戶網站,都很難做到,因為一篇文章登出來,你無法把控別人會說什麼,因為會有這樣說的,也會有那樣說的,有些言論還彼此針鋒相對。
《環球時報》則不是,評論區裡基本上只有一種觀點,那就是完全支持文章的觀點。很多時候就是支持老胡的觀點,因為相當一部分《環球時報》社評,就是老胡個人微博上的文章。
這種一邊倒和那些左中右觀點都有的情況完全不同。所以,《環球時報》的讀者其實就是老胡的粉絲。
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愛黨愛國,愛胡錫進,因為這兩種愛的高度統一,他們表現出整齊劃一的留言風格,彼此間只有程度的些微差異,但絕不會相互衝突,更不會對文章觀點有任何懷疑,更不要提反駁作者的立場。
但是,在8月17日《環球時報》社評後面的留言區裡,老胡的粉絲卻露出了他們從前幾乎沒有表現過的一面,那就是,他們並不是「從不懷疑」,必要的時候,他們甚至要站起來反駁。
對此,老胡會莫名驚詫嗎?至少,作為《環球時報》的熱心讀者,但卻不是老胡粉絲的我,倒是有些驚訝了。
這篇題為「臺海,各方都應恪守『不開第一槍』」的社評指出:「在臺海地區解放軍、美軍和臺軍都應該恪守不開第一槍的原則,並且通過官方渠道將這一態度彼此告知。這有助於幫助前沿部隊正確判斷對方的意圖,避免現地緊張,從而有效降低擦槍走火的風險。」
「不開第一槍應成為中美臺三方軍隊的共同準則,無論哪一方的軍人,在看上去有些危險的接觸中堅持不開第一槍,就是為和平大局做了『守門員』,是為人民福祉所做的真正擔當。」
這種態度應該算是「軟」,正是因為其「軟」,所以才讓人覺得有些意外。畢竟,這是老胡的《環球時報》。
近些年,在臺灣問題上,有些人越來越高調,態度也越來越鮮明,「武統」這個過去不太提的詞,經常掛在某些人包括一些專家的嘴邊。因為島內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很多人覺得和平統一的難度越來越大,幾乎沒有希望,於是,必要時以武力手段實現統一的呼聲漸漸高起來。
金燦榮甚至在多次演講中講,大陸已經做好準備,完全有能力實現武統。而且早已把美國可能的介入考慮在內,即使美國向「保護」臺灣,它也「保護」不了。依然金教授的說法,不存在操作上的障礙,只差一個命令的下達。
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想見,那些驛動的心該是怎樣的火急火燎。而美臺之間每一個相互走近的動作,臺灣每獲得一件美制武器,美國艦機每一次秀肌肉,都會變成巨大的精神刺激,匯聚成一種時不我待的衝動。
對於如此情緒,那篇呼籲「不開第一槍」的社評聽上去,真的想面對著滿桌子佳餚,突然聽到一聲「不準喝酒」的宣告,讓人沮喪之極。
社評提到了臺灣媒體的報導:「臺灣《中國時報》的一則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臺灣軍方在內部表示,臺軍飛行員如果在沒有接到空軍作戰指揮部下達的命令擅自開第一槍,著陸後將被立刻移送法辦。我們認為,這一準則是臺軍必須認真遵守的。」
臺灣軍方的確有這樣的內部命令,但是,那畢竟是臺灣。現在,我們也這樣提,那就是在告訴外界,包括臺灣和美國,只要你們不開第一槍,我們絕不先開第一槍。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段話:「一旦現在發生擦槍走火或者出現2001年中美撞機那樣的極端事件,雙方控制事態、以和平方式解決危機的難度要比當年大得多。兩國輿論屆時都將被引爆,從而極大壓縮兩國政府通過相互妥協處置危機的空間。」
這裡的兩國當然是指中國與美國。雖然社評以評論臺軍內部指示開始,但文中重點卻放在美軍身上。實際上,社評是在對美方喊話。
何謂「極大壓縮兩國政府通過相互妥協處置危機的空間」?這個說法極為曖昧,也就難怪始終老胡的粉絲們無法理解,進而吃透其中的精神。社評其實在說,不要將局勢逼到開槍的份上,不管誰先開,最後都難以處置,如果你開了,我想不開都不成了。
的確,現在隨著中美對抗的全面展開,美國艦機在南海和臺海的活動明顯加強,軍機對中國沿海抵近偵察越來越頻繁,以至於有軍事專家驚呼,美軍機的抵近密度已經超出一般偵察所需,而完全達到了備戰的需要。
渴望「衝上臺灣島,活捉蔡英文」的網民當然「隨行就市」,變得更加亢奮。可是,《環球時報》卻在此時表現出早些時候少見的擔憂:「現在大概是1996年以來中國近海、尤其是臺海發生擦槍走火風險最大的時期。」
以前解放軍軍機繞島飛行時,我們很少看到這種擔憂。
即便在尼米茲號和裡根號在南海舉行雙航母戰鬥群聯合演習時,軍事專家房兵大校也豪言,沒什麼,來一艘兩艘是打,來個十艘八艘也是打。
這樣的話,環球網的網友是最愛聽的,因為他們一直認為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一打解千愁,祖國統一就在一個「打」字。
可是,偏偏在這個時候,他們最鍾愛的《環球時報》卻提到了1996年臺海危機,以及讓他們想到王偉烈士犧牲的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
這兩件事在過去有著特定的含義:前者是美國獨立號和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戰鬥群駛進臺灣海域進行武力嚇阻,而後者則是美軍EP3-3E偵察機被拆卸,與24名機組人員分別回到美國。
後來,一些軍事專家在評論這兩個重大事件時都表示,如果發生在今天,兩件事都不會是當年的結果。
意思很明顯,那時我們還弱,而現在我們已強。而強者自然有強者的處理手段。
可是,社評現在不僅在強調「守門員」即雙方軍方的克制上,而且呼籲中美臺三方政治層面「為局勢減壓」,以求「確保持久和平」。雖然表示並不特別明顯,但是也已經委婉地表達出了一層近年來少見的暗示,即,「今天」與「當年」並沒有本質上的、顛覆性的變化,所以,「穩」還是壓倒一切的。
但是,底線畢竟還要強調,社評指出,「從中國大陸這一方來說,不開第一槍決非是膽怯、軟弱」,同時,「在不開第一槍的同時,我們的對臺軍事壓力必須不斷增加砝碼,讓對方認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到底要和平還是要戰爭,請民進黨當局選,請華盛頓選」。總之,大陸有和平的願望,但是,要戰要和由臺美來選。
環時的粉絲們聽慣了老胡的點撥,他們還是聽得懂弦外之音,於是,很多人表示出很大的不滿情緒。點讚數排在第一位的是下面這條:「在自己家門口為什麼要各方都恪守不開第一槍?這是腦殘的社論和思維,是在向臺獨勢力展示怯懦和無能,是自我閹割,是自捆手腳,是給臺獨勢力提供口實。」
對於這一徹底否定社評的留言,各種呼應佔據了留言區的絕大部分:「如果沒人開第一槍,怎麼統一臺灣呢? 」;「環球網發表這樣的社評,是誰授權的呢?」;「不認同此觀點,該開槍時就開槍,還等分裂被動挨槍?」;「這樣的水平,這樣的觀點,怎麼能拿的出來呢?」;「沒有戰略意識,也沒學過談判心理學的最差的一個社評!」;「自相矛盾的社論,從沒這樣讓人失望過!」;「漢奸學者,滾遠點!」。
在《環球時報》和老胡看來,「漢奸」這頂帽子只能是別的媒體和學者來戴,怎麼會輪到環時自己呢?可是,情況就是如此,老胡的粉絲們居然不滿老胡報紙的社評了。
說社評寫得差,這的確冤枉了作者,也冤枉了老胡和他的報紙。或許胡粉們不知道,在這篇環時社評出來之前,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就已經借知情人士之口放風,中國高層已要求軍方「不要先開第一槍」,要軍機飛行員和軍艦指揮員在與美艦機日益頻繁的對峙中保持克制。報導說,這顯示北京希望逐步緩和與美國在南海的緊張局勢。
這位知情人士說:「下令開槍很容易,但是無論中方還是美方都不能控制結果。現在的(南海局勢)高度緊張,非常危險。」
《南華早報》是香港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其現在的擁有者是阿里巴巴集團,這種信息由該報透露出來,無疑是向美方表達出一種緩和局勢的友好姿態。
應當說,《環球時報》這篇社評與《南華早報》透露出來的消息完全一致,就是要表明這樣的態度:「雙方都沒有現在進行一場戰爭的戰略意願,但也都在加緊開展應對局勢突然失控的準備。」這裡的重點,當然是前半句,而在「雙方」中,重點恐怕也更在中方,因為自己說話,更權威的還是代表自己,而不是代表對方。
這樣的精神,胡粉們似乎還是沒有吃透,否則,他們就不會指責環球網的社評。當然,也許他們中有的人並非沒有吃透,而是在某種情況下也會「背叛」老胡,老胡讓他們前進,他們往前衝,但是,當老胡要勒緊韁繩,讓他們收住蹄子時,他們卻還是要義無反顧地馬踏飛燕了。
這只能說明一點,老胡培養了自己的支持者,但是這些支持者卻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出現「異化」,他們已經表露出比老胡走得更遠的特點。當老胡說要造1000枚核彈頭保家衛國時,他們歡呼雀躍,而當老胡響應號召,從大局出發,主張「臺海,各方都應恪守『不開第一槍』」時,他們卻要在精神上造反了。
過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有害無益。當一個媒體的支持者大都由這樣的人群組成,這個媒體還應該沿著原有方向不管不顧地狂奔下去嗎?這次環球網留言區裡的小小「譁變」,應當引起老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