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上海大學生發明「中醫機器人」:能脈診舌診,會給出養生報告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生團隊開發了中醫健康機器人,目前已有初級階段的樣品。 受訪者 供圖
會脈診舌診的中醫健康機器人、可像樂高一樣拼接的綠色植物、專為跳繩者開發的App……5月9日下午,一場大學生創業比賽在上海財經大學創業學院舉行。30件作品進入當天的決賽現場答辯,這些作品均為「網際網路+」下的文創產品。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現場注意到,不少大學生創客都憑藉各自學科知識,聚焦專業內容領域。有些選手利用的雖為現有技術,但產品功能新穎,令人眼前一亮。
選手在決賽現場答辯。 上海財經大學 供圖
上海財經大學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劉志陽表示,今年比賽作品更豐富,網際網路元素更多,反映出高校雙創教育改革發揮了作用。但在培養學生創客方面,賽前指導以及賽後孵化都存在短板,亟需打通整個鏈條。
中醫機器人定位老年人保健助手
會脈診、舌診,測量各類健康數據後,生成體質,給出保健方案。此次比賽,上海中醫藥大學團隊展示了自己開發的「中醫健康機器人」。
「身邊的老人越來越多,就想著能不能做款機器人陪伴他們。」團隊負責人、大三學生魯義告訴記者,做這款產品,初衷是想發揮中醫養生優勢,為老人提供更精確和完善的健康管理。
據魯義介紹,目前創業團隊共有7人,來自藥學、中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
魯義說,和之前問世的中醫四診儀不同,他們的機器人不僅可以舌診、脈診、問診,還能測量血壓、血氧、血糖等,且注重交互性。測量主要通過語音「問診」,以及各種外接設備完成。
研發中最難的是資料庫和數學模型的建立。魯義說,團隊為此搜集了各種資料,尋求專業教師、臨床醫生的幫助。
設計中,機器人在收集各項生命數據後,會給出詳盡、個性化的健康養生報告。不過,團隊也加入了遠程線上指導功能,以應對個體間的差異性。
魯義向評委介紹自己團隊研發的中醫健康機器人。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圖 魯義介紹,與外包公司合作下,目前已有初級階段的樣品面世,待完善後,想把這臺機器人推向市場,大小兩款,分別適配家庭和社區醫院,初步定價1000元和3000元。
在點評時,賽事評委、上海財大商學院副教授施宗靖建議,團隊可加大在智能領域的投入和研發,讓這臺機器人具備自我學習功能,就像中醫積累經驗一般,不斷提高。
開發App糾偏跳繩姿勢,已能收支平衡
賽事中,上海財大財政學大四學生、「創客」韓雲彬展示的是跳繩App。
這款App最近剛上線,用自製的跳繩教學視頻指導用戶訓練。如連接專門的跳繩設備,App還可計時計數、繪製BPM運動曲線等。
韓雲彬說,開發這款產品來緣於自己的實踐。「朋友間就想,能不能有一款App,記錄每次跳繩的數據,彼此分享出來。」
一次偶然的跳繩會議,他認識了一名校友,開始合夥創業。另外也有來自上海體育學院的研究生加入,負責線下活動和教案編寫。
韓雲彬表示,截至今年3月,App已獲得16641次下載,而目前通過售賣自製的智能跳繩,每月的流水已經可達到收支平衡。
賽事評委施宗靖表示,跳繩App市場有多大,是一個問題。他建議團隊可以對此做個調研。
身處跳繩圈,韓雲彬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跳繩。他說,2015年全國跳繩聯賽還只有3個分站賽,今年則有34個,還有一系列錦標賽。「除了競速,其實跳繩的花樣有很多,日本的繩文化就很流行。」
專家:賽後孵化仍是短板
「今年的作品更豐富,網際網路元素更多。」賽後,上海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秘書長、上海財大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劉志陽接受了澎湃新聞採訪。
劉志陽說,相比去年,今年學生們的作品與自己專業的結合更為緊密,「反映出高校雙創教育改革發揮了作用。」
不過,劉志陽也認為,目前培養學生創客方面,除了賽事本身,賽前指導以及賽後孵化都存在短板,亟需打通整個鏈條。據他觀察,也因為這些短板,不少學生創客想法很好,但缺乏調研,離實現還有差距。
他以自己所在的創業學院為例,介紹了在培養創業人才上的嘗試。該學院除了輔導員、專職創業導師,還專門聘請業界的創投導師、創業導師,幫助學生在前期確立想法,以及後期完善方案、引入投資等。「創業導師來自於各界,像媒體人,有時可以給出更綜合的意見。」 劉志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