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正在觀看的是一幅油畫,那麼你的眼睛正在跟你開著一個小玩笑。來,點開一幅作品,放大來看,有沒有發現些什麼?沒錯,整幅畫面是由數千張碎紙片拼貼而成,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拼貼畫。
拼貼畫,顧名思義,是指在平面空間或很淺的浮雕中,把紙、織物、或任何天然或人造材料粘貼到畫布或畫板上來創作圖像合成物的技法。有時整幅拼貼作品全部使用拼貼的方法製作,有時則混合使用油畫或者其他技法。它被稱為「20世紀最富靈性和活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西方,拼貼畫屬於現代派藝術範疇。20世紀初期,畢卡索和布拉克把拼貼畫技法發展為立體主義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至60年代,拼貼畫成為流行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
歷史上,拼貼技術是立體派畫家常用的技法。立體畫派一反傳統的透視法則,將現實世界描繪成支離破碎的體與面的集合,藉此來表現平面上的立體感。他們強調主體應從不同角度、應用不同技法來展現對客體的感悟,並將這些不同的部分或碎片拼貼在一起。這種不同色彩、角度所形成的異質性,是立體派畫家展現繪畫主題的訴求點。
你正在觀看的是來自波蘭的現代藝術家阿爾文·塔利克(Albin Talik)的拼貼畫作品。阿爾文1980年出生,工作和生活在波蘭的克拉科夫。他從小就喜歡手工製作,總會製作出讓大人們難以想像的東西來。從那時起,「追求與眾不同」便成為阿爾文之後藝術道路的目標之一。
在他看來,畫一幅油畫是簡單的,並不能激發他的創作熱情;而把成千上萬質地不同、顏色各異的紙片組合起來,黏貼成一幅畫,不但具有油畫的效果,還有油畫不具備的質感,這讓阿爾文樂此不疲。
阿爾文在當地創辦了一家拼貼畫俱樂部,讓喜歡拼貼畫的朋友可以聚在一起,體會拼貼過程帶來的快樂。除此之外,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也吸引了阿爾文的朋友們。他們總是讓阿爾文為他們創作一幅專屬的拼貼肖像畫。這樣一種融樂趣與藝術於一體的形式,不但成為阿爾文的工作,也成為他的社交渠道與工具。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拼貼畫,通過創作拼貼畫來降低工作生活的壓力、結識更多的朋友。
其實拼貼畫我們從小就接觸過,在幼兒園或者小學的手工課上,我們經常會裁剪各色紙片,貼在一張白紙上,形成一幅只有我們自己看得懂的畫面。那可能是我們最初接觸到的拼貼畫了。所以,拼貼畫憑藉其製作簡易有趣及益智功能,成為很多兒童美術啟蒙的「必修課」,即使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孩子也可以動手嘗試。通過學習及不斷地創作,可以加深孩子對色彩、形狀、質感等要素的理解,提高手工製作能力和美術創新能力。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孩子獨特的審美理念,是很好的美學啟蒙形式。
而像阿爾文這樣創作一幅拼貼作品,往往需要數千甚至上萬的碎片。創作者需要根據想要表達的思想,選擇所需要的碎片材質,而後根據作品的需要裁剪成合適的形狀進行拼貼。這期間,創作者還要考量不同材質對畫面質感的貢獻、碎片大小及形狀對畫面的影響以及碎片間色彩的選擇及過度等,必要時,還需藉助顏料使畫面呈現合適的層次感。通常這樣一幅作品需要一周至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當然,這取決於創作的複雜程度。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把拼貼畫和立體畫派等學術研究刻意捆綁在一起。藝術的功能之一即是感悟及表達生活,只要我們願意用拼貼的方式去表達我們的內心,顏色、材質、角度等等都會變得順理成章。當你愛上拼貼畫,你會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有用:廢紙、布頭、樹葉、塑料、毛線等等都是你可以利用的材料。於是,你和你的生活,因為拼貼畫,又走近了一步。一些小小的、不易察覺的化學反應,就這樣在你的生活中,朝著你希望的方向,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