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工科理念」應勢而生,與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訊、電子控制、軟體設計等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新工科」致力於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緊抓「新工科」建設與改革的契機,成立了教學改革教師團隊,積極探索「新工科」建設下的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
成立教師團隊,創新課程內容與教學模式!
為深化「新工科」建設下的教學改革,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成立了很多教學團隊,「CDIO」教師團隊便是其中之一。該團隊在成立之初,便代表學校被「外派」去參加2017--2019年由淡馬錫國際基金會資助的新加坡理工學院國際CDIO 教師培訓項目。
當時該項目的參培人員還包括來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成都東軟學院等高校的共計120名老師。培訓中,經過層層篩選,電子科大成都學院「CDIO」教師團隊的6名教師,最終全部進入資深導師培訓階段,成為川內唯一一所全員入圍的高校。
而在6名老師培訓期間,他們創新研發的新型課程《智能產品造型設計》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據了解,該團隊在課程研發過程中,以《智能產品造型設計》為案例,以主動學習法為理念,將翻轉課堂、魚缸式辯論、CBL、PBL等形式,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中,並設計製作了滿足新教學理念的課程教案。
經過前期的準備,2018年,《智能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率先在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實踐。在實踐過程中,該課程與學校推行的45分鐘課程設計巧妙融合,通過學生討論、分享、辯論、比賽以及老師層層引導等多種形式,把課堂發揮空間還給學生。
教學中,老師還通過測試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針對性」組隊,利用團隊協作方式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的參與,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經驗,構建自我知識體系。
在考核機制上,該課程順應電子科大成都學院教學改革的要求,改變了傳統以考試為核心的考核方式,採用綜合考核形式,通過學生課堂教學活動輸出、創意方案輸出、產品成果創新輸出這三大方面展示,多元化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改革成果顯著,全力打造「一流課程」!
2019年,《智能產品造型設計》獲電子科大成都學院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立項,2020年被評為「四川省教育廳應用本科示範課程建設項目」,參與項目的3名老師獲得校級優秀教學改革認定,1名老師獲得四川省職業教育培訓專家資格,1名老師獲評2020年四川省民辦院校優秀教師。
目前,電子科大成都學院致力於把該課程打造成學校「一流課程」!
「一流課程的建設要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就僅僅抓住學生深度需求,通過找準學生痛點、興趣點和學習偏好進行因材施教。」工學院智能製造工程系系主任、CDIO教師團隊負責人王旭說。
在基於學生需求的條件下,CDIO教師團隊也再次調整了學生的課程結構,相應減少文化課教學課時,增加動手實踐類課程。
「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檢驗理論知識,如若理論知識不過關或者知識點模糊,通過小組討論、實踐操作等方式也能再次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同時,學生們通過實踐課程設計出產品,在產品的研發、生產過程中也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2年實踐下來,王旭愈發看到新課程改革的優點,「這門課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讓學生們都有收穫,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信心」。
人才培養成績突出!學生收穫頗豐!
截止目前,《智能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獲得廣泛認可,學生成果也頗豐!
11個學生團隊設計作品獲得了專利授權;6個學生團隊的論文被公開期刊發表;5個學生團隊的作品參加科技競賽和商業策劃大賽,並獲得全國大學生計算機大賽三等獎1項、四川省大學生三創賽一等獎1項、四川省大學生計算機大賽二等獎1項、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商業策劃大賽銅獎等眾多榮譽。
由於效果良好,《智能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模式在學校得到推廣。2019年電子科大成都學院新開設了機器人專業,《智能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在該專業廣泛運用,一年時間學生就取得了良好成績,先後拿到全國機器人大賽二等獎和三等獎,機器人大賽獲獎成績僅次於電子科大。
據介紹,在此課程模式下學習的學生,由於實踐創新能力強,畢業後不僅獲得繼續深造的人數多,而且就業質量高。他們當中有加入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繼續「讀研」深造;有的被國內知名國企、央企以及大型民營企業認可,享受「畢業即就業」的「福利」。
王旭認為,電子科大成都學院《智能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改革效果顯著,但對CDIO教師團隊來講,《智能產品造型設計》課程還需要不斷優化,「我們的教學要緊跟時代發展和學生需求,在固有學科基礎上進行知識融合。」王旭說。
據了解,該團隊今年將會加強相關課程的融合深度和廣度,目前已經做出了6年「課改」規劃,各項考核指標也在不斷完善之中。
「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應用型人才,是我們教學改革和不懈努力的方向。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優化課程內容,讓更多學生享受到新型教育的福利。」負責《智能產品造型設計》課程改革的王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