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如果你沒聽說過南海子公園,這不奇怪,因為僅僅在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養魚塘。
公園位於北京市南五環中軸線偏東的位置,不知道我這麼說您有沒有概念。在這裡,元朝皇帝放過馬,清朝皇帝打過獵。但自從明朝人把這裡命名為南苑之後,皇帝建了行宮,「南囿秋風」美名傳,成為所謂燕京十景之一,乾隆還題過字。至於髒亂差,變成養魚池,則是後來的事情了。
今天我們再次想起南海子公園,應該是為了兩件事:北京最大的溼地公園和麋鹿苑。
驅車去南海子,距離GPS定位的終點還有一兩公裡的樣子,居然在路邊就看到了公園的入口。後來才知道這裡是公園的二期,去年(2019年)剛剛建成。
也許因為公園太大,加之周邊空曠,停車場在二期入口處我就發現了三個,而且個個都很大。我開車轉了其中的兩個,都沒找到專用的無障礙停車位。好在空閒的車位多,我隨便找了個地方就停了。
地面還是植草磚的,很生態,但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不方便——太顛簸。
停車場東側出入口有廁所,L型平面布局,仿古立面。後來我驚奇地發現,公園裡幾乎所有的廁所都長這個樣子。約摸設計師是搞出一套圖紙,便在空曠的公園裡到處用。
坡道坡度1:6,不合格。(現行規範規定輪椅坡道坡度不應大於1:12)
坡道沒有扶手,不合格。
坡道變坡處沒設提示盲道,不合格。
入口處有門檻,對輪椅構成障礙,不合格。
洗手臺將抓杆設在低位上,不合格。(應設置在高位洗手臺上)
更令人覺得奇怪是,居然沒有設置專用的無障礙衛生間,顯然設計師沒看《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14—2016)。這本規範2016年就公布了,無障礙衛生間已是標配,還規定了女廁廁位數量一定要大於男廁廁位。
沒好意思進女廁所數數廁位數,也就不知道這個點上設計師是不是遵守了規範的要求。
停車場出口有專用的人行通道,有坡,且坡度很緩,不錯。
▲停車場出入口邊上的人行通道
二期南向的正門是一個足有五層樓高的三開間仿古大門,位於一個兩米多高的臺階上,雕梁畫棟,在藍天下熠熠生輝。
廣場上是五對鮮紅高大的柱子,以鬥拱造型的底座相託。
大門所處的高臺,正面有臺階,兩側有坡道。坡道長而陡,無扶手。我可以認為不是給輪椅使用者提供的麼?
好在大門兩側還有硬質平坦的通道可以入園。
公園內道路非常寬闊。畢竟是剛剛建成,路面毫無瑕疵,輪椅滑在上面非常舒坦。
路邊座椅數量很多,完全能夠滿足遊客的需求。關鍵的是,輪椅間留下必要的空隙,可供輪椅或者嬰兒車停放,方便。
「歷史文化步道」位於湖岸,其實就是幾塊展板和少許雕塑。南海子當年是皇家苑囿,遺蹟破壞沒了,有些故事還是可以講講的。
作為北京最大的溼地公園,這裡的野生動物雖然沒有野鴨湖多,但據說鳥類也有80多種,小型哺乳動物將近40種。我和小夥伴們就在水邊親眼看到了野鴨和小烏龜,還有些叫不出名字的魚類。
親水平臺對輪椅使用者並不太友好,幾乎都設置了臺階。好在欄杆比較低矮,僅有800mm高,即使坐著觀水景則依然非常通透。
途經的石橋,欄杆都被建成仿清式。好在橋面寬闊,坡度也不似真正古橋那般陡峭。在有人幫助推行的情況下,輪椅通過尚不吃力。
不過在個別親水平臺邊上,我還是看到了令人激動的一幕。在一個需要十級臺階才能走下去的石制親水平臺邊上,居然設置了一個斜茬的輪椅坡道。以前圖片上我看到過,現實生活裡還是第一次見。坡道坡度1:12,十分標準,輪椅在上面行駛毫不費力。只可惜坡道兩側的臺階有銳角切邊,算是一個相對危險的因素。如果能導成圓角就更理想了。
親水平臺上還見到了康熙題寫的「景湛清華」的石碑。
公園內的小型公建,大部分尚未營業。不過我注意到門口幾乎都修建了坡道。偶爾在路邊的景觀平臺上,或者休息廊道上也可以發現特地設計好的坡道。雖然這些坡道並不完美,比如缺少無障礙標識,沒有提示盲道,甚至沒設扶手,但作為一個新修建的公園,設計師基本的無障礙意識還是有的。
其實更有趣的是某些園路高差變化較大的坡地。造園嘛,難免要搞些挖土堆山的動作(也許原先地貌就有變化)。你可以遠遠地就注意到上坡的道路,坡道每隔一定距離就設一小段平段,這是設計師遵循無障礙設計的原則,為避免輪椅使用者或者推嬰兒車的家長上坡時過於疲勞考慮的,是特地而為之的結果。這一點必須點讚,因為其他公園的坡道,我很少見過這麼幹的。
既然來了南海子,麋鹿是不能不看的。
根據記載,麋鹿原產我國。不過由於這種動物性情溫順,行動也不那麼敏捷,所以明朝的時候,野外的種群就已經消失,剩下的都在皇家苑囿圈養。南海子就是明清兩代皇家當年圍獵之所。不過後來近代外敵入侵,麋鹿一部分被侵略者獵殺,一部分被運往海外。今天這裡放養的麋鹿是重新從英國引入的,所以說麋鹿大體上相當於「海歸」。
海歸麋鹿被圈養在南海子公園一期一個幾平方公裡、水草肥美的區域裡。在路上,我們看到了圍欄。小夥伴跑過去,隔著圍欄看到麋鹿,很興奮。但此時尚未抵達所謂的「觀鹿臺」。
然而找到觀鹿臺,卻令我感到很失望——臺子在實際是坐落在小山坡上的一處木房子,要想上去要走幾十級臺階。臺階是木質的,雖然坡度不陡,但沒有欄杆,我即使拄拐杖上去也有一定難度。
更令人失望的是,觀鹿臺裡,設計師給遊客觀景的洞口設置得很高。一個健全的成年人站著,是可以看到圍欄遠處的麋鹿的,但未成年的孩子,要麼需要翹著腳尖、要麼需要由成年人抱著,才能從窗口張望到麋鹿。
顯然,觀鹿臺的無障礙設計存在問題。
總體看下來,南海子公園在無障礙設計方面,有亮點,但問題還是比較多。而從園林設計的角度講,可能我對它的評價就要更差些。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南海子公園的官方簡介裡,有這樣一句話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南海子公園三期建成後,面積將達到11平方公裡,是頤和園面積的四倍。作為皇家園林的代表,將南海子公園與頤和園做比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南海子公園畢竟是現代設計師的作品,從三個方面看,它比頤和園的設計要遜色不少。
其一,尺度失當。
這一點從南海子二期南門、北門以及內部的橋梁就能看得很明顯——門太高了,太大了,橋太寬了,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同樣是皇家園林,你看頤和園的牌樓,三間四柱七樓已是極限,且高度也有限。你再看南海子,六柱七間十一樓,高度還賊嚇人。根據我有限的古建知識,覺得這完全是現代建築師的胡亂發揮,根本不合乎中國傳統建築的規制。
其二,疏密失當。
頤和園也很大,但建築在其中疏密有致,序列明確。該圍合的地方,讓人覺得很親切;該放開的地方,讓人覺得很壯闊,建築則只是其中的點綴。南海子公園則僅僅讓人覺得很大,巨大,超大。遊客在裡面走啊走,似乎永遠也走不到盡頭,永遠也找不到駐足停留的理由。公園內部的建築布置過於稀疏散亂,無法形成局部必要的違和感,更缺少必要的人文景觀或者遊樂設施。
其三,流線複雜。
本來公園的尺度就大,園路還要沿著曲線繞來繞去。據說進園前,工作人員會提醒在手機上下載一個公園專用app作為路線導引。我們沒有被提醒,後來想從公園一期回到二期南大門停車場,只好使用高德地圖導航。足足多走了一個半小時,才找到正確的出口。小夥伴們不禁感慨:本想看麋鹿,結果迷了路。我相信作為專業設計師的我們尚且如此,遇到一樣問題的遊客一定不在少數。這充分說明園路的流線設計存在嚴重問題。
我想說的是:不能因為這裡曾經是皇家苑囿,就胡亂引用傳統建築符號而不注意其歷史內涵;不能因為公園面積巨大就不注意其必要序列和尺度感;不能因為尋求空間變化而造成對弱勢人群的物理障礙;更不能為了追求立面構圖趣味而犧牲必要的建築功能(比如觀鹿臺)。為人設計,設計得更人性化,才應該是所有設計師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