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莊村
上莊,古稱尚堡。宋、遼時期,這一帶是民族衝突地區,多有戰爭發生於此,因此也成為屯兵、練兵之所。逐漸形成人居後,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美的山水環境和古老的尚堡所在,成了這一帶的上乘之莊,故名上莊。王、李兩大家族是村裡的主要成員,他們相鄰相伴,同飲泉中水,共燒山上柴,和其他姓氏成員共居。
上莊村坐落在恆山餘脈襄山段的青天背北麓,位於原東白家泉鄉政府駐地西南5.2公裡處,地處半山區。該村東西溝壑縱橫,坡梁起伏,綠樹成蔭,風景優美。村東南梁上有「大寨頭」,據傳是穆柯寨古堡遺址(遺址尚存),村西南有「小寨頭」(現存小土丘和低土牆)。村南有兩道溝,一道是泉眼溝,清水潺潺,長流不息,一道是小東溝。兩道溝內,各有一個石窯洞,分別叫小東石窯、大西石窯。小東石窯內的石頭青白相間,錯落有致。大西石窯能容納幾十個人,戰爭年代曾在這裡躲避敵人的清剿搶掠,窯外五彩花崗巖顯露出被風雨侵蝕的痕跡,景色可觀。
革命老區
地處半山區的上莊,緊連著深山區的溝壑山地,地形複雜,便於隱蔽和撤離,這是上莊成為革命老區的主要原因。1937年冬,王震將軍率領的八路軍359旅,在山西雁北一帶創建抗日根據地期間,來到六稜山之西的上莊、火石嶺、窯兒溝和山前的鄭家窯一帶,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武裝鬥爭,抵禦日軍入晉。青天背主峰和大平坨的山頂上都有抗擊日軍入晉的戰壕。火石嶺阻擊戰就是在這一帶和日軍發生的戰爭。上莊村南的小東石窯處,就是武工隊伏擊日軍的地點。
1942年7月,晉察冀邊區北嶽區抽調幹部,組成桑乾河工作委員會,並組建了桑乾河武工隊,到陽原西部開展工作,駐地就在上莊一帶。同年12月,中國共產黨蔚縣委員會根據中央關於「組織武工隊,打出去」和平西地委「三位一體」的指示,提出「鞏固南山(蔚縣南山),發展川下(蔚州川),開展北山(陽原南山)」的方針,設蔚陽工作委員會和辦事處,進行抗日鬥爭。1943年3月,在桑乾河西南區建立了區抗日政權(廟兒粱至上莊一帶為第九區),牽制和打擊日本侵略者。
解放戰爭時期,上莊成為中共陽原縣委、陽原縣人民政府的駐地。1948年1月,察南地委指示撤銷聯合縣,恢復原縣建制,中共陽原縣委員會和縣人民政府就是在上莊成立的,並在村南大院辦公。縣委書記張文科、縣長周大川,領導全縣人民開展對敵鬥爭,支持前線。在這裡,培訓幹部和村積極分子,開展土地改革,並抽調土改積極分子到附近村莊開展土地改革工作。村幹部王官被抽調到獨山堡搞土改工作,他工作積極,公道細緻,受到百姓擁護,不幸於1948年冬死亡,鑑於當時條件未查明死因,根據其工作表現和群眾反映認定為烈士,認定家屬為烈屬。
時任村長李業,配合縣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對敵鬥爭、保衛政權、支援前線、土地改革等方面工作突出,多次立功受獎(現存有察哈爾省軍區嘉獎證書)。當時,村中及附近一帶青壯年基本上參加了革命工作,有參加武工隊、縣大隊、區小隊的,有傳送情報、站崗放哨以及搞土改等工作的。王緒枝給縣委書記張文科當警衛員,隨軍南下,後在安徽工作。王緒亮、李茂元等人解放後在本縣參加工作。
青天背
上莊村所在的青天背,是陽原南山的風景區。青天背主峰海拔2045.9米,是陽原的最高峰。
青天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群山之巔有四處天然形成的山體穿孔拱形空洞,相傳是仙境天庭的四個天門。山上建有許多寺廟,位於青天背西北端的白雲寺,相傳建於五代後周,有十六孔石窟,與雲崗石窟、渾源懸空寺風格相似。青天背景區還有幾萬畝的原始次森林,幾百種中草藥,數十種野生動物及上百種鳥類,是個休閒度假、體驗自然風光的理想之地。
圖文:陽原文化旅遊
排版:文旅張家口
備註:侵權聯繫刪除
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