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眾人希望它真,但目前沒有史料能證明它真」的故事。
問:下面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但是故事的真實性可以談談嗎?可以考證一下嗎?
故事:
在上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那是1935年的冬天,在紐約市一個窮人居住區內的法庭上,正開庭審理著一個案子。一位60多歲的老婦人因為偷了麵包被告上法庭,她衣衫破舊,滿面愁容。
法官問她:「你偷麵包的動機是什麼,是因為飢餓嗎?」
「是的。」老太太抬起頭,兩眼看著法官,說道:「我是飢餓,但我更需要麵包來餵養我那三個失去父母的孫子,他們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他們還是一些小孩子。」聽了老太太的話,旁聽席上響起嘰嘰喳喳的低聲議論。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嚴肅地說道:「肅靜。下面宣布判決。」說著,法官把臉轉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須秉公辦事,執行法律。你有兩種選擇:處以10美元的罰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臉痛苦和悔過的表情,她面對法官,為難地說:「法官大人,我犯了法,願意接受處罰。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會去偷麵包。我願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個小孫子誰來照顧呢?」
這時候,從旁聽席上站起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說道:「請你接受10美元的判決。」說著,他轉身面向旁聽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進去,說:「各位,我是現任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現在,請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罰金,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
片刻,所有的旁聽者都默默地起立,每個人都靜靜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長的帽子裡,連法官也不例外。老婦人看到這個場面,雙手捂面哭了出來。
——————————
文 / 丁錯
先說結論:
這是一個「眾人希望它真,但目前沒有史料能證明它真」的故事。
故事裡提到的「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一般寫作拉瓜迪亞),指的是Fiorello Henry La Guardia(1882-1947)。他在1934-1945年期間擔任紐約市長。這位身高不足1.6米的共和黨人,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市長之一,在1930-1940年代深受紐約民眾的喜愛。今天的紐約,尚有許多建築物如機場、公園以他的名字命名。
圖:Fiorello Henry La Guardia
「拉瓜迪亞與偷麵包老婦人」這個故事,在英文網際網路上的廣泛傳播,大約始於2001年。筆者使用「La Guardia」、「1935」、「Ten dollars」等關鍵詞進行組合搜索,沒能在2000年之前的英文網絡中找到結果。但在2001年,有多個以傳播福音為宗旨的英文網站講述了這個故事。所有網站均指明這則故事出自美國神職作家布雷南·曼寧 (Brennan Manning)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著作《The Ragmuffin Gospel》。
圖:2001年某英文網站截圖
2001年之後,「拉瓜迪亞與偷麵包老婦人」的故事,在英文網絡世界已隨處可見。很快,這個故事也傳入了中文世界。《讀者》雜誌2002年刊登了一篇文章《請為你的冷漠付費》,完整轉述了故事的主要情節,但略去了資料出處。隨後,這則故事在各類日報、晚報、文摘報、選刊中全面開花。再然後,故事又進入了《中學生滿分作文一本全》、《寫作大素材》之類的教輔圖書之中。
圖:《讀者》雜誌截圖
因為太具雞湯味,「拉瓜迪亞與偷麵包老婦人」這則故事在網絡世界傳播開來之後,即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著名的事實查核網站Snopes,有一批擅長就各種傳奇故事做出驗證或闢謠的用戶。其中就有一項針對「拉瓜迪亞與偷麵包老婦人」故事真實性的專門調查。
按照英文網站的說法,拉瓜迪亞的介入,不但讓偷麵包的老婦人免受10天的拘役,還以「懲罰冷漠」的名義,為她籌集到了47.50美元的捐助,且於次日得到了紐約報紙媒體的報導。但查證者翻閱了「拉瓜迪亞的傳記和1935年1月以來的紐約報紙」,沒有找到任何相關或可能相關的內容。
查證者另尋路徑。按照英文網站的說法,這則故事引自神職作家布雷南·曼寧的著作《The Ragmuffin Gospel》。查證者前往書店找到了這本著作,發現布倫南·曼寧在注釋中提供的故事出處是另一本書。查證者找到了另一本書,然後發現書中注釋指向了另一本已經絕版的著作,1988年出版的《Best Sermons 1》。再然後,查證者給書的作者James N. McCutcheon打去了電話。McCutcheon告訴他們,自己沒有編造故事,而是「在某個地方讀到了拉瓜迪亞的這則軼事,然後在布道時引用了它,但已經想不起來是在哪裡讀到的了」。
沒有辦法,查證者們只好再度折回,去報刊資料和人物傳記中尋找線索。在拉瓜迪亞的傳記和1930年代的《紐約時報》裡,他們找到了拉瓜迪亞「會穿上司法袍,在地方法院的法官席就坐」的證據。在當時,拉瓜迪亞作為紐約市長被賦予了這項特權。1934年7月的一篇報導說,拉瓜迪亞曾前往傑斐遜市場法院,在那裡從上午9點55分坐到了下午2點30分,且聲稱在接下來的幾周裡,他計劃要在紐約的每間法院裡,如此這般地度過一天(但沒有材料證明他確實這樣做了)。
再然後,有讀者提醒查證者,在1944年由Bennett Cerf編寫出版的幽默集《Try and Stop Me》中,已存在「拉瓜迪亞與偷麵包老婦人」這個故事。也就是說,「在拉瓜迪亞尚擔任紐約市長期間,這則故事就已在紐約民間流傳」。
圖:《Try and Stop Me》封面
以上,是事實查核網站Snopes用戶對「拉瓜迪亞與偷麵包老婦人」這則故事的基本查證。
使用谷歌圖書進行檢索,可以知道《Try and Stop Me》中的相關記載,在該書1944年版的第269頁。值得注意的是,這本幽默集裡沒有提供事件發生的時間;偷麵包的不是老婦人,而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老男人(a trembling old man);老男人也沒有說自己有飢腸轆轆的孫子需要養活。其他情節——拉瓜迪亞替老人繳了10美元罰款,又以「這個城鎮的男人必須偷麵包才能生活」為由對法庭上的每個人罰了50美元,最後讓老人帶著47.5美元離開——則與日後的流傳大體相同。
但是,1944年的《Try and Stop Me》中有記載,並不意味著「拉瓜迪亞與偷麵包老婦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同樣使用谷歌圖書進行檢索,可以在1931年出版的《The Reader's Digest》月刊第20-21卷的第40頁、1932年出版的《The Survey》第67卷的第266頁中,見到情節幾乎完全相同的「市長與偷麵包老人」的故事。但故事的主角,不是1935-1945年間擔任紐約市長的拉瓜迪亞,和偷麵包的老婦人。而是在1897-1904年間擔任俄亥俄州託萊多市(Toledo)市長的塞繆爾·瓊斯 (Samuel M. Jones),和一位沒有工作沒有存款的老男人。
圖:谷歌圖書的搜索結果
《The Reader's Digest》(讀者文摘)創刊於1922年,是一本家庭向的文摘月刊雜誌。在該雜誌記載的故事裡,託萊多市長塞繆爾·瓊斯對窮困潦倒的老男人說,「你不是從社區機構偷的東西,而是從個人那裡偷的,所以,我只能對你處以罰款10美元」,同時從衣兜裡掏出10美元替老人繳了罰款。然後,他要在座者每人拿出50美分給老人,理由是「眾人生活在同一個小鎮上,這個老男人卻必須靠偷竊雜貨才能吃上飯」,這是眾人的恥辱,是針對冷漠的罰款。
圖:《The Reader's Digest》雜誌創刊封面
塞繆爾·瓊斯是否真的做過這種事,同樣難以考證。也許,在他和拉瓜迪亞之前,這個故事還有更古老的版本。
民間流傳「塞繆爾·瓊斯與偷東西老人」的故事,並非偶然。在1900年代,塞繆爾·瓊斯是美國市長中的傳奇人物。他早年經商時,曾在公司內部推行一條法則「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do unto yourself」(像善待自己一樣善待他人)。從政成為市長後,他又將這一法則用在了市政事務上,致力於為民眾建立免費的幼兒園、公園、遊樂場、浴池,為工人維護八小時工作權利,乃至於搶奪警察的警棍。這些作為,為他贏得了「Golden Rule Jones」的美名。
圖:塞繆爾·瓊斯
人性不分國界,都是相似的。古代的中國人,喜歡將各種無私辨冤的故事附會在包青天身上。1900-1930年代的美國人,也喜歡將各種愛民故事附會在塞繆爾·瓊斯身上。再後來,紐約市長拉瓜迪亞在大蕭條期間的所作所為,讓他成了美國人心中新的模範市長。原本附會在塞繆爾·瓊斯身上的愛民故事,又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拉瓜迪亞身上。
所以,故事本身或許不真,但故事裡潛藏的萬千心流,無不期望它真。
參考資料
http://www.sermonillustrations.com/a-z/g/grace.htm
https://bible.org/series/25%27%29.?page=919
https://www.snopes.com/fact-check/laguardian-angel/
https://edition.cnn.com/2013/02/20/opinion/sharp-readers-digest/index.html
https://aoghs.org/petroleum-pioneers/golden-rule-jones-of-o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