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趙雲
近日,一則「大學生多次偷外賣被刑拘」的消息,引發關注↓
7月20日下午,@南京市公安局雨花臺分局 發布通報稱,綜合案件偵辦情況,並根據當事人李某某家屬申請,警方對其採取取保候審刑事強制措施。
事件曝光之初,媒體報導中犯罪嫌疑人「知名大學本科生,為了他準備考研,家中3個兄妹都輟學」等信息,引發公眾同情,認為刑拘懲處過嚴。
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該新聞發生了反轉。
警方通報:畢業已兩年,偷外賣為了報復
警方通報稱,2020年7月11日晚,雨花臺公安分局接到群眾撥打110報警,稱有人盜取其置於小區門衛的外賣餐食,且反映近期該小區外賣餐食多次被盜。接警後,民警立即趕赴現場,經工作將嫌疑人李某某傳喚至公安機關接受調查,7月12日將其刑事拘留。
經查,李某某(男,24歲,前期新聞報導中化名為 「 周某 「)2018年畢業於湖南省衡陽市某大學,於當年來南京工作,目前在南京某公司工作,有固定收入,其租住在雨花臺區某小區。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務農,二姐、三姐分別在北京、海南工作。
據調查及李某某供述,今年5月31日因其購買的外賣餐食在小區門衛處被人拿走,遂產生報復和佔便宜的心理,多次在上述地點盜取他人外賣餐食。綜合案件偵辦工作情況,並根據李某某家屬申請,目前公安機關已對李某某依法變更為取保候審刑事強制措施。
此前南京雨花臺警方介紹,近日雨花臺派出所接到某小區居民小吳報警,稱自己訂好的外賣被偷。警方調查發現,偷走外賣的是某公司職員李某某。李某某供述,今年5月,他叫的外賣被偷過一次,此後便起了報復之心,下班後看到小區門口的外賣,有什麼就偷什麼。大概一個月的時間,他偷了10多次,具體食物已經不記得了,每份外賣金額在10元至20元不等。李某某對自己多次盜竊的事實供認不諱。因李某某涉嫌盜竊,被南京雨花臺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網絡盛傳的消息稱,偷外賣男子是一名正在複習考研的大學生,為了他的學業,家中3個兄妹都輟學了。
「窮學生」的消息曾博得不少網友同情。當然,大多數人仍堅持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新聞反轉背後誰該反思?
新華每日電訊昨日(20日)發布評論文章指出,新聞反轉過後,公眾看待此事的態度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轉。人們能夠重拾常識,更為理性客觀地看待「偷外賣」被刑拘事件。
法律的歸法律,情理的歸情理。回歸法治框架內審視這起盜竊案,當地警方對其刑拘的做法並無不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二年內盜竊三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多次盜竊」。犯罪嫌疑人盜竊十多次外賣的行為,被認定為「盜竊罪」刑拘,合理合法。
不過,在案情尚未得到當地澄清之前,網上眾多聲援犯罪嫌疑人、「哀其不幸」的聲音也值得我們思考。
不少人聯想起,1935年美國老婦偷麵包案。當時,一位紐約老婦人為了餵養幾個已經兩天沒吃任何東西的孫子而偷竊麵包,被貧民區法庭判處10美元的罰款,或者是10天的拘役,而這位窮苦老太太由於支付不了罰金,只得選擇「拘役」。
現場旁聽的時任紐約市長拉古迪亞在審判結束後,脫下帽子,往裡面放進10美元,然後面向旁聽席說:「現在,請每個人另交出50美分的罰金,這是我們為我們的冷漠所付的費用,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與區域。」
「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不過,犯罪嫌疑人「自以為偷外賣無人追究就成了習慣」,有固定收入和職業,並非「生計無著」,反而更像是已經養成好吃懶做、順手牽羊的惡習。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源:攝圖網)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公眾的同情與案情澄清後的批判,兩者之間並不矛盾,都表達了人們樸素的情感。
「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偷,同情不能替代法律,觸犯法律就應當付出代價,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好講。執法必嚴、有法必依的口子,不會為任何人而開。
不過,事件曝光之初,基於不準確的信息判斷,部分公眾替犯罪嫌疑人「求情」之聲,並非想要替其「脫罪」,而是暴露出人們對幫扶貧困大學生的關注。
比如,現行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是否真正造福了最需要幫助的人、是否覆蓋了貧困的所有角落?讓所有家境貧寒的學生可以「衣食無憂」,體面地讀書求學?
結合現實來看,當前幫扶困難學生的覆蓋面和救濟方式確實存在一定改進空間。比如,此前有一所學校,根據學生在食堂刷卡的消費額判斷。一旦發現某個學生消費金額明顯低於平均數,學校會每個月偷偷給學生卡上打一筆錢。
關心貧困學生,應該尋找更好的鼓勵和救助方式。播撒關愛的種子,應該更多選擇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避免部分學生礙於自尊和情面,不敢求助、不肯求助,以至於生活窘迫,甚至誘發貧困導致的極端個案。
回到此案,新聞反轉背後,人們更應將此事看作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越雷池一步,恪守法律紅線,才能築牢基石,不讓人生跑偏。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江蘇新聞、@南京市公安局雨花臺分局、新華每日電訊、網友評論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