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家政行業疫情後復工 阿姨們走進直播間)
8月1日下午3點,「阿姨來了」家政服務平臺舉行了一場「線上僱主見面會」,20名家政員走進直播間,面對鏡頭前的僱主進行自我推薦。
「每個家政員的推薦時間控制在3-5分鐘,通常會先簡單自我介紹,自己擅長什麼,還有才藝表演。別人都是直播帶貨,我們直播帶人」,「阿姨來了」創始人周袁紅說。
這是北京家政行業復工復產的一個縮影。
新京報記者從行業獲悉,由於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且多數需要一對一服務,疫情期間,家政行業受到了較大衝擊。不少企業藉此轉型,將現場培訓調整為網上培訓,讓僱主和家政員自行匹配;還有公司開發了防疫系統,確保家政員「持碼上崗」。
北京一家家政公司組織的家政員培訓,現場教授如何護理失能老人。攝影/新京報記者 陳琳
應急響應級別下調 北京99%的家政企業恢復運營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7月20日,北京應急響應級別調整至三級,家政行業隨之加速復工。
7月31日,記者在北京陽光北亞家政服務公司看到,二十多位阿姨正在教室裡參加培訓,培訓老師教授了「七步洗手法」口訣以及如何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換衣服。
「我們3月份開始線上復工,前幾批阿姨來了不進公司,直接到酒店隔離,公司組織線上培訓,客戶的面試也轉為線上,面試通過後直接入戶。」陽光北亞負責人趙小虎說,現在北京響應級別降為三級,總體業務量逐漸上升。
北京市家政服務協會會長穆麗傑介紹,目前家政企業和從業人員返崗迅速,已有99%的企業開始運營。「招工、培訓、項目洽談、外省份勞務對接等都已經啟動了,決心把耽誤的時間趕回來、造成的損失降下來。」
因為6月的新發地聚集性疫情,北京響應級別一度「三升二」。一部分阿姨擔心北京疫情形勢,轉到外省份工作。市民陳女士家中的阿姨去年12月中旬返鄉過年,原本說好春節提前返京,沒想到疫情突如其來,阿姨實在等不了,去了深圳務工。
「6月北京疫情形勢出現反覆,給京外家政員來京就業造成了一些影響,一些家政員就到外省份務工,無形中分流了一部分北京的供給。」穆麗傑說,這部分家政員約佔10%-15%。
月嫂、育兒、老人照護等剛性服務需求增長
記者了解到,目前家政行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主要是企業儲備資金不足,上半年盈利大幅降低,人工、場地以及水電暖等成本費用照付,只出不進,企業運營啟動經費緊張,也制約著復工步伐。「企業對未來有期望,但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大部分企業不敢大規模投入資金,擴大經營。」穆麗傑表示。
北京愛儂養老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張穆森介紹,由於家政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育兒和養老等項目主要是人對人、一對一的服務形式,疫情期間保護社交距離的需要,讓家政行業復工難上加難。「目前行業已經按下了重啟鍵,但疫情仍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公司家政業務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下降40.78%。」
張穆森說,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7月底,公司的復工率和上崗率達到95%以上,基本恢復去年同期水平。「往年也是這樣,7-8月很多家政員在老家務農秋收,9月外出打工,所以9-10月是用工小高峰。目前,月嫂、育兒、老人照護的剛性服務需求持續增長,7月我們恢復了家政員專業化培訓,還新增了專業養老康復、小兒推拿等崗位招聘。」
張穆森介紹,目前家政人員工資水平基本和去年持平,住家育兒員平均月薪為6700元,老人保姆4700元,一般家務家政員5000元。「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和市裡給予了一些政策支持,比如社保方面,每月能減免20萬元,2月-6月的生活性服務業增值稅也減免了30萬,減輕了我們一些壓力。」
家政阿姨
左佔雲在僱主家做家務。受訪者供圖
「僱主的面試要求變多了」
每天清晨五點多,在新街口一戶人家照顧老人的家政服務員左佔雲就起床了。疫情期間,老人的兒媳婦特意叮囑,能不出門就別出門,能在家就在家裡。左佔雲想著儘量不給僱主家添麻煩,就趁著一大早人少的時候出去逛一小圈,避免和人群過多接觸。
原先做家政時,左佔雲還要去超市購買食材,現在不怎麼出門,這項工作也省了。家裡缺了什麼,或者老人想吃什麼,左佔雲都通過微信告訴老人的兒媳婦,請她網購後把食材送到家門口。
左佔雲家住承德,春節疫情最嚴重時沒敢離開北京。3月份從上一個僱主家下戶後,她的工作出現空當,「那時候找保姆的人家少了,不少上班族都居家辦公,一時也不著急找保姆照顧老人或者孩子,所以3月底我回了承德。」
5月中旬,左佔雲回到北京,趕緊去做了核酸檢測和體檢,因為擔心僱主對核酸檢測會有要求。果然,之後的面試,幾乎所有僱主都提到要查看家政人員的核酸檢測報告。
也許是因為疫情原因,僱主對家政人員的健康狀況有了更多的要求,「以前面試也就看看是否有健康證,有什麼特長等。現在面試不僅要看健康證,還要看核酸檢測陰性報告,還要問之前是否得過什麼疾病,比以前詳細多了。」左佔雲說。
今年51歲的劉乖乖來自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鹽管鎮,已經在北京從事了7年的家政服務工作,很多客戶都誇她做得一手好飯菜。年前,她從北京返回家鄉過年,原定正月十六回來上班,沒想到一場疫情,讓她在家多待了近三個月。「還是得出來,我們那邊不好找工作。」
今年4月份,劉乖乖和該縣60餘位阿姨在當地婦聯的組織下返回北京,她們先被安排在豐臺區一家賓館隔離了14天,之後在陽光北亞公司的協調下,接受了一份住家保姆的工作。
「酒店隔離費用是縣裡解決的,隔離期間我們也沒閒著,第二天就開始參加線上技能培訓課。」劉乖乖在線上學習了育兒、輔食製作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如今,她在順義一個家庭做住家阿姨,每月收入6000元,比疫情之前要低了一些,「因為用人需求沒有以前多了。」
北京
一家家政服務平臺每周舉辦兩次線上僱主見面會,家政阿姨出鏡介紹自己。攝影/新京報記者 陳琳
有企業開直播帶阿姨出鏡、開發家政員防疫系統
穆麗傑說,疫情造成的損失,也是對企業發展模式和運營的考驗,企業不得不進行創新。「比如原來的現場培訓調整為網上培訓,家政企業更關注優秀人才培養和品質服務提升,以彌補供給量不足造成的直接損失。」
有家政企業轉變為平臺模式,靠網上免費培訓吸引客戶和家政員,實現客戶和家政員自行匹配,後期追蹤管理。
周袁紅介紹,春節疫情最嚴重時,「阿姨來了」50%-60%的客戶要求解約,還有近480名同事在外地過年,因為交通阻隔到不了崗,業務推進困難。為此,她和同事協商制定了《疫情期間阿姨上戶流程》,對其他地方在崗人員返程前的準備、返崗到戶出發時的防護、到達客戶家的接站安排等做出了詳細規定。例如,履約中的阿姨下戶必須做到無縫對接,原地視頻面試,客戶阿姨雙方認可後,客戶去原客戶家接。
「我們根據客戶的需求,也快速推出了直播形式,別人直播帶貨我們直播帶人。」周袁紅介紹,「直播帶人」鼓勵家政阿姨利用網絡直播介紹自己、展示自己,也幫助家政人員在疫情期間得到更多上崗機會。
張穆森說,為滿足家庭節後用人需求,2月底,北京愛儂養老公司組織了一批人員返京,集中租用酒店安排集中隔離。有的家政人員在家隔離,如何掌握信息?「公司技術團隊開發了家政員防疫系統,系統有地址定位和體溫上報功能,可對家政員行程軌跡和健康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確保他們14天隔離期都在京。」
系統要求家政員每天將「北京健康寶」的查詢結果截圖上報,並自動識別是否是當天上傳的圖片、健康寶是否綠碼。家政員還可通過系統的分享功能,向客戶展示健康檔案,實現「持碼上崗」。「截至6月底,我們通過信息化手段監測管理了2000餘名返京家政員,系統累計完成2.7萬條打卡記錄。」張穆森表示。
新京報記者 陳琳 吳婷婷 張璐
編輯 張暢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