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義區對外交通系統
對外公共運輸系統與城市空間發展相協同的發展策略,即:「南主、西連、北聚、東拓」。
南主:以城市副中心作為主要的空間協同的方向;
北聚:向北聚合懷柔、密雲等新城;
西連:向西與未來科學城、北七家、海淀山後等北部發展帶相連接;
東拓:河東地區、平谷沿線地區未來具備拓展可能性。
1、軌道交通規劃
1.1京津冀區域
主要思路:藉助副中心區域鐵路的調整,全面提升順義區對外交通系統的可達性。
方案要點:利用城際鐵路聯絡線向北與京瀋客專、京張城際實現快速連通;向南與天津、保定、石家莊等方向快速聯通。
城際鐵路聯絡線在順義區存在「首都機場—牛欄山」與「仁和組團—馬坡—牛欄山」兩個方案,從擴大首都機場及順義區對外輻射力綜合考慮,推薦方案2,即南北向穿越首都機場與京瀋客專、京張城際相連接方案。
1.2副中心及其他新城
順義區與副中心及其他新城外圍主要節點之間主要依託區域快線來實現,城際鐵路網作為輔助。
順義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間主要依賴區域快線、城際鐵路共同構築三條快速通道。其中,區域快線主要是新建區域快線(原S6線)和利用京承鐵路開行市郊鐵路。城際鐵路主要是新建城際鐵路聯絡線。
1.3與中心城之間
順義區與中心城之間主要依賴地鐵、區域快線共同構築「三快一普」的通道。其中,普線為地鐵15號線,區域快線為新建三城聯絡線、利用京承鐵路開行市郊列車和利用京瀋客運專線開行市郊列車。
1.4順義區軌道交通線網方案匯總
通過以上研究,構建順義區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整體構成如下:
(1)對外鐵路:京瀋客專、京承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及北延。
(2)區域快線:S6、利用京承鐵路(北京東站-懷柔、密雲)、利用京瀋客專(星火站-密雲站)、三城聯絡線。
(3)地鐵:M15 號線、機場線、M15 號線東延、M20(R4)號線。
(4)中低運量系統系統:6 條線,總長約100.7km。
1.5樞紐體系構建
樞紐為城市活動中心,交通流的聚集地,打造多層級樞紐體系,促進樞紐與城市活動核心空間耦合,以樞紐錨固軌道交通線網。依託鐵路車站打造區域交通樞紐,通過樞紐錨固軌道線網,輻射周邊區縣。
其中,新城內以南法信站、順義站進行樞紐構建,新城外以順義西站為核心進行構建。
1.5.1南法信站
南法信站,位於新城核心位置,作為新城內唯一高速鐵路車站,多條鐵路、軌道交匯,將落實「樞紐錨固、站城共榮」的規劃發展理念。
南法信站功能複合,作為交通樞紐與活力中心。其中,區域交通樞紐,以服務中長距離出行功能為主導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活力中心,引領地區發展、匯聚城市服務功能的地區公共活動中心。
南法信站,將預留中低運量、區域公交、區內公交多種方式接駁空間,整合周邊用地資源,做好用地功能優化調整,統籌預留車站周邊及車站地下空間系統,實現站城融合。堅持TOD引導,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智慧物流示範區結合建設智慧樞紐。
1.5.2順義站
順義站,近期M21未建設的情況下,市郊鐵路S5(利用京承鐵路富餘資源)的開通對順義新城有極大的帶動作用。順義站改造升級能極大發揮對外樞紐作用。
建議開展交通一體化銜接方案,統籌周邊可利用資源,設置接駁設施,優化周邊用地布局。對現有車站進行提升改造,增加向東的進出站口,實現與M15號線石門站的快速銜接。
1.5.3順義西站
順義西站位於高麗營副中心北側,周邊地區環境優越,牤牛河的自然景觀特色突出。優良的生態本地環境具備了發展休閒功能的條件。順義新城西部地區目前已初步形成由溫榆河沿岸、於莊休閒度假組團構成的休閒度假功能帶。
順義西站與周邊用地一起,將發展為北京市高端人群與原住民融合發展的示範地,集休閒度假、品質生活於一體的功能複合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具特色的頤養宜業文化小鎮。
2、地面公共運輸
結合順義區軌道交通規劃方案調整,對上版對外地面公交方案調整為「兩橫兩縱」規劃格局。順義新城地面快速公交走廊規劃如下:
快速公交走廊一:沿京密路規劃公交專用道,作為順義與中心城之間南北向地面快速公交通道。
快速公交走廊二:沿通順路-機場東路-機場南線-機場高速規劃公交專用道,作為順義與中心城、懷柔、通州之間聯繫的地面快速公交通道。
快速公交走廊三:沿順平路-機場北線規劃公交專用道,作為順義與昌平、平谷之間東西向的地面快速公交通道。
快速公交走廊四:沿裕民大街-京承高速公路規劃公交專用道,作為順義新城與中心城之間的地面快速公交通道。
對於快速公交廊道的建設模式,為便於實施可在近期以施劃公交專用道的型式實現其功能,遠期根據客流以及道路設施情況升級為BRT快速公交系統。
3、公路網規劃
順義對外交通走廊主要有京承高速公路、京密高速公路、六環路、京平高速公路、東部發展帶聯絡線、首都機場高速公路、機場第二高速公路等。
順義區對外互通式立交節點共計32 處,其中已實現規劃19 處。
首都機場坐落順義新城西南部地區對順義區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同時也面臨挑戰,機場的位置特點也給順義新城組團間帶來了一定的阻隔,機場西南部的組團與機場東側的老城區、馬坡、牛欄山及河東地區聯繫不暢,為了解決機場分隔帶來的問題,應加強組團間聯繫通道的建設。
鑑於目前航站樓均布局於機場南側,對於順義區空港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並對機場南側通道形成過大交通壓力,而機場北側通道資源相對閒置。因此建議近期在機場北部新增一處航站樓,在提高機場對順義新城輻射帶動的同時,緩解機場南部通道交通壓力。
二、順義區對內交通系統
1、中低運量系統
順義新城內部主要以中低運量系統服務,其主要功能定位:
1)新城主要組團間聯繫的快速通道,兼顧組團內部交通出行;
2)強化新城與機場間聯繫;
3)地鐵、市郊鐵路等對外軌道交通系統飼餵線。
中低運量系統可採用以下制式:有軌電車、雲軌、BRT、新型智慧公交。
順義中低運量系統線網由6條線路構成(包含兩條支線),總長約100.7km。
T1線,該線路長約27.2km,從北往南依次經過牛欄山(牛欄山第一中學)、馬坡、老城區、國門商務區、T3 航站樓。
T1支線,該線路長1.3km,連接牛欄山火車站與T1 線。
T2線,該線路長約25.3km,從北往南依次經過順義西站、友誼醫院、後沙峪組團、新國展北門、空港開發區、國門商務區A、B組團,到達T3航站樓。
T2線支線,其中,連接花梨坎與T1、T2航站樓線路長3.5km,連接新國展與T3航站樓方向線路長0.8km。
T3線,該線路長23.3km,從西向東,連接北部聯絡線、後沙峪組團、南法信組團、仁和組團、南彩組團。
T4線,該線路長19.3km,依次連接南法信、順義中心城區、仁和組團、李遂鎮。
2、地面公交系統
規劃公交樞紐站10 處,其中一處為一級公交樞紐站,即順義西樞紐站,承擔鐵路與區域內的公共運輸銜接轉換。其餘公交樞紐站均為二級公交樞紐站,承擔區域內公交與軌道交通的銜接。
3、城市道路系統
3.1港城融合區
機場周邊形成「2環+X放射」的道路系統。第一環為高速公路環,主要服務空港地區的過境交通。內環:由主幹路構成,解決機場周邊組團間的快速聯繫。放射線:服務空港地區各組團與機場的快速聯繫。
3.2中心城區
採用「方格網+多通道」的路網格局。組團內部為方格網,布設內部幹路系統;組團間強化縱向聯繫,集中規劃三個通道:
過境交通通道:小中河東路和西環路。作為該區域西側的主要過境通道,截留進入中心城區的過境交通。
快速交通通道:原京密路。嚴控相交道路數量,依託較大的路口間距,給中心城區的三個組團之間提供快速交通服務。
生活交通通道:通順路。道路位於該區域核心建設用地的中心地帶,兩側分布有主要的居住、商業組團,該道路也是主要的軌道交通、公交幹線走廊,主要為沿線區域提供日常生活出行服務。
3.3河東新區
該區域主要為北小營、南彩兩個建設組團,組團尺度較小,組團間距離較長。該區域幹路網規劃分為組團內部和外部兩種類型:組團內部為集中建設區,採用方格網式的密路網格局,組團間交通需求不大,採用一級公路進行聯繫。
來源:地鐵規劃建設觀察